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10年二月至411年三月这一年间,南凉与北凉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在这期间,南凉屡战屡败,甚至失去了重镇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国家实力因此大为削弱。
此时的南凉王秃发傉檀已无心再发动对外战争。然而,仅仅四个月后,他又接到了西秦王乞伏乾归即将派兵进攻的消息,可谓“祸不单行”。

411年七月,西秦王乞伏乾归命令太子、平昌公乞伏炽磐以及次子、中军将军乞伏审虔率领一万步骑兵向南凉发起进攻。八月,乞伏炽磐和乞伏审虔的大军经过金城郡,渡过黄河,进入南凉境内。
当西秦来袭的消息传到南凉时,南凉王秃发傉檀对西秦趁火打劫的行为必定感到极为愤怒。尽管南凉在经历了后秦、胡夏和北凉的轮番攻击后国力已经大幅衰退,但秃发傉檀依然决定派遣军队迎战。
此次南凉出征的将领是太子秃发虎台。不久之后,两国太子率领的部队在洪池岭(今甘肃省天祝县西北乌鞘岭)以南相遇,并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遗憾的是,史书并未详细描述这场由两国太子指挥的恶战,仅简单记录了结果:乞伏炽磐大获全胜。

此外,乞伏炽磐还掠夺了南凉十多万头牛马。通过这次战斗的结果可以看出,刚刚复国的西秦依然具备较强的军事实力,而南凉则进一步走向衰落。不过,乞伏炽磐获胜后并未继续向北推进以夺取南凉领土,这让南凉暂时获得了安宁。
西秦王乞伏乾归雄心勃勃,不久便对归附国后秦发起了战争。彼时的后秦正饱受战乱之苦,半年前,其境内的杏城(今陕西黄陵县西南)与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刚遭到胡夏的袭击。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胡夏与后秦之间的这场冲突。
首先来看刘勃勃攻打杏城的战况。由于刘勃勃攻势猛烈,后秦守将、安远将军姚详难以抵抗,只得率部撤至杏城南边的大苏堡。
然而,刘勃勃并不打算放过姚详,他派遣平东将军鹿弈干追击。

鹿弈干追上姚详后,成功击败并斩杀了姚详,还俘虏了姚详的全部兵马。消息传到长安,后秦天王姚兴迅速派卫大将军、常山公姚显前往救援。
然而,当姚显抵达杏城时,姚详已被杀,刘勃勃也已转战其他地方。姚兴随即下令,让姚显驻守杏城以稳固局势。
再看刘勃勃攻打安定的情况。后秦尚书杨佛嵩率军迎战刘勃勃,双方在安定东边的青石北原展开激战。结果,后秦军队大败,有四万五千余人投降了刘勃勃。
得胜后的刘勃勃继续进军,攻打安定东边的东乡,并将掳获的三千多户百姓迁往贰城(今陕西黄陵县西北)。这一系列战役进一步削弱了后秦的实力,同时也彰显了刘勃勃的强大军事能力。

关于杨佛嵩在青石北原被刘勃勃击败的战役,史书中的记载较为简略。可以推测这是一场杨佛嵩因兵力过多反而导致失败的经典战例。
值得一提的是,刘勃勃在此战中接连攻下了后秦的杏城与安定,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还收获了一位重要的人物——王买德。
王买德原本是后秦的一名镇北参军,属于镇北将军的幕僚,职位并不算显赫,自然也没有引起后秦皇帝姚兴的特别关注。然而,这位看似不起眼的人物却极具谋略。投奔刘勃勃后,他立刻被委以重任,担任军师中郎将一职。
刘勃勃对王买德非常倚重,刚任命他就向其请教消灭后秦的战略。

王买德冷静分析道:“秦国虽已德政衰败,但其藩镇体系仍然稳固。建议大王暂且积蓄力量,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刘勃勃听后深以为然,决定采纳这一策略。
回到正题。同年十月,西秦王乞伏乾归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后秦略阳郡太守姚龙。当时,姚龙驻守在柏阳堡(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东南)。
面对乞伏乾归的来犯,姚龙选择坚守不出。
然而,西秦军队战斗力极强,攻势迅猛,很快便成功攻克了柏阳堡。
十一月,乞伏乾归再次率军北伐,目标直指后秦南平郡太守王憬驻守的水洛城(今甘肃庄浪县)。

