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龙雀、云赫连天——细说赫连勃勃的“铁伐人生”(上)

史实记录彬彬 2024-06-27 06:47:59

前面分别用四篇文章讲完了五胡十六国的后凉、南凉、北凉(含西凉)、西秦,反响还不错。

许多友友表示,以前看十六国,光看慕容恪、苻坚、王猛、慕容垂这些“大咖”去了,没想到这些不起眼的小国也有这么多传奇人物和精彩故事。

今天就来讲讲五胡十六国中最后一个建立的政权——“胡夏”,以及它的建立者——赫连勃勃的故事。

(一)匈奴往事

网上很多文章说,赫连勃勃建立的胡夏政权是匈奴人最后的辉煌。对这一说法,我个人并不赞成。

因为同时期的北凉也是匈奴人建立的政权,且建立比胡夏早,灭亡比胡夏晚,疆域比胡夏大,文明程度比胡夏高,怎么能说“胡夏是匈奴人最后的辉煌呢?”(详见)

无非是如今的互联网上,赫连勃勃的人气比北凉的沮渠蒙逊高罢了。

说到匈奴,大家都耳熟能详,人人也都能说上几句。但细究起来,也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笔者在此简单梳理一下。

匈奴自战国时开始出现于史书记载,《史记》称其为大禹之后。

也就是说,匈奴与汉民族同根同源,同属于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一部分。当然,现在也有匈奴起源的不同说法,本人非古人类研究的专业人士,故选择采信《史记》的观点。

但这个民族前前后后折腾了中原王朝六百多年,直到北魏灭亡胡夏和北凉才彻底消停,称其为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少数民族,应不为过。

战国时期,匈奴处于各部落自行其是的状态,最多只是松散的部落联盟,虽然屡屡南下骚扰,但实际威胁不大,燕、赵、秦等北方诸国修一修长城,再有一、二名将坐镇边塞,基本就能抵御。

秦朝末年和楚汉争霸时期,匈奴人最伟大的王、“灭爸小天才”——冒顿(mò dú)单于横空出世,强势崛起,西吞月氏,东破东胡,北征高车,一统蒙古高原。

匈奴民族也由此进化出了政权形态,实力大增,对中原王朝形成重大威胁。

最著名的,就是汉高祖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北)被冒顿单于包围七天七夜,靠着走夫人路线和进献美女才侥幸逃脱,丢尽颜面。

此后西汉一直奉行对匈妥协和亲的政策,嫁过去不少刘氏公主。而匈奴的母系氏族传统比较根深蒂固,儿女多随母姓,于是,“刘”姓渐渐成为匈奴国姓。

汉武帝登基后,仰仗祖辈多年积蓄,终于挺起腰杆,向匈奴先后发动十五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在将匈奴打得元气大伤的同时,也把西汉帝国打成了残血状态。

西汉中后期,汉匈战争依旧连绵不绝,但因为内部分裂不断,再加上天灾频繁,匈奴国势就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公元前58年,匈奴又爆发了史诗级大乱“五单于争位”,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竞争失败,愤而率部归顺西汉朝廷,迎娶王昭君为宁胡阏氏(yān zhī)。

这是匈奴人第一次大规模、成建制进入汉民族疆域。

此后,西汉朝廷出动大军全力支持呼韩邪争霸,帮助呼韩邪再度统一匈奴大部。

而呼韩邪对西汉这个“老丈人”也极为恭顺,汉匈关系迎来了三十多年的蜜月期。

王莽篡汉后,为了制约重新强盛起来的匈奴,一口气将呼韩邪单于的十五个子孙全部封为单于,并强制分化匈奴族群,结果激起匈奴不满,再度与王莽的新朝爆发战争。

历史的剧情总是重复上演,东汉初年,小冰川气候愈演愈烈,匈奴再次遭遇严重天灾,并由此引发内乱,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

南匈奴再次归顺东汉,第二次大规模、成建制进入汉民族疆域。

而东汉也有样学样,全力支持南匈奴打击北匈奴,北匈奴在汉朝、南匈奴、乌桓、鲜卑的围殴下,再加上无穷无尽、惨烈无比的天灾,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终于分崩离析。

