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显示,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双汇发展存货账面价值为 56.69 亿元,存货跌价准备余额 2.02 亿元,计提比例 3.45%,其中本期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12.83 亿元,本期转回或转销存货跌价准备 12.98亿元。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将存货跌价准备的确认作为关键审计事项。
对此,深交所要求双汇发展说明本期存货跌价准备发生大额转回或转销的具体情况、转回依据或转销的具体方式,在此基础上说明是否存在通过不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跨期调节利润的情形。并要求公司于2022年5月30日前书面回复该函件。
3月28日晚间,双汇发展发布2021年年报。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双汇发展实现营业收入约666.82亿元,同比下降(调整后)9.72%;归母净利润约48.66亿元,同比下降(调整后)22.21%。
值得一提的是,财报公布同一日,双汇再陷食品安全问题。因“网购到变质火腿肠求处理被客服攻击学历”的话题,双汇在微博上引发热议,对此,有网友调侃“现在吃根火腿肠也得名校毕业了”,也有网友表示“又是双汇以后再也不买了”。
猪肉价格下降或拖累收入
作为中国肉类行业领先企业,双汇发展业务以屠宰业和肉类加工业为主,同时涉及肉类产业链上游的饲料业和养殖业,以及下游的包装业、商业,配套发展外贸业等。
从业务销量来看,2021年,双汇发展肉类产品(含禽产品)总外销量达330万吨,同比上升8.3%,其中,生鲜产品销售量为163.25万吨,同比上涨18.24%;包装肉制品销售量为155.76万吨,同比下降1.85%;禽产品销售量为11.15万吨,同比上涨37.32%。
尽管双汇发展的业务销量以上涨为主,不过,从各项业务营收来看,其主要业务均有下降。
财报显示,2021年,双汇发展屠宰业务实现营收约为390.7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9.05%,占双汇发展营业收入比重为58.6%;肉制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为273.51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66%,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为41.01%;其他业务实现营收约为63.07亿元,同比增长21.31%,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为9.46%;此外,公司内部行业抵减60.49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为-9.07%。
记者注意到,双汇发展去年的营业成本为564.4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15%,不过依然低于营业收入9.72%的降幅,其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17.26%下降至约15.35%。
双汇发展在财报中表示,受猪价下降等因素影响,其外购生猪价格同比下降43.9%,生鲜产品和包装肉制品猪原料成本下降较多,影响整体营业成本同比下降193亿元,占同期营业成本的31%;不过,同样受生猪价格下降影响,该公司生鲜产品销价也同比下降超30%,影响其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65亿元,占同期收入的22%。
再陷食品安全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业绩表现不及预期,近半月来,双汇发展接连陷入食品安全问题。
3月14日,双汇发展曾因生产车间乱象登上微博热搜。
彼时,江西电视台《都市现场》栏目记者在暗访中发现,南昌双汇生产车间不仅存在猪排落地直接装袋入库、用浑水洗毛巾擦猪肉,还存在生产消毒车间风淋系统损坏、给工作人员提供发臭有脏污防护服及多名员工未按操作流程消毒等问题。
3月15日晚间,双汇发展发布致歉声明,称公司已于3月15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停职处理,并将全力配合江西省市场监管部门调查核实处置,抽样2份产品送检;并对视频中掉落的“冻猪寸骨A”批次产品溯源,目前已将共计310kg产品全部封存管控;同时对南昌双汇所有员工的工作衣进行全面清洗、消毒;并强化员工食品安全培训考核,尤其对今年新入职的员工重新组织系统培训。
此外,双汇发展同时在致歉声明中表示,下一步公司将进一步加强生产管理,确保产品质量,不断完善自检体系。然而,时间尚不足半个月,双汇再因食品安全问题登上热搜。
据中新经纬报道,近日,黑龙江一位消费者在食用网购的双汇鸡肉火腿肠时吃出变质异物,随即与客服提出赔偿退款,由于对客服“只赔一根”的处理方式不满意,其在平台介入后收到了整单赔偿。然而退款次日客服私信该消费者,称其“两面三刀、难怪三本大学”。
对此,双汇方面称,公司已进行核实,涉事店铺非双汇直营店铺,双汇已要求该店铺停业整顿,至于相关产品的变质原因、产品批次、产地等公司尚不清楚,仍在调查之中。
在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双汇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并未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其KPI主要集中于营收和利润方面,在这样的企业文化和理念之下,食品安全问题很难得到根治。
“双汇(2021年)业绩不理想也是意料中的事情,因为该公司无论是经营理念、产业链完整度、(运营的)体系流程还是食品安全都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对于双汇来说,2022年可能会有非常大的挑战。朱丹蓬称,不过,随着双汇与其他分公司进行整合,其在专业分工方面或会有不小的改变,而随着国家对于食品安全处罚力度的加大,食品安全问题应该也会有所改善。
来源:中国经济网、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