经过一番激战,水洛城最终被攻破。随后,乞伏乾归将城内三千余户百姓迁往谭郊(今甘肃临夏市西北),并命其子乞伏审虔率领两万士兵修筑谭郊城。仅用三个月时间,谭郊便成为西秦的新都城,此事暂且按下不表。
随着柏阳堡与水洛城相继失守,西秦已掌控秦州大部分郡县,并向东推进至天水郡和略阳郡境内。不过,天水郡的核心重镇上邽(今甘肃天水市)仍由后秦牢牢掌握。
然而,正当乞伏乾归四处征战之际,后院却燃起战火。
十二月,西羌首领彭利发突然率众袭击并占领了枹罕(今甘肃临夏市),自封大将军、河州刺史。枹罕作为西秦的重要据点,其失陷自然令乞伏乾归无法容忍。他迅速集结三万步骑兵,亲自领军西进,誓要夺回枹罕。抵达城下后,乞伏乾归即刻下令攻城,但因防守坚固,一时未能得手。

412年正月,天气依旧寒冷。乞伏乾归依然驻扎在枹罕城外,没有撤退的迹象。他再次对枹罕发动进攻,守将彭利发无力抵抗,最终弃城而逃。
乞伏乾归随即派遣振威将军乞伏公府率军追击彭利发。
乞伏公府一路追踪至清水县,终于追上了彭利发,并将其斩杀,同时俘虏了西羌一万三千多户族人。
随后,乞伏乾归任命其子乞伏审虔为河州刺史,负责镇守枹罕,自己则班师回苑川(今甘肃省榆中县东北)。
乞伏乾归并未停止对外用兵的步伐。
同年二月,他又亲自率领军队前往赤水(今甘肃省陇西县东),攻打吐谷浑部下的阿若干。阿若干不敌,最终投降。
五月,乞伏炽磐率军攻打南凉三河郡太守吴阴所据守的白土(今青海省循化县)。战后,乞伏乾归占领三河郡,并任命乞伏出累为三河郡太守。

自409年七月复国以来,到412年五月为止,西秦王乞伏乾归连续不断地对外征战,不断扩大领土范围。
在这近三年的时间里,乞伏乾归的西秦已经占据了秦州大部分地区以及凉州南部的金城郡等地。西秦逐渐成为秦凉地区的强国。
然而,就在412年六月,乞伏乾归突然被自己的侄子乞伏公府杀害,令人唏嘘不已。
乞伏公府是西秦创立者乞伏国仁之子,也是乞伏乾归的侄儿。当年乞伏国仁去世时,由于乞伏公府年幼,群臣推举乞伏乾归登基。
时光荏苒,二十五年后,乞伏公府早已成年,自然对王位有所觊觎。然而,此时乞伏乾归已立其子乞伏炽磐为太子,这无疑让乞伏公府心生不满,但他依然表面平静。
乞伏公府突然发难,成功刺杀乞伏乾归,这表明乞伏乾归对侄儿毫无防备之心。更甚者,乞伏公府还杀害了乞伏乾归的十多个儿子。

弑君之后,乞伏公府深知自己无法立即掌控局势,于是逃离都城谭郊,前往大夏郡(今甘肃省广河县),凭借此地坚守。
虽然乞伏乾归遇害,但其子乞伏炽磐仍能稳定局面。毕竟在乞伏乾归于后秦长安期间,乞伏炽磐一直负责统领部众。
当时,乞伏炽磐驻扎在旧都苑川,距离新都谭郊仅两百余里。得知父亲被杀的消息后,他迅速做出反应。
乞伏炽磐首先派遣弟弟广武将军乞伏智达与扬武将军乞伏木弈干率领三千骑兵奔赴大夏郡,讨伐乞伏公府。同时,他又任命弟弟乞伏昙达为镇京将军,留守都城谭郊。

乞伏炽磐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他决定放弃故都苑川,带领文武百官以及两万多户百姓迁往枹罕定都。而苑川则由骁骑将军乞伏娄机负责镇守。
迁都枹罕对乞伏炽磐来说有着多重好处:首先,枹罕是一座战略要地,地势易守难攻;其次,枹罕距离旧都谭郊和大夏郡都很近,这不仅方便管理谭郊,还能有效威慑刚刚逃往大夏的乞伏公府。
暂且不提乞伏炽磐是否派兵讨伐乞伏公府,当乞伏乾归被杀的消息传到长安时,后秦天王姚兴的群臣纷纷劝谏,建议姚兴趁西秦内乱之际出兵攻打乞伏炽磐,以期一举消灭西秦。
然而,姚兴展现出了一位大国之君的胸襟与气度,他十分注重礼义之道,说道:“在他人国丧期间发动战争,有悖于仁义之理。”