一部分北匈奴南下依附南匈奴,另一部分则向西迁徙,跑了个无影无踪。

一百多年后,欧洲平原上出现了一支剽悍的匈奴大军,在首领阿提拉的带领下,连续击败阿兰人、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日耳曼人,间接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灭亡,阿提拉也被欧洲人冠以了“上帝之鞭”的“美誉”。

当然,这支匈奴人是否就是当年东汉的手下败将、西迁的北匈奴,目前还缺乏客观证据,不过我们在网上偶尔意淫一下“我们的手下败将灭亡了罗马帝国”倒也无妨。

随着两次南匈奴和部分北匈奴的归顺和大规模内迁,直接产生了两个后果:

一是北中国的匈奴人口数量激增,其中还包括被匈奴人裹挟而来的各种稀奇古怪的少数民族,比如羯族,也就是后世石勒、石虎、尔朱荣、侯景的祖先。

二是大漠草原成了真空地带,原本生活在大鲜卑山(今黑龙江额尔古纳河南岸的大兴安岭北段)的鲜卑人在檀石槐、轲比能等首领的带领下,开始迁入匈奴故地,与汉民族“亲亲热热”当起了“邻居”。

但东汉中后期的主要祸患既不是匈奴,也不是鲜卑,而是活跃在陇右、河西的羌人。

与桀骜不驯的羌人长达百年的战争耗尽了东汉帝国的人财物力,结果非但没有摆平羌人,反而间接引发了黄巾叛乱和董卓之乱,再后来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汉末乱世了。

在北方军阀混战中,匈奴人也沦为各地军阀豢养和驱使的“打手”,比如袁绍的女婿高干麾下就有大量的匈奴骑兵。

经过多年混战,最终还是我们的曹老板笑到了最后,“魏武挥鞭”,统一了中国北方。

此时匈奴的单于名叫於扶罗,他因为在政治立场上偏向袁绍、袁术,多次遭到曹老板的痛殴。

於扶罗死后,其弟呼厨泉继位,这位仁兄比较识时务,果断抛弃袁氏,归顺了曹操,历史上著名的“文姬归汉”正是发生在这一历史时期。

曹操统一北方后,趁呼厨泉来汇报工作之际,很不讲武德地把呼厨泉扣留在了邺城,然后对境内的匈奴来了一次大型“外科手术”。

他将匈奴肢解为左、右、南、北、中五部,迁徙到陕西、山西、河北一带。各部虽仍由匈奴人为帅,但由汉人为司马,掌握军事。

从此,“匈奴大单于”的称号被曹老板强势终结。

而前任大单于於扶罗有个儿子,名叫刘豹,成为了五部匈奴之一的左部帅。

刘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左部帅之位,并最终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他就是前赵的开国之君——刘渊。

二、铁弗匈奴与拓跋鲜卑

有朋友说,你这开场白也太长了,都两千多字了,刘勃勃同志都还没登场,我都要失去耐心了。

抱歉,本人写文章就是这个习惯,尤其喜欢把民族渊源和时代背景讲清楚。

所以开场白嘛,其实才刚写完三分之一。

前面说到於扶罗的儿子是刘豹,孙子是刘渊,其实他还有个不知道是儿子还是侄子的晚辈,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人物,名叫刘去卑。

史书虽然没有记载他到底是不是於扶罗的儿子,但《晋书》说他是匈奴右贤王,《魏书》说他是匈奴左贤王,而不管是右贤王还是左贤王,必定是於扶罗的直系亲属。

刘去卑这个人曾经在董卓之乱中挺身而出,与杨奉、董承一起,跟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在洛阳狠狠打过几仗,可惜罗贯中老爷子在《三国演义》里对他只字未提。

