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的汉人王朝,朱明王朝竟然成为最具争议的一个,实在令人匪夷所思。纵观276年的历程,其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昌盛时期,甚至诞生出了资本主义萌芽,就连政治、文化、军事和贸易也远胜以往。
问题来了,面对这样一个盛世年代,金庸先生却在《袁崇焕评传》中狠下批判之词: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为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最黑暗的时期。明朝当然应该亡,对于中国人民,清朝比明朝好的多。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客观公正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讲述历史,努力揭示金庸为何使用如此虎狼之词来评价明朝,评价明朝皇帝。为了抵制抄袭和搬运,本人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文章仅发表于今日头条和百度这两个平台,拒绝任何第三方平台刊载。
明朝黑暗,明朝残暴,明朝奇葩,皆因为16个朱皇帝人人有病,最起码都不正常!虽然说,这个观点有些偏颇,但文史不假却认为并非无的放矢,更没有凭空捏造。
明太祖朱元璋“猜忌嗜杀”,明惠宗朱允炆“理想愤青”,明成祖朱棣“战争狂人”,明仁宗朱高炽“百日圣君”,明宣宗朱瞻基“玩物丧志”,明英宗朱祁镇“出访别国”,明代宗朱祁钰“替人打工”,明宪宗朱见深“虐恋不寿”,明孝宗朱佑樘“以德报怨”,明武宗朱厚照“游戏人生”,明世宗朱厚熜“修仙狂魔”,明穆宗朱载垕“啥也没干”,明神宗朱翊钧“薄情寡义”,明光宗朱常洛“喜极而终”,明熹宗朱由校“鲁班转世”,明思宗朱由检“抓阄选相”。以上十六位朱皇帝,个个都有故事,而且还都是奇葩故事,国家焉能不亡?
自隋朝起,中国又一次实现了大一统局面,政治上也开始推行“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各自履行了决策、审议和执行的职能,而被人熟知的六部是指尚书省的礼部、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直接向皇帝本人汇报工作,基本分执了宰相之职。不过,由于位高权重,他们逐渐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力,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开始日益加剧。
唐朝开始,逐步设立了更多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还冠之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和“参议得失”等名称,变相稀释了宰相的权力。到了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事实上的宰相,以“参知政事”为事实上的副相,而真正的宰相也就是三省长官却因为品高位重而长期空置。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化,皇权和相权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状态。尤其是,南宋以后的丞相制度更加细化,也更好的开始维系皇权,总算是找到了各方都能接受的状态。
到了元朝末年,面对朝廷的苛政和连年的灾荒,越来越多的下层百姓揭竿而起,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指引下,朱元璋的部队异军突起,先后击败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等势力。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大明王朝,取年号“洪武”。他任命徐达和常遇春为正副统帅,率领主力部队北伐元蒙,一步步将其赶到了漠北地区,从而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出身贫苦并且历经坎坷的朱元璋,深知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来之不易,为了把江山传承万代,逐渐变得嗜权如命,甚至黑化成了“权力的野兽”。在攻占元大都后,他一面继续派兵清剿元蒙残余,一面开始着手更化改制。期间,明显感觉到丞相的权力太专太大,已经隐隐危及到了皇权。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朱元璋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手起刀落处决了丞相胡惟庸,而且还波及到了他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共计两万余口人,罪名是屡试不爽的“谋反”。不可否认,胡惟庸的确有罪,也的确该死,但一次砍死两万多人却是骇人听闻。
朱元璋太过了!太狠了!