相比之下,胡夏天王刘勃勃却毫不顾及礼义廉耻,打算借此时机攻打西秦。
不过,从后秦投奔而来的军师中郎将王买德站出来劝阻道:“乞伏炽磐所统治的秦国本是我们的盟友,如今他们正经历国丧之痛,我们非但没有给予抚慰,反而凭借兵力优势前去讨伐,这种连普通人都感到羞耻的行为,身为天子的您又怎能去做呢?”刘勃勃听后,最终放弃了此次计划。
再论西秦广武将军乞伏智达对乞伏公府的征伐。起初,乞伏智达迅速攻陷大夏城,迫使乞伏公府逃离,前往叠兰城(今甘肃省和政县),投靠其兄弟乞伏阿柴以求庇护。
随后,乞伏智达联合乞伏木弈干率军追击至叠兰城,并成功攻破该城,将乞伏阿柴及其五个儿子尽数斩杀。

乞伏公府继续南逃至南山,但最终仍难逃厄运,被乞伏智达追上捕获。乞伏智达将乞伏公府押解至谭郊,连同其四个儿子一并施以辕刑处死。
同年八月,乞伏炽磐自立为大将军、河南王,宣布大赦境内,并改年号为永康。九月,乞伏炽磐任命尚书令翟勍为相国,侍中、太子詹事赵景为御史大夫,段晖为中尉,其兄弟乞伏延祚为禁中录事,樊谦为司直。
此外,乞伏炽磐废除了尚书令、仆射、尚书、六卿、侍中、散骑常侍及黄门郎等官职,新设中左右常侍与侍郎各三人以取代之。
乞伏炽磐征讨东西公元412年的八月,乞伏炽磐自立为大将军、河南王,并在境内实行大赦,同时改年号为永康,正式成为西秦的第三位君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乞伏炽磐所称的并非“秦王”,而是“河南王”。这里的“河南”指的是黄河以南的区域,更具体来说,是指金城郡(今甘肃省兰州市)以南的地区。
事实上,“河南”正是当时西秦所控制的主要领地。不过,西秦的实际疆域不仅包括黄河以南,还向东南延伸至略阳郡和天水郡的部分地区。
乞伏炽磐的目标显然不止于此。他渴望进一步夺取整个天水郡,尤其是其中的战略重镇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因为只有占据上邽,才能真正掌控秦州,进而名正言顺地称自己为“秦王”。
仅仅半年之后,即公元413年的三月,乞伏炽磐便开始对秦州东部的略阳郡一带展开军事行动。他派遣镇东将军乞伏昙达和平东将军王松寿率领军队向东挺进,目标直指白石城(今甘肃省渭源县西北),意图攻打当地的休官部。

当时驻守白石城的是休官部的首领权小郎和吕破胡。得知西秦军队来犯,二人并未选择坚守城池,而是主动率军出城迎战,在白石川与西秦军队展开激战。
然而,这场战斗的结果却是一边倒。乞伏昙达和王松寿率领的西秦军队大获全胜,不仅击败了权小郎和吕破胡的部队,还俘虏了一万多名休官部族人。
随后,西秦军队乘胜追击,攻占了白石城,彻底将这一地区纳入了西秦的版图。
在天水郡显新县(即今天的甘肃省秦安县西北,又名显亲)境内,还有一支由休官部落组成的势力。他们的首领是权小成和吕奴迦。这两位首领拒绝向西秦臣服,率领两万多户百姓固守白阬(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乞伏昙达决定对白阬发动进攻。他对将士们说道:“昔日公孙赞依仗险要地势坚守,韩遂则肆意暴虐,但最终他们都落得灭族的下场。如今权小成、吕奴迦等人据守白阬,我们理应将其铲除。王者之师,重在征伐而不在于血战。各位将士,让我们齐心协力,共赴此役!”
将士们听完这番话后士气大振,纷纷拔剑高呼,随即向白阬发起猛攻。最终,权小成、吕奴迦及其部众四千七百人全部被歼灭,陇西地区的休官部落也尽数归降。
西秦军队在陇西一带与休官部落作战的消息传到了后秦的陇西郡(今甘肃省陇西县)。时任陇西内史兼太尉的索稜对此深感不安。他原本驻守陇西是为了安抚西秦,并且在公元411年正月成功促使当时的西秦王乞伏乾归前来称臣纳贡。
然而两年过去,西秦不断扩张,其势力逐渐逼近后秦的陇西地区。

