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赛马众所周知,司马迁通过故事揭示以己之长克敌之短道理。在赛马中田忌获得胜利,赌赢千金,还推荐给齐威王一位军事参谋长——孙膑。
邹忌善讽谏而闻名,齐桓公田午在位时即为齐国大臣;齐威王田因齐时,以鼓琴游说,三个月后又被任相国,一年后被封于下邳县(今江苏省邳州市)号成侯;此后又侍奉齐宣王田辟疆。
在《左传》中,邹忌因“讽齐王纳谏”而名垂千古,一直以来邹忌总是以良相的形象被后人称道。殊不知,在“良相”背后却隐藏着一颗小人之心,邹忌因妒成恨而陷害田忌,这便是邹忌“良相”不为人知的污点。
司马迁对邹忌政途记叙比较完整,从中得知邹忌并非《左传》所传颂的良相。
鼓琴喻谏受青睐邹忌最早出现在《史记》中,是齐桓公田午在位期间,好像是一个并不受重用的大臣。
从《田完世家》的记录来看,在齐桓公田午在位第五年,韩国遭到秦国、魏国联合攻打,田午召开会议征求意见是否出兵救韩,而司马迁仅用四字记录邹忌的对策——“不若勿救”。
齐威王田因齐继任后,刚开始对于朝政并不上心,一连九年沉迷于酒色,放任自流,致使国家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在这九年里,邹忌应该也没有得到重用,而且也没有对齐威王起劝谏作用。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滑稽列传》)淳于髡用隐喻方式点拨齐威王,齐威王“顿悟”而励精图治。齐威王杀掉弄虚作假的阿城大夫,厚奖表彰勤恳的即墨大夫,一惩一奖高度造势,旨在全国求贤纳士。
齐威王喜欢听故事,而邹忌又善于讲故事。于是,“邹忌子以鼓琴见威王”,邹忌凭借鼓琴得到了齐威王面试机会,通过弹奏琴瑟比喻治国之道。“故事”中隐喻着道理,喻谏是齐威王乐于接受的。
“邹忌子见三月而受相印”,仅仅用了三月,邹忌便被齐威王拜为丞相。邹忌的能力可见一斑。这三个月需要讲述了多少治国相关的“故事”,才能获得了齐威王的青睐。
此时,邹忌的时代真正来临了。
齐威王与其他诸侯国君将“径寸之珠”视为珍宝不同,“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而是将人才视为国之重宝。
所以,在邹忌的辅佐下,齐国走向最强时代,“于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战国时期战争频发,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军事人才作用尤为突出。邹忌虽然治国理政智慧超群,在军事方面却像“白痴”,而田忌和孙膑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邹忌和田忌在齐威王时同朝为官,然而两人关系好像并不融洽,司马迁用了一句话点明,“其后成侯邹忌与田忌不善”。
司马迁介绍了邹忌和田忌的矛盾就是从“不善”开始的。
“其后”准确时间为齐威王二十六年,魏惠王十八年,即公元前353年。这一年魏国围攻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威王。
要说“不善”的具体原因,可以大体推测一下:邹忌和田忌分别为齐威王的一相一将,田忌屡立战功让邹忌心生嫉妒,所以两人相处逐渐不太友好了。
邹忌为军事“白痴”邹忌可能心胸狭隘,所以对田忌的军功赫赫心生嫉妒。另外,在军事上,邹忌属于“白痴”,又被田忌比下去了。
关于邹忌是军事“白痴”,这是司马迁给出的鉴定,至少有三段史实足以证明。
齐桓公田午五年,秦国和魏国联手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田午召集众臣廷前议事,商讨救韩还是不救。
“邹忌曰:‘不若勿救。’”
对于邹忌的建议司马迁记录如此简单,意在说明邹忌既不懂军事,也看不清形势。司马迁对于这段历史的记录,还配备了两个人以讥讽邹忌军事“白痴”。
段干朋明确分析不救的后果,韩国被魏吞并,那么魏国则一家独大,将来对齐国威胁会更大。因此“不若救之”。不仅答案截然相反,而且有理有据。
“过矣,君之谋也!”
田臣思(有说法此为田忌)犀利的批评两人的错误,“秦、魏攻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以燕予齐也”,秦魏攻打韩国,楚赵必然会出兵救韩,这是上天赏赐给齐国拿下燕国的机会。
齐桓公田午头脑还算精明,一听乐了,伸出大拇指点赞,高啊!于是,齐国趁机出动部队突袭燕国,攻占了桑丘。
齐威王二十六年,魏惠王又围攻赵国邯郸,赵国求救于齐。齐威王又开会,“救赵孰与勿救?”
“不如勿救”。
邹忌建议如出一辙,司马迁仍然仅用了四个字记录!!