随着胡惟庸被消灭得干净彻底,朱元璋将丞相制度也连根拔起,毫不犹豫地废除该制度。从此以后,丞相的职责被下放到六部,各部官员直接对朱皇帝本人负责。
大明集团的董事长朱元璋又兼任了总经理和监事会主席,可谓是高度集权,无论大小事务都要亲自处理。不过,他在揽权的同时,将自己也累趴下了,每天都有堆积如山的奏折需要批复。为此,老朱还写下一首打油诗自嘲: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随着太子朱标逐渐成长,朱元璋有意放权给这个接班人历练政务,分担了不少工作。谁知,这位既有能力又被信任的小朱竟不长寿,在奉旨巡视陕西后突然因病过世,搞得所有人都不知所措。
朱标死后,朱元璋的成年皇子还有三个,分别是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和四子燕王朱棣。朝野上下一致认定,新的太子将会从这三人中间产生,断没有其它可能。
在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也相继过世后,燕王朱棣成为最年长的皇子,也成为最有可能的太子人选。谁也没有想到,朱元璋竟然抛弃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直接册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并且开始悉心栽培。
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虽然顺利登基称帝,但皇位却坐得一点儿都不踏实。因为,他的叔叔们个个都是裂土分疆的诸侯王,大多属于虎狼之辈并且心有不甘,完全没把侄子皇帝放在眼里。
为了消除隐患,年轻的朱允炆违背了爷爷朱元璋的祖训,采纳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后下旨削藩。起初,他主要针对一些弱小的藩王下手,过程还算是波澜不惊。
随着削藩的力度不断加强,随着削藩的范围不断加大,随着削藩的步子不断加快,朱允炆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阻力。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朝廷能够徐徐图之和稳扎稳打,局势不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建文皇帝朱允炆太稚嫩,太理想化,认为自己的圣旨一到藩王都会屈服顺从。殊不知,各地藩王都在暗中串联,随时准备效仿西汉时期的七王发动叛乱。
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打出“清君侧”的旗号,率先在北平起兵造反,率领他的骄兵悍将们对抗朝廷。历时四年的时间,他一路南下终于攻占都城,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取了皇位,也成为了大明王朝的新主,改年号“永乐”。
朱棣向来都是喜武不喜文,虽然成功登基称帝,但对于没完没了的政务却是望而生畏。于是,他迫切想要恢复被老爹朱元璋废弃的丞相制度,但却不敢公开推行,不愿背上“不忠不孝”的骂名。
永乐帝朱棣在召见黄淮和解缙等重臣时,开始探讨如何在名义上不恢复而在事实上恢复丞相制。在这些高人指点下,内阁制便应运而生了,大幅领先于西方各国。从此以后,这里成为处理朝政事务和军国大事的中枢,而内阁大臣也成为了“不叫宰相的宰相”。
经过长期实践和发展,内阁制开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朱家皇帝们减轻了许多的工作。通常,内阁经过讨论后形成建议,上奏御览或者当面汇报后批红执行。
朱棣驾崩后,太子朱高炽登基即位,年号“洪熙”。他是一位有为的君主,更是一位仁慈的君主,在位期间大力更正父亲和爷爷的许多暴政,被后世称为“可爱可敬的胖子”。不过,由于在位时间仅有十个月,也被后世称为“百日圣君”。
从宣德皇帝朱瞻基开始,朱家皇帝一代不如一代,一代更比一代懒,逐渐将“批红”的权力交给身边的太监。于是,内阁负责票拟,太监负责批红,双方形成了奇怪的制约关系。
在这种背景下,明朝出现了特别多的“名相”和“名监”,比如解缙、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和张居正等,再比如王振、冯保、汪直、刘瑾、魏忠贤和王承恩等。甚至于,这些“名相”和“名监”的名气盖过了当时的朱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嚯嚯了一辈子,死后竟然没有一个子嗣留存。那么,这偌大的大明帝国传给谁呢?
经内阁首辅杨廷和与张太后商议,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被选了出来成为幸运儿。从此开始,明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嘉靖皇帝登场了,他的美誉度虽然不高,但知名度却是数一数二。