曹操当上东汉大丞相后,虽然囚禁了呼厨泉单于,但对曾经保护过汉献帝的刘去卑比较赏识,任命他为匈奴监国。

不过这个时候的匈奴已经一分为五,王庭也已不复存在,刘去卑实际也就无国可监,只是五部匈奴中一股比较大的独立势力而已。

刘去卑死后,两个儿子刘猛、刘诰升爰先后继承首领位置。

刘诰升爰死后,其子刘虎继位。

时光悠悠,此时已到了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未平,“永嘉之乱”又起,刘虎的堂叔刘渊已经在山西中南部建立了汉赵(也即前赵)政权,正在对西晋发起灭国之战。

而刘虎这时的地盘主要位于河套地区,也即是如今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一带,他的部众这个时候也已不是单纯的匈奴、南匈奴、五部匈奴,而有了一个全新的名称——“铁弗匈奴”。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这是因为它有一个亲得不能再亲的“好邻居”,也是它的“挚爱亲朋”,而且是“要加钱的那种”——拓跋鲜卑。

前面说过,北匈奴西遁,南匈奴内迁,昔日被冒顿单于击败的东胡人的后裔鲜卑开始大举进入匈奴故地,其中有一支名为索头部的鲜卑人越过阴山,来到前套平原(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定居。

而这里与刘去卑一族的河套地区相邻,两个不同民族的年轻人常常在放牧时相遇,一时情难自已,就露天席地做起了爱做的事,由此诞生了大量的新生儿。

但派出所上户口时,这些新生儿的民族成份一栏怎么填呢?

于是双方约定:

匈奴父、鲜卑母的,称为“铁弗匈奴”;

鲜卑父、匈奴母的,称为“拓跋鲜卑”。

这种关系在普通人家,那就是嫡亲的姑表兄弟,血缘上还是相当近的。

但铁弗匈奴与拓跋鲜卑却在后来走上了一条有你没我、不共戴天的仇杀之路,这又是为什么呢?

当时,前赵反晋的声势越来越大,持续向西晋的都城洛阳发起攻击。

更要命的是前赵的两员大将石勒和王弥大肆攻略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西晋在北方只剩下洛阳、长安以及刘琨的并州和王浚的幽州四块地盘。

铁弗匈奴与前赵同属匈奴民族,自然要站队在前赵一边。

而拓跋鲜卑却成了并州刘琨的盟友,力挺西晋朝廷。

这样一来,这对姑表兄弟就成了敌对关系。

公元310年,也即是西晋灭亡前七年,刘琨与拓跋鲜卑建立的代国联合出兵,共同讨伐刘虎。

刘虎战败,一路向西狂奔,几乎逃入乌兰布和沙漠,才摆脱追兵,逃出生天。

这是铁弗匈奴与拓跋鲜卑第一次兵戎相见,也是这对姑表兄弟长达一个多世纪血腥仇杀的开端。

刘虎虽败,但铁弗匈奴部族不散,很快就聚集人马,重打锣鼓再开张。

而幸运的是,天下大势正在向着刘虎有利的方向发展,因为前赵已经攻灭西晋,成为北方最强大的霸主。

前赵皇帝刘聪很同情这个同族兄弟的遭遇,下旨加封他为前赵安北将军、监鲜卑诸军事、丁零中郎将,并赐予大量财物。

有了前赵的“拱火递刀子”,刘虎很快就雄风再起,决定向拓跋鲜卑找回面子。

公元318年,也即是东晋建立的第二年,刘虎东渡黄河,进攻代国。

不幸的是,铁弗匈奴的战斗力始终逊色拓跋鲜卑一筹,这一战又被拓跋鲜卑击败,刘虎再次单骑逃亡。

但此战却有一个小小彩蛋:刘虎败逃后,堂弟刘路孤率领一批铁弗匈奴部众归顺了代国,又开始与拓跋鲜卑通婚,生息繁衍,共同成长。

这支鲜卑化的匈奴人被后世称为——鲜卑“独孤”部,并成为代国以及日后北魏统治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孤部以“刘”和“独孤”为姓,涌现了刘库仁、刘显、独孤永业等不少历史名人(独孤求败说不定也是哟)。

而其中人气最高的,当然就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明帝宇文毓和隋文帝杨坚共同的老丈人、隋炀帝杨广和唐高宗李渊共同的外公、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国民岳父”独孤信。

