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爱每一个当下,首先就得有敏锐细腻的心灵,我们才能专注到所有的事物中去,专注中就会有爱,那么敏锐细腻的心要如何才能拥有呢?
敏锐细腻意味着要能觉察到自己每个当下的感知和感受。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知着身边的事物,有了对事物的感知,感受就会随之而来,就像我们的感知器官眼睛看到了蛇,那么马上就会有恐惧的感受出现,当感受出现也就会带来行动。
蛇这样的危险物就算是再麻木的人也就都能感知到,但是对那些普通平凡的事物就不是每个人都能感知到的了。就像对路边小草的生命力,微风拂柳时的轻柔,路人的傲慢与自卑等,我们就很难感知到,没有感知也就不会有感受,我们也就是处在麻木的状态里。
人生不可能永远都处于光鲜亮丽、亦或是愁肠百结的大喜大悲里,我们多数时间都是与一些平凡琐碎的事物相处,大喜大悲只不过是漫漫岁月里的作料,有了可以用来下酒,但是我们不可能仅依靠作料而活着,只有不起眼的主食才是我们生命能量的源泉,没有了主食,再鲜美的作料都只会是无根之花,经不住任何的风吹雨打。
所以那些细微琐碎的事物才是我们人生中的主食,有了对细微琐碎事物的感知,我们才会有感受,有了感受我们就会是鲜活的人。
要对细微琐碎的事物产生感知,显然就只有一颗没有杂念的心才能感知到,前面有讲过只有安宁的心才会没有杂念,而安宁又是源自于身心灵的满足,但现实是我们都有着一颗不满足的心灵,这样的心灵是怎么来的呢?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必须经历成年前的脆弱阶段,这个阶段的身心灵就只有依赖家人来满足,但是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家人往往只做好了一半,满足了我们的吃穿住等生理需求,而心理需求对多数人来说,都只能用糟糕透顶来形容,多数人成年后都是带着一颗残缺的心灵来面对生活。
所以才有了“不幸的人用尽一生只为治愈童年”的名言。如果我们用尽一生最终能治愈童年,那么也算是幸运的人,至少此生不再有遗憾,只可惜多数人一生都治愈不了残缺的心灵。当然我没有一丁点怪罪家人的意思,因为家人也是残缺的一生,又怎么可能引导出完整心灵的人呢!
他们同样也是受害者,我们探究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楚有没有可能从小就引导出完整心灵的人,而不是心理学所倡导的,一切痛苦都可归因于原生家庭。如果不去探寻问题本身,只做归因,那么归因到最后的结论就会是:不是上帝多事创造了人,就是细胞为什么要进化成人。这样的归因没有任何意义,有意义的是要了解产生问题的事实本身,而不是简单的归因于某人某物。
当我们探寻出问题的真相,也就有了改变的可能,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用童年治愈一生,那将会是多么美好的一个世界,那么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