朱厚熜属于藩王的后裔,其父朱祐杬过世后刚刚继承了兴献王的爵位,本以为自己会在湖北平静地做一个富贵王爷。谁知,一道旨意降临自己头上,他只能收拾行囊前往北京任职,新的职务就是大明皇帝。
大礼仪之争
刚刚登基不久,十四岁的朱厚熜还没来得及熟悉紫禁城,立即就遭遇到了内阁大臣杨廷和与毛澄等人的挑战,从此拉开了“大礼议之争”的序幕。围绕“管谁叫爹”这个敏感问题,双方展开激烈论战长达数年时间,直到“左顺门事件”后才勉强分出胜负。
由于前两个儿子夭折,三子裕王朱载垕就成为了事实上的长子。不过,由于生母杜康妃失宠,他从来都不招父亲嘉靖皇帝喜欢,活得心惊胆颤,活得异常憋屈。加之,老爹沉迷道教信奉“二龙不相见”之言,多少年都不愿意见到这个亲儿子。
在师傅高拱的鼓励下,裕王朱载垕才渐渐熬出了头,还在老爹嘉靖驾崩后登基称帝。不过,或许是当替补的时间太久了,猛然上场踢主力竟不适应,他在位短短六年时间便驾崩,终年只有三十六岁,史称明穆宗。
穆宗皇帝在位时间虽然很短,但围绕他发生的故事却一点都不少,而且还很精彩。尤其是,他当政前后的众多首辅们,一个个都是超级无敌大牛人,比如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哪个也不是等闲之辈。
万历皇帝
明穆宗在位时间短,可他的儿子万历皇帝朱翊钧却在位长达四十八年,可惜他啥也没干,只留下了“明亡于万历”的遗憾。之后,战战兢兢多年的太子朱常洛继位,史称明光宗。
由于生母的身份低贱,朱常洛自幼就不受老爹朱翊钧待见,只是仰仗长子的身份和礼法的约束才成为太子。等万历皇帝驾崩后,他终于荣登九五之尊的宝座,成为了大明帝国的老板。
穆宗登基后,终于不用再惧怕老爹万历皇帝,索性将之前没见过和没玩过的都享受一遍。加之,郑贵妃担心被秋后算账,使劲巴结和讨好这个被她长期打压的朱常洛,让其沉溺酒色后不能自拔。据《泰昌朝记事》记载:
郑贵妃复饰美女以进。一日退朝,升座内宴,以女乐承应。是夜,连幸数人,圣容顿减。
声色犬马之下,朱常洛登基没几天就嗨过了头,累趴在了床上。为了继续纵欲,他开始想方设法进补,甚至在首辅方从哲的阻拦下服用了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的“仙丹”。据《明史》记载:
从哲曰:“鸿胪寺丞李可灼自云仙方,臣等未敢信。”上即命中使宣可灼至,具言病源及治法,药进乃受。
病殃殃的明光宗听闻有仙丹,坚持立即“嗑药”,结果晚间就翻白眼儿驾崩了。这位朱皇帝战战兢兢长大,刚享受一个月就因为嗑错药稀里糊涂丧命,身后留下了一大摊子的烂事。
明光宗刚刚驾崩,最宠爱的李选侍立即就挟持了皇长子朱由校,还把他圈在乾清宫内死活不放出来。原来,这个女人竟然异想天开以此要挟内阁,要求同意加封自己为太后。
对于这个既可笑又无理的要求,内阁毫不犹豫拒绝,而且刘一燝、张惟贤和杨涟等人还率领群臣直接闯宫,史称“移宫案”。经过一群老头子和一群宫女太监拼抢,朱由校被连拖带拽地抢了出来护送至文华殿登基称帝。据《明史·刘一燝传》记载:
一燝傍辇疾行,翼升文华殿,先即东宫位,群臣叩头呼万岁。
1627年9月,大明王朝的第十五位皇帝朱由校驾崩,这位被称为“木匠皇帝”的人政绩几乎为零,获得了“熹宗”的庙号。在位期间,他纵容阉党和东林党相争,致使国家内忧外患加剧。
明熹宗始终没有子嗣,大太监魏忠贤希望从皇室旁支挑选一个娃娃继承皇位,以便自己未来还能继续把持朝政。可是,朱由校却难得清醒了一回,坚持由自己的成年弟弟信王朱由检承继大统。据《明史·阉党传·魏忠贤》记载:
七年秋八月,熹宗崩,信王立。
1627年10月,十六岁的朱由检登基成为大明王朝的第十六位朱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眼看新皇上位,内阁首辅黄立极立即进行攀附,不仅亲自拟定了“崇祯”的年号,而且还撇清了自己和阉党的关系。
凭借拥立之功,东林党人再次得势,随即向阉党宣战并主动挑起新一轮党争。于是,曾经那个呼风唤雨的“九千岁”魏忠贤黯然落幕,不仅被发配到凤阳守皇陵,而且死后还被挫骨扬灰。据《明史·阉党传·魏忠贤》记载:
十一月,遂安置忠贤于凤阳,寻命逮治。忠贤行至阜城,闻之,与李朝钦偕缢死。诏磔其尸,悬首河间。
魏忠贤虽然被处理干净了,但“魏氏内阁”却依然存在,而且还继续营业。崇祯帝为了稳定朝局,并没有立即更换所有的阁臣,对他们表现出了最大的克制和容忍。
睚眦必报的东林党人等候崇祯皇帝清理阉党余孽,腾出内阁岗位后由自己人顶替,可却始终没有太大动静。于是,他们开始干起最擅长的老本行,那就是“寻衅滋事”,天天都弹劾“魏氏内阁”属于阉党成员。
崇祯帝很无奈,可又不敢得罪东林党人。于是,他以“私交近侍”的罪名将内阁首辅黄立极罢官夺职,按照排队顺序由施鳯来接掌内阁。
施鳯来成为首辅后,既没能力也没胆量去处理朝政,只能勉强维持现状。最重要的是,他本人也曾经是阉党的支持者,自然不会被崇祯皇帝信任。据《明史·庄烈帝本纪》记载:
庄烈帝即位,以阁臣施鳯来、张瑞图、李国普皆忠贤所用,不足倚。
到了崇祯二年,随着政局逐渐稳定,崇祯终于下旨要扩充内阁。为了彰显新朝新气象,他要求朝臣们通过廷议的方式公开推选入阁人员。
你们先商量商量,看我多民主!