扯远了,说回铁弗匈奴。

刘虎在对拓跋鲜卑的战事中屡战屡败,愤然关机下线,撒手人寰去也,其子刘务桓继承了铁弗匈奴的首领之位。

此时的天下形势又是一变:

前赵大将石勒羽翼已丰,自立门户建立后赵,并最终攻灭前赵,吞并关陇,一统北方。石勒死后,石虎政变上位,成为北方一哥;

而拓跋鲜卑的一代英主,也即是拓跋珪的爷爷拓跋什翼犍刚刚登上王位,开始建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并设置百官,制定法律,推动拓跋鲜卑由奴隶制部落联盟向封建国家转型;

南方的东晋朝廷好容易熬过了建立之初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叛乱,丞相王导刚刚死去,一代枭雄桓温尚未崭露头角,一时风平浪静,倒也没什么大事发生;

而河西地区的前凉与四川盆地的成汉都偏安一隅,混吃等死,基本上没什么存在感。

但辽东一带的慕容鲜卑正在强势崛起,在慕容皝、慕容翰、慕容恪、慕容垂等一众大神的领导下,慕容鲜卑在对宇文鲜卑、段部鲜卑、高句丽、扶余国的一系列战争中凯歌高奏,战无不胜,隐隐有统一辽东、问鼎中原之意;

由于铁弗匈奴的宗主国前赵已经灭亡,刘务桓没了靠山,只得向代国服软,表示臣服。

代国这个时候正面临后赵的威胁,也不愿多树强敌,于是代王拓跋什翼犍将女儿嫁给刘务桓,这对姑表兄弟暂时和好。

但刘务桓见后赵势大,又转头向后赵朝贡,摇尾乞怜。石虎家里破事一大堆,没空搭理这个乡巴佬,就封他为后赵的平北将军、匈奴左贤王,让他在河套地区“自由飞翔”。

刘务桓两头讨好,夹缝求生,倒也过了几年安稳日子,铁弗匈奴的实力也在不知不觉中猥琐发育。

公元356年,刘务桓死去,弟弟刘阏陋头和长子刘悉勿祈先后继位,但这二位都是历史过客,无需关注。

直到刘务桓的次子刘卫辰继位,铁弗匈奴才再度开启了曲折坎坷、变幻莫测的发展道路。

(三)卫辰其人

历史上反复无常的人不胜枚举,不过要说叛变频率之高,叛变态度之随意,叛变原因之五花八门,以笔者浅薄的历史知识,刘卫辰可排第一。

刘卫辰上位时的天下又是怎样一副格局呢?

首先,后赵已被冉闵灭亡,北方一片大乱,慕容鲜卑趁机南下,击败冉闵,席卷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建立了前燕帝国,且国势之强盛,为天下之最;

而氐人苻氏趁后赵灭亡之际夺取关中,建立前秦,此时已是苻坚在位、王猛在朝,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强力推行改革,国势也在稳步增长;

东晋则是大司马桓温宰制朝政,一家独大,不仅攻灭蜀中的成汉政权,还在积极酝酿北伐;

至于前凉嘛,依旧是偏安一隅,苟且偷生,不过剩下的时间也不多了。

前燕虽然是第一强国,但其核心势力范围主要在河北,所以对铁弗匈奴来说,首要的是要处理好与南面前秦和东面代国的关系。

刘卫辰首先选择向前秦臣服,请求苻坚给他在北地、上郡(今甘肃庆阳、陕西延安)一带划拨些土地,让他的族人耕种。

苻坚的理念是“混四海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对刘卫辰的请求欣然同意。

一次,前秦边境守将抢了刘卫辰的粮食,苻坚大怒,立即将守将罢免,把粮食全部还给刘卫辰,并加以抚慰。

但刘卫辰这个人极不安分,所谓“轻于去就、首鼠两端”指的就是他这种人。没多久,刘卫辰又向代国国主拓跋什翼犍求亲,拓跋什翼犍这个时候正在与强大的前燕抗衡,不想招惹这个刺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细心的朋友可能意识到了,刘卫辰的老爸刘务桓娶的就是拓跋什翼犍的女儿,如今刘卫辰怎么还能娶拓跋什翼犍的女儿呢?

