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始终是在不断进步的,科技创新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无论是一个区域还是一个企业,要想实现快速发展,甚至是超越,除了努力之外,最关键的就是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与窗口。

比如,建国初期,中国北方特别是东北抓住了能源产业、重型工业发展的机遇期,成为中国经济中心;改革开放后,广东、江苏抓住了对外开放的机遇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引领者;进入新世纪最大的一波发展红利是房地产,全国的富豪榜基本上被房地产老板霸榜;近十年以杭州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迅猛发展,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小米成为新经济的佼佼者。

如果说现在已经打开的机遇窗口,毫无疑问就是新能源。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新能源产业方兴未艾,而其中最具发展规模和潜力的,就是新能源汽车。
过去几十年发展的经历让大家牢牢记住了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于是,开始有众多资本和企业毫不犹豫地一头扎进了新能源汽车领域。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是从“老头乐”开始的,比如雷丁、时风、比德文,当时还不叫新能源,只是叫电动车。之后,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横空出世,后面紧跟着又出来了“蔚小理”等一批造成新势力,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汽车总销量为2686.4万辆,实现了2.1%的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6%。
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确实是最大的风口,但实践证明,站在风口上的猪不一定都能飞起来,其实大部分的猪会摔在地上,甚至有一大批会被摔死。根据乘联会公布的2022年新能源汽车细分品牌,全国共有149个新能源汽车品牌,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传统头部车企,已经实现较好盈利水平。其中,最为耀眼的无疑就是比亚迪,尽管也有许多困难,但是其发展已经势不可挡。2022年,比亚迪的新能源销量达到了180万台,同比激增208.2%,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还有上汽五菱、广汽埃安、吉利、长安、奇瑞等传统车企布局的新能源汽车,都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也形成了较大的规模。

第二类,起步较晚的造车新势力。主要包括最初的蔚来、小鹏、理想,以及后来的哪吒、极氪、零跑、问界、岚图等,有的发展势头不错,有的不温不火,但盈利能力普遍较弱。蔚来、小鹏、理想等汽车普遍呈亏损状态。

第三类,生产困难步履维艰甚至难以生存的企业。据有关统计,截至去年底,国内已经有27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公司破产。其中有曾经红极一时的众泰新能源、重庆长帆新能源。还有一批已经濒临破产或已经准备破产,比如雷丁新能源汽车、威马汽车、天际汽车。

第四类,投入巨大却产能低微甚至胎死腹中。一些在其他领域取得骄人战绩的巨头,纷纷试水新能源汽车,希望以此实现新的成功,却折戟沉沙。比如,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以18.28亿元拿下珠海银隆30.47%的股权,2022年仅实现新能源客车销量1736辆,年净亏损超19亿元,如果不是背靠格力估计已经转不动了。还有名噪一时的绿池汽车,2018年投资55亿元造新能源汽车,至今一辆没有上市;奇点汽车,从2016年推出第一款新能源汽车,先后融资170亿元,至今未能实现量产。投入更大的是恒大集团的许家印,从2019年开始先后投资474亿元发展新能源汽车,至今只卖出了不足1000辆汽车,破产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是目前最好的赛道,但不是有钱就能在这个赛道上肆意驰骋,稍有不慎就可能马失前蹄,人仰马翻。
新能源汽车,既是最大的风口,也是最大的陷阱,随着市场份额的越来越大,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势头将不可避免的趋缓。在这个时候,要么是已经形成较大规模,实现了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要么是具备良好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得到资本的强大支撑,否则很可能是一地鸡毛。
长远来看,这100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以及今后进入这个赛道的品牌,可能大部分都要最终走向破产或被兼并。
所以,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以及今后即将进入这个赛道的企业,一定要慎之又慎。毕竟,恒大汽车、雷丁汽车的前车之鉴,教训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