经过激烈的唇枪舌战和明争暗斗,十名候选者的名单终于摆到御案前,崇祯当场就傻眼了。因为,这份入阁的候选人名单“实在是高”,除了阉党余孽,就是东林党人,没有一个实干家。
崇祯很生气,深感党争的严重程度,从此开始提防阉党和东林党双方人马。不过,这次是自己下旨要求公开推选阁臣,无论内心多不情愿也只得吞下苦果,勉强接受了这份名单。
由于十人同时入阁闻所未闻,所以只能挑选其中几个。于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以“枚卜”的方式进行甄选,听从上天的旨意。据《明史》记载:
帝仿古枚卜典,贮名金瓯,焚香肃拜,以次探之,首得龙锡,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辅臣以天下多故,请益一二人,复得周道登、刘鸿训,并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何谓枚卜大典?说白了,这就是一场抓阄大会,和福利彩票开奖没有太大区别。
当天,崇祯召集朝臣们抵达乾清宫,先是向天焚香祷告,然后用象牙签从金瓶中夹出六张纸签。他们分别是礼部尚书来宗道、南京吏部侍郎钱龙锡、礼部侍郎李标和、吏部侍郎杨景辰、南京礼部侍郎周道登和少詹事刘鸿训。
内阁中原来有三个人,分别是首辅施鳯来,阁臣张瑞图和李国普。如今,一下子又扩招进来六个,大明朝的内阁第一次拥有了九个内阁大臣,真是热热闹闹。
自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以来,成员通常也就是三到五人,最少的时候甚至只有一人。如今,崇祯一下就把自己的内阁扩充到了九人的规模,当真是熙熙攘攘!庸庸碌碌!
在这届新内阁中,人员的构成异常复杂,有的人支持阉党,有的人支持东林党,还有的人双方都支持,更有的人双方都不支持。因此,矛盾从第一天便开始了,搞得崇祯皇帝坐卧不宁,搅得大明王朝动荡不安。
从此开始,刚愎自用的崇祯帝开始频繁更换内阁首辅,搞得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施鳯来首先下岗,顺道走的人还有张瑞图,两人前后脚。据《明史》记载:
御史罗元宾复疏纠,鳯来、瑞图俱告归。
施鳯来和张瑞图走后,内阁中就只剩下李国普这一个“老人”,其余六个都是刚刚入阁的“实习生”,他顺理成章成为了新的首辅。当时,崇祯对魏忠贤阉党的清查工作已经持续了很久,依然还没有收尾的迹象,搞得朝中人人自危。
李国普成为首辅后,委婉地向崇祯进言希望尽快恢复正常秩序,尽快结束阉党的清查工作。万万没想到,这次正常的工作请示竟然引来横祸,被对方误以为包庇阉党后引咎辞职。据《明史·李国普传》记载:
请归里,荐韩爌、孙承宗自代。
从内阁第一任首辅黄淮算起,到内阁第五十二任首辅李国普,前后一共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时间,平均每位任期在四年以上。不过,从李国普开始到最后一位首辅魏藻德,一共出现了十五位首辅历时十五年时间,每位的平均任期不足一年。
显而易见,崇祯选用首辅太过随意,也太过任性,是一位比洪武皇帝、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都更难伺候的朱皇帝。正是在他的“励精图治”下,明朝开足马力冲向了万丈深渊。
崇祯
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率领50万大顺军从西安出发,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沿途的各路明军。到了三月份,他们终于攻进北京城,走投无路的崇祯帝吊死在煤山,明朝宣告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