对这个问题,我只能说:“不知道。”反正那个时候的伦理关系乱得很,大家大可不必深究。

按说刘卫辰两边关系都处理得不错,日子应该很好过,可是这个人天生不安分,一日不作妖就不舒服。

一次,他掳掠到五十多个边境男女,将他们作为奴隶进献给苻坚。史书没说是哪个边境上的男女,反正不是前秦的,就是代国的。

熟悉苻坚的朋友都知道,古代君王说到仁义,苻坚称第二,几乎没人敢称第一,“爱民如子”就是他的真实写照。苻坚立即对刘卫辰的流氓行径大加训斥,让他把奴隶释放。

刘卫辰马屁拍到马腿上,一时恼羞成怒,索性宣布不再臣服前秦,转而一心投靠代国。这是刘卫辰第一次反水。

而苻坚此时正在全力支持王猛改革,但遭到前秦顽固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内部矛盾丛生,形势极为紧张,对刘卫辰这个北方乡巴佬的背叛也无暇理会。

刘卫辰不愧是惹是生非的祖宗,公元365年,他又高调背叛代国,至于理由是什么,史书没有记载,估计也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这是刘卫辰第二次反水。

但拓跋什翼犍可没有苻坚那么好说话,立即率军西渡黄河,来寻刘卫辰晦气。

刘卫辰是标准的嘴贱、人怂、脸皮厚,二话不说就逃往前秦,向旧主苻坚呼救:“主上,救我!”

苻坚又气又笑,但还是派兵增援了刘卫辰。拓跋什翼犍也不敢轻易招惹前秦,于是罢兵而回。

不料短短半年不到,刘卫辰就故态复萌,再次背叛了前秦。这是刘卫辰第三次反水。

但这时苻坚已经平定了“五公之乱”,将前秦内部所有反对势力一网打尽(详见),国内政局渐渐稳固,就腾出手来教训这个刺头。

苻坚也很给刘卫辰面子,出手即王炸,派来的是前秦名将邓羌。

邓羌打仗可不是盖的,在木根山(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大破铁弗匈奴,将刘卫辰生擒。

刘卫辰自然毫无气节可言,立即双手抱头,大呼投降。

结果苻坚不仅没有为难刘卫辰,还让他继续统率铁弗匈奴,镇守河套故地。

当然,苻坚这么做,除了他一贯讲求仁义外,还有更深的战略考虑。

毕竟当时苻坚的首要目标是强大的前燕,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管理重山阻隔的鄂尔多斯高原。如果杀了刘卫辰,那也只会便宜了拓跋鲜卑,所以留着这只“看门狗”也好。

公元367年,前燕摄政王、十六国第一名将慕容恪去世,全天下所有的英雄、枭雄都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人人都加快了争霸天下的脚步。其中,苻坚、桓温都打起了前燕的主意,而拓跋什翼犍的目标却是刘卫辰。

是年十一月,拓跋什翼犍决定入侵河套,消息传来,刘卫辰却不屑一顾,因为此时黄河还没有封冻,鲜卑骑兵还能飞跃黄河吗?

没想到拓跋什翼犍命士兵用苇草绳阻拦流水,减缓流速,不一会河水就渐渐冻合,但还是不够坚固。拓跋什翼犍又命人把苇草铺散在冰面上,冰草相连,起到了浮桥的效果,鲜卑铁骑得以踏冰渡河。

刘卫辰没想到敌人来得如此之快,仓促应战自然是大败亏输,只得再次逃往前秦避难,苻坚还是很仗义地派兵将他救回。

而拓跋什翼犍掳掠到铁弗匈奴的大量部众和牲畜,见好就收,也就满载而归。

刘卫辰恨得心中滴血,大骂天杀的拓拔什翼犍,整天嚷嚷着请苻坚大哥出头,帮他报仇。

但苻坚此时的注意力完全被另一件事吸引:公元369年,东晋大司马桓温已经正式出兵,讨伐前燕!