面对这一局势,索稜感到极大的威胁,于是决定率整个陇西郡向西秦河南王乞伏炽磐投降。乞伏炽磐欣然接受了索稜的投降,并任命他为太傅。
413年,乞伏炽磐接连对西部吐谷浑部落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
当年四月,他派遣安北将军乌地延和冠军将军翟绍前往泣勤川(具体位置已不可考),进攻吐谷浑下属的句旁部落,取得了重大胜利。
七月,乞伏炽磐亲自率领大军开赴长柳川(位于今青海省东南部),讨伐吐谷浑支旁部落。此役俘获了首领支旁及其所属的五千余户民众。
九月,乞伏炽磐再次率军来到渴浑川(今甘肃省靖远县西南约两百里处),向掘逵部落发起攻击。经过激烈战斗,成功击溃敌军,并俘虏了两万三千余人。
十月,掘逵在损失惨重后,带着残兵选择向乞伏炽磐投降。

通过这半年时间的连续征战,乞伏炽磐极大地扩展了西秦的疆域。接下来的半年里,他暂停了对外战争,转而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为即将来临的与北方邻居南凉之间的决战做准备。
南凉在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中,面临着重重内忧外患。早在411年七月,西秦便曾对南凉发动进攻,两国太子于洪池岭(今甘肃省天祝县西北乌鞘岭)以南展开激战,最终西秦太子乞伏炽磐取得了胜利。
在此后的近两年时间里,国势日渐衰微的南凉始终没有再对外用兵
然而到了413年四月,南凉突然再次向北凉发起攻击,导致两国之间战火重燃。至于南凉此次主动袭击北凉的具体原因,史书中并未明确提及。

从常理来看,当时南凉国力虚弱,似乎并不具备主动挑战北凉的实力。况且秃发傉檀对沮渠蒙逊多少还是心存忌惮,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很难想象他会贸然发动战争。这一举动背后可能另有隐情,但目前尚无确切史料能够解答这一疑问。
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南凉其实曾拥有两次绝佳的时机去进攻北凉,但却未能把握住。
第一次是在411年的八月,当时北凉国主、张掖公沮渠蒙逊亲自率领轻骑兵突袭西凉。然而,西凉公李暠选择坚守城池不出战,直到沮渠蒙逊因粮草耗尽而撤退时,才派遣世子李歆带领七千骑兵出城追击。结果,李歆大败沮渠蒙逊,并擒获了北凉将领沮渠百年。

然而,在这一关键时刻,南凉王秃发傉檀却并未趁势出击,夺回重镇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或许是因为南凉刚刚在岭南与西秦展开激战并遭受失败,暂时无力北上。
第二次机会出现在412年的十月,沮渠蒙逊将都城从张掖(今甘肃省张掖市)迁至姑臧。随后,他便在姑臧自立为河西王,宣布大赦境内,并改元“玄始”,同时设置文武百官。可想而知,原本属于南凉的重要城市姑臧被北凉占据,这对南凉王秃发傉檀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刺激和挑衅。
当得知沮渠蒙逊不仅迁都至姑臧还自封为王时,北凉的势力进一步向南扩展,直接威胁到了南凉的安全。这种情况下,秃发傉檀理应感到更加愤怒且不能容忍。

但奇怪的是,即便此时距离南凉与西秦在岭南的那场大战已经过去整整一年,南凉也有了充分的时间休养生息,可秃发傉檀依旧没有派兵讨伐北凉。这或许表明,经过岭南之战后,南凉的实力可能已经严重受损,无论是君主还是将士都已经失去了继续征战的心气。我们可以从秃发傉檀当时的行动或决策中找到一些线索来解释这一现象。
在南凉的历史中,有这样一段故事:秃发文支身为南凉镇南将军、湟河郡太守,同时也是南凉王秃发傉檀的兄弟。然而,他却整日沉迷于酒色,对政务漠不关心。
邯川护军孟恺得知秃发文支的行为后,将此事详细上奏给秃发傉檀。
秃发傉檀收到报告,心中满是无奈。他对卫尉伊力延叹息道:“如今国家土地沦丧,局势艰难,唯一能依靠的人就是文支了。可他如此荒废,我又该如何是好?”