而段干朋则分析了救赵利弊,魏国攻打邯郸,必然无暇顾及其他地方防守,不如趁机会攻占魏国襄陵。
最终,齐威王听从了段干朋的建议。这次出兵,田忌为将。田忌听取了孙膑的建议,“围魏救赵”,既解除了赵国邯郸之危,又成功占取襄陵。
齐宣王二年,魏国又攻打赵国。齐宣王针对重点大军事决策仍然是召开会议。
这次邹忌仍给出了“不如勿救”四字答案。而齐宣王则采用了田忌和孙膑的建议,马陵大败魏军,斩庞涓虏魏太子申。
“不如勿救”。祖孙三代齐王针对军事行动征求意见,这同一答案,邹忌竟然用了三次。司马迁用这四个字无非表达邹忌在军事上纯属“白痴”。同时,也正是由于邹忌在军事上的“白痴”,因而对田忌屡立军功而嫉妒,为后续设计陷害田忌打下埋伏。
暗中设计害田忌“成侯(邹忌)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史记·孟尝君列传》
在《孟尝君列传》中,邹忌与田忌的矛盾在于“争宠”。田忌屡立战功而备受齐王青睐,而齐国治理安定,所以丞相邹忌不能容忍田忌风头盖过自己。
关于“成侯卖田忌”,“卖”按《古代汉语词典》意思为出卖、背叛,在此可以译为邹忌陷害田忌,而且是接连设计。
齐威王二十六年,魏国攻打赵国,会议上邹忌原本对策为“不如勿救”——按兵不动。然而,一个人改变了邹忌,从而使齐国出兵救赵,谋划攻打魏国。
这个人便是公孙阅,他深知邹忌与田忌存在矛盾,因此给邹忌出主意,“公何不谋伐魏,田忌必将。”
公孙阅建议邹忌,“令田忌率兵攻打魏国。打了胜仗,那是您运筹帷幄策划得当;一旦失败,田忌要么死在战场,要么军法处置。最终由您来说了算。”
邹忌认为公孙阅说的道理,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
孙膑是田忌的军师。“今梁(魏)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休息)于内”,田忌原想带兵驰援邯郸,孙膑却分析形势,然后建议田忌引兵进攻大梁城,如此魏兵必然撤兵回防。
田忌同时又听从孙膑的建议,于桂陵(今山东菏泽)埋伏奇兵,半路截杀回撤的魏军。
此次陷害未遂,反而让田忌再立战功。公孙阅于是又给邹忌支招,伪造田忌意欲谋反的罪证。
公孙阅就派人带着十斤黄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大肆张扬的宣称:“我是田忌的属下,田将军三战三胜,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
算卦的人刚离开,邹忌就派人逮捕卖卜的人,在齐威王面前验证了这番话。
自古以来死于“谋反”的比比皆是。田忌知道此事后,“因率其徒袭攻临淄,求成侯”,田忌竟然率领私人部属攻打临淄,缉拿邹忌。这正是:黄泥掉入裤裆,不是屎也是屎。
最终,田忌没有攻打下临淄城,被迫逃亡到了楚国。
田忌出亡第二年齐威王死去,“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齐宣王上任之后,调查清楚田忌被陷害,重新召回任命为将。邹忌未受到任何惩处?田忌忍气吞声再度为将?这些谜团司马迁并未解释。
齐宣王二年,魏国再次伐赵,赵魏将战火引到韩国的南梁(今河南临汝西),韩国求援于齐宣王。田忌再次为将,采用了孙膑的“减灶法”诱敌深入,将庞涓斩杀于马陵,挫败魏军。
司马迁的“密码”邹忌因嫉妒与田忌产生矛盾,继而导致将相不和,最终设计陷害。在这事件背后,司马迁暗藏着一条线索,细心体会或许会发现真正的幕后黑手——齐威王。
其一,关于三次军事行动,邹忌重复一个答案。
为证明邹忌军事方面欠缺,完全没有必要重复一个答案,直接点明足够了。但是,邹忌却在三次重大军事行动上表现如此差劲,不得不让人怀疑。
其二,关于田忌起兵造反,只因街市算卦谣言。
田忌身为将帅,且有军师孙膑。一个卜卦谣言而就轻易起兵造反,这举动本身十分诡异。遭受不白之冤,居然不是自证清白,而是选择跳入“陷阱”,起兵攻打临淄胁迫齐威王。
其三,关于齐王的信任与不信任。
邹忌设计逼迫田忌,多么粗浅的一个计谋,“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于市”。
这么明显而且简单的陷阱,齐威王竟然轻易地相信了?逼走田忌的第二年,齐威王去世了,上任的齐宣王很快调查清楚事情原委——田忌是被陷害。
其四,关于田忌被召回再用,邹忌有没有被处罚。
“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齐宣王“知道”是成侯邹忌暗中设计陷害田忌,但是并未惩处邹忌,所以邹忌在齐宣王二年仍可以参与重大军事行动的策划。这也不符合常理!
齐威王即位九年不理朝政而沉湎于酒色,“不鸣”期间,并非只无所事事而是悄悄地做事,“一鸣惊人”带领齐国走向最强,且视人才为国之重宝。由此可见,齐威王贤明远胜于同期诸侯国的君王。
以齐威王的贤明岂会不知邹忌的所作所为?
最好的解释只能归咎于田忌屡立军功,功高震主了,更何况还有用兵鬼神莫测的孙膑辅佐。由此,晚年齐威王不得不为儿孙打算,因此在去世前,借邹忌的之手顺势打压田忌。
“乃复召田忌以为将”,齐宣王能看明白的事情,齐威王自然不会不懂。齐宣王给田忌平反,无疑是君主笼络臣下的一种手段,这也是齐威王能为儿子所做的。
所以,邹忌陷害田忌,与其说是将相之间矛盾,不如说是君臣之间的阴谋。
至于田忌、孙膑最终结局,司马迁并没有叙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泊里红席”畅销四海,“红席”传承人一致追拜孙膑为祖师。莫非当年孙膑归隐到胶南泊里一带,以编织红席赚钱糊口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