这可是直接影响天下时局走势的大事件,与之相比,刘卫辰那点破事简直不值一提。

桓温北伐的过程和结果,我在前面的文章里有详细描写,简单来说,就是桓温前期凯歌高奏,前燕连遭重挫,朝野上下一片惊慌,已经准备卷铺盖跑路回辽东老家。

幸亏慕容垂、慕容德两兄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大败桓温,保住了前燕;

随后,前燕太傅慕容评与太后可朱浑氏联手排挤陷害慕容垂,慕容垂一怒之下叛逃前秦;

再后来,苻坚命王猛率军征伐前燕,先克洛阳,再取晋阳,又在潞川击溃前燕主力,最后攻入邺城,灭亡前燕,成为北方新的霸主。

这样一来,刘卫辰的机会就来了。

公元376年,刘卫辰再次向苻坚打小报告——代国又欺负我,大哥帮我出头呀!

其实这时代国未必真有闲心找刘卫辰的麻烦,但刘卫辰知道,苻坚急需要一个理由,一个攻打代国的理由。

果然,苻坚正中下怀,立即命宗室名将苻洛率兵十万,邓羌率兵二十万,两路并进,北伐代国。

而刘卫辰更是以空前高涨的热情,自觉自愿当起了前秦军的“带路党”。

一时间,黑云压城、山雨欲来,拓跋什翼犍深感忧虑,急命女婿刘库仁率举国之兵在石子岭(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迎战,但被苻洛击败。

当此危局,偏偏拓跋什翼犍却又重病缠身,只得率部众逃往阴山以北。不料外患犹在,内乱又生,拓跋什翼犍的庶长子拓跋寔君犯上作乱,将自己的父亲拓跋什翼犍杀死。

消息传出,代国彻底陷入混乱,前秦军当然要趁你病要你命,再接再厉猛攻不止,终于将代国攻灭。

这下刘卫辰可算是得偿所愿、苦尽甘来,就在他满心欢喜与憧憬之际,苻坚的一个旨意又令他冷水浇头,情绪跌落至谷底。

苻坚封兵败投降的刘库仁为广武将军,并赐给旌旗仪仗,礼仪与亲王相等,让他继续统辖代国故地,并负责照顾拓跋什翼犍的嫡孙,此时年仅五岁的拓跋珪。

前文说过,刘卫辰的爷爷刘虎与刘库仁的父亲刘路孤本是兄弟,但刘路孤早已投降了代国。在刘卫辰眼中,叛徒比仇敌更可恨,所以对刘库仁极为敌视。

如今不仅代国故地自己没份,那个“浓眉大眼的家伙”地位还在自己之上,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刘卫辰一时头脑发热,竟袭杀前秦的五原太守,再次反叛前秦,这也是刘卫辰第四次反水。

由此可见,刘卫辰这个人实在也没什么政治头脑,他的反水大多是任性冲动的非理性行为。

冲动的惩罚很快降临,苻坚这次也懒得亲自动手,直接命刘库仁攻打刘卫辰。

刘库仁跟刘卫辰简直就像一对完全相反的量子纠缠,这个人既有忠心,又有能力,效力代国时尽心尽力,后来为了保护岳父一族不得已投降前秦,又对前秦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他接到苻坚旨意,立即挥军攻打刘卫辰,刘卫辰浑身上下就是嘴硬,打仗实在上不了台面,被刘库仁打得一溃千里,连老婆孩子都被刘库仁俘虏。

不过苻坚终究还是仁义为怀,派人传话:“算了,老刘,你也别瞎折腾了,我封你为匈奴西单于吧!”