伊力延建议道:“可以召他前来,严加训诫,让他意识到错误并改正行为。”
秃发傉檀采纳了这一建议,派遣使者将秃发文支召至都城乐都。见到弟弟后,秃发傉檀语重心长地说道:“两位兄长英年早逝,我以平庸之才继承王位,却无法担起振兴国家的重任,致使国势衰微,实在愧对先人与百姓。如今活着,也如同行尸走肉。古人云,卫国因子鲜得以保全,越国因文种得以复兴。而今,我希望你能成为我的子鲜与文种。但听闻你终日沉溺于酒色,荒废政事。我已年迈,祖宗基业又该托付于谁?”
秃发文支听罢,深感愧疚,连忙叩首请罪。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当时的南凉王秃发傉檀已经面临人才匮乏的困境,甚至连像秃发文支这样并不称职的人都被视为国家的支柱。这也侧面反映出南凉国力衰弱,根本没有能力对外发动战争或征讨他国。这无疑揭示了南凉灭亡的深层原因——内忧外患、人才凋零。

在413年的四月,不知出于何种原因,秃发傉檀突然对北凉发动了军事进攻,这一举动几乎将南凉推向灭亡的边缘。然而,就在同一个月,北凉内部发生了一件事情,但这件事无论如何都不应成为秃发傉檀攻击北凉的理由。
当时,沮渠蒙逊册立了自己的儿子沮渠政德为世子,并任命他为镇卫大将军、录尚书事。这表明北凉正处于逐步强盛的阶段,与南凉逐渐走向衰退形成了鲜明对比。
面对南凉的无端攻击,沮渠蒙逊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沮渠蒙逊迅速率领一支军队从姑臧城南下迎战秃发傉檀。双方在一处名为若厚坞(今甘肃省武威市以南)的地方展开激战,结果秃发傉檀的军队惨败。不甘心失败的秃发傉檀下令向南撤退,但沮渠蒙逊并未就此罢手,而是立即下令追击。

追击过程中,双方又在一处叫若凉(今青海省门源县境内)的地方交战,秃发傉檀再次被击败。随后,秃发傉檀带领残兵败将仓皇逃回都城乐都。沮渠蒙逊紧随其后,一路追击至乐都,并将该城团团围住,意图一举攻克乐都,彻底消灭南凉。
然而,乐都城防御坚固,经过二十多天的围攻,沮渠蒙逊依然未能攻破城池,最终未能实现消灭南凉的目标。这场战役不仅反映了当时各割据政权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展现了北凉与南凉实力的此消彼长。
历史记载显示,沮渠蒙逊与秃发傉檀之间曾有多次交锋。以往每当乐都被围,秃发傉檀总会通过送质的方式来达成和解。然而这一次,当乐都被围困二十余天时,秃发傉檀却迟迟没有提出和解的意愿,或许他正期待着一位重要人物的援助。
这位关键人物正是被秃发傉檀誉为子鲜、文种的秃发文支。当时,秃发文支担任湟河郡太守,驻扎在距离乐都仅百里之遥的地方。

然而,令秃发傉檀万万没料到的是,秃发文支非但没有前来救援,反而主动献出湟河郡,向沮渠蒙逊投降。
沮渠蒙逊接纳了秃发文支的投降,并任命他为广武郡(今甘肃省永登县东南)太守。
随后,沮渠蒙逊加紧对乐都的围攻。此时,秃发傉檀才得知秃发文支已经投降,意识到再无外援可依仗,不得不选择再次向沮渠蒙逊送质求和。
此次作为人质被送出的是太尉秃发俱延,他同时也是秃发傉檀的兄弟。沮渠蒙逊再次接受和解条件后,率军北归。
经历此劫难,南凉国力大损,长时间无力发动对外战争。

接下来的一年中,南凉境内并无战事发生。若此时秃发傉檀能专注于内政建设,或许乐都还能得以稳固防守,南凉也可能延续更久一些。然而,一年之后,由于唾契汗、乙弗等部落相继叛离南凉,导致秃发傉檀再度按捺不住,最终引发了南凉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