刘卫辰见形势比人强,自己政治待遇好歹也上去了,就扭扭捏捏又归顺了前秦。要说老刘同志这脸皮也真不是一般地厚。

此后,前秦灭亡仇池,夺取东晋的巴蜀、云贵,向西灭亡前凉,尽取河西之地,建立了一个超级庞大的巨鲸帝国。

此时连刘卫辰都意识到,与前秦相比,自己几乎就是“微生物”般的存在,也基本上失去了再次反水的勇气。

本来刘卫辰的反水记录应该就要到此为止了,但上天似乎看刘卫辰的表演看上了瘾,再次给了他表演的机会。当然,这个机会同样也给了很多人。

——公元383年,苻坚发动百万大军南下攻晋,打算一统华夏,结果在淝水一败涂地,前秦这个巨人轰然坍塌,碎了一地。

一时间,慕容垂在河北建立后燕,姚苌在关中建立后秦,吕光在河西建立后凉,慕容永在山西建立西燕,乞伏乾归在陇右重建西秦。

就连十五岁的小王子拓跋珪都在故地重建了代国,并将国号改为了大家更耳熟能详的“魏”。

而我们的“反水专家”刘卫辰呢?他的立场也很简单,只管站在拓跋鲜卑的对立面就可以了。

新生的北魏此时形势极为不利,内部叛乱此起彼伏,少年拓跋珪眼光独到,立即就抱住了后燕慕容垂的大腿。

毕竟慕容垂的妹妹是拓跋珪的奶奶,慕容垂就是拓跋珪的亲舅爷。

而当时能跟后燕一较高下的,只有关中的后秦,所以,刘卫辰立即向后秦皇帝姚苌宣誓效忠,被姚苌封为后秦的大将军、大单于、河西王、幽州牧。

不过刘卫辰反复横跳的兴趣到老不减,又去向西燕皇帝慕容永暗送秋波,被慕容永封为西燕的大将军、朔州牧。

当然,这也是因为慕容永的西燕与慕容垂的后燕因为争夺谁才是前燕的正统继承人搞得水火不容。敌人(北魏)的盟友(后燕)的敌人(西燕)就是盟友,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关系刘卫辰还是很懂的。

既然阵营已经选择好了,那就恩怨情仇一起做个了结吧!

公元391年9月,刘卫辰命长子刘直力鞮联合后秦的鲜卑大将没弈干出动九万大军进攻北魏。

可惜,此时的北魏在后燕的全力支持下已经扫平了内部所有叛乱,拓跋珪也从一个十五岁的毛头小子成长为一个二十岁的青年领袖。

尤其可怕的是,这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在经历了五年残酷的沙场洗礼后,已经完全激发出他与生俱来、无与伦比的军事天赋。

是年11月,拓跋珪率六千北魏精锐铁骑长驱奔袭,在铁岐山(今内蒙古包头固阳县)以南将匈奴鲜卑联军打得大败,刘直力鞮单骑逃走。

随后,拓跋珪充分发挥他善于追击作战的特点,立即南渡黄河,直扑刘卫辰的老巢悦跋城(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与达拉特旗之间)。

刘卫辰枉自在江湖上混了一辈子,军事能力没半点进步,一如既往地惊惶失措,一如既往地仓皇逃窜,毕竟逃命可是老刘的看家本领。

但很可惜,这次老刘没能延续过去的逃命记录,倒也不是他年纪大跑不动了,而是运气不好,在逃亡路上,居然被自己的部下割掉了脑袋。

于是,一辈子都在反水别人的刘卫辰,最终死在了反水人的手里,这也许就是老天爷给他设下的喜剧性结局吧。

而铁弗匈奴也迎来了一次灭顶之灾,拓跋珪将刘卫辰的宗族五千多人全部斩首,尸体抛入黄河!

也许拓跋珪是希望用这种极端的方式为铁弗匈奴与拓跋鲜卑长达八十多年的血腥仇杀画上一个休止符。

但真的休止了吗?

就在黄河被鲜血染红的时候,鄂尔多斯高原的星空下,一个年仅十岁的少年正在凌冽的寒风中亡命奔逃。

在他那冷酷目光中,闪烁着嗜血的光芒,孤狼般倔强地背影昭示着,这场血腥仇杀还远未落幕。

(好了,本来想一篇文章写完赫连勃勃,没想到开场白就写了九千多字,干脆分为上下集吧。感兴趣的朋友请关注下集,看看这个刀下游魂如何再创铁弗匈奴的辉煌。)

5 阅读:32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