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花笺集红楼作者元素之大成

不觉有红楼 2024-04-27 21:38:45

作者:姬健康

第37回 贾芸寄书送花宝玉 秋爽齐偶结海棠社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开首写道:

这年贾政又点了学差,择于八月二十日起身。是日拜过宗祠及贾母起身,宝玉诸子弟等送至洒泪亭。

却说贾政出门去后,外面诸事不能多记。单表宝玉每日在园中任意纵性的逛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这日正无聊之际,只见翠墨进来,手里拿着一副花笺送与他。......便展开花笺看时,上面写道:

娣探谨奉   

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瘝痌惠爱之深哉!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此谨奉。

为什么说探春花笺(结诗社帖)是集红楼原创作者元素之大成?因为这封信笺的出现,蕴含了《红楼梦》真正作者洪昇身上最基本特征, 本文逐一揭晓如下:

时间元素

八月二十日,不管是阳历还是农历,都是秋季;还有一个旁证,荔枝上市季节,早熟品种在农历的三月,阳历在四月,晚熟品种在农历七月左右,没听说过冬天尝荔的,也就是说,探春写这封花笺的时候最迟也不会到下雪的冬天去。

家庭背景元素

贾政动身上任前拜过宗祠。如果这个作者是曹雪芹,他家绝无可能有宗祠,这是由建立宗祠的规制决定的,宗祠只能在自己的祖居地建造,现代人叫老家,不可能出现在异地或工作地,南京和北京都不是曹家祖居地,南京是曹家临时打工的地方,北京虽是定居地,也从没有曹氏宗祠一说。而洪昇家族,宗祠、家庙及祭田,一应俱全,是他创作《红楼梦》的专有背景材料。如果有人强调说,这不是曹雪芹自传,是他的天才创造,笔者无语,从善如流吧。

地点元素

作者用了一个自创新词表示探春身处的位置:“桐槛”。“桐”当指“梧桐”无疑,“槛”指门槛或栏杆,有门槛、窗槛等说法。“桐槛”是《红楼梦》作者的独创词,汉语史上既没有该词,也没有特指的引申意,只能说明作者专有所指,你上网查“桐槛”条,一定会跳出《梧桐雨》这三字,就是元·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灵感来之于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洪昇《长生殿·雨梦》戏的主要取材来源。毫无疑问,作者写“桐槛”时,已置身于“碧瓦桐轩月殿开”(《长生殿·闻乐》)的情景中。“桐轩”与“桐槛”不仅意思相同,意境也如出一辙。

果品地域元素

水果荔枝有两个特征,一是它的地域性,至少在清代,荔枝只在岭南、福建、云南、四川、海南及台湾一带种植、出产;二是它的保鲜期特短,一般在三天左右,用特殊方法保鲜最长也就一星期。如果作者是曹雪芹,不管是在南京还是北京,做再大的官,也不可能尝到新鲜荔枝,只有皇宫,上市时通过特殊运输方法运到北京,分到皇后妃子手里也只一颗,这有确凿的史料记载作证的,乾隆二十五年,进到荔枝二十颗,皇后妃子都不够分(见清宫档案《哈密瓜蜜荔枝底簿》)。贾府的宝玉哪有资格吃到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是杨贵妃身上最具影响力的故事,如《红楼梦》中没有反映就不可能是洪昇的手笔。所以作者只能将此事机械地移植到书中来,当然不可能按原样描写,通过隐晦的情节安插其中,从而体现《长生殿》的因子。曹雪芹完全没必要写荔枝,就写南京的地方名产姚坊门枣,“肤赤如血”的红枣配上白玛瑙盘子,不是一样光彩夺目又符合地方特色吗?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红学家欧阳健教授也看出了宝玉送鲜荔是寓意“一骑红尘妃子笑”,但其只知送“鲜荔相慰乃是真关切”,送“真卿墨迹相赏乃是真知己”(见《灯下谭红·探春的花笺》),却不知背后深意。

一骑红尘妃子笑

藏品独特元素

与荔枝一起送给探春的还有藏品颜真卿法帖。 中国古代顶级书法家少说也有几十个,况且信中还提到了东山雅会,召集人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就是王羲之的儿媳,要说珍贵性王羲之墨迹绝不比颜真卿逊色,其代表作《兰亭集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价值堪比《红楼梦》,为什么单挑颜真卿的呢?原来颜真卿是抵抗安史叛军的英雄,在河北郡县大都被攻陷时,只有他率部坚守的平原城安然无虞,得到唐明皇的赞叹。叛军派叛将李希烈前去劝降,颜真卿凛然拒绝,终被缢死,其死法与杨贵妃如出一辙。所以,不是真卿墨迹,不足以表现它的时代背景和隐含的曲折故事。

真卿墨迹

上下尊卑元素

作者将探春收到哥哥送的礼物用了“见赐”两字,“赐”字在古时一般都用于皇帝对臣民的奖赏,如恩赐、赏赐等,“见赐”调了个就是“赐见”,那是皇帝专属用语。“见赐”最低也是上下、尊卑赠予时的用语,宝玉、探春是兄妹平辈关系,用“见赐”怎么说都是越级、不妥的语言。但作者为什么还是不按常理出牌呢?因为这是下意识写作,《长生殿》用了太多“赐”字,唐明皇在与杨贵妃的相处中,见面(赐见)、洗澡(赐浴)、赠送东西(赐予),连最后时刻也是“赐死”,焉能不用“见赐”?

文人雅集元素

信笺中提到的东山雅会,是中国历史上文人结伴出游、吟诗作文最著名的集会活动,地点就在浙江会稽东山,谢安隐居于此,常邀友人王羲之、支遁、许询、孙绰等名士唱和。而著名的兰亭集会也发生在此时,地点也在会稽。令人想不到的是,“风月宝鉴”的词源诞生地也在会稽,即鉴湖(又叫镜湖),开元十五年(公元756),白居易为避安史之乱来到庐山,其间写了一首诗给好友王判官,诗中有“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句,遂成“风月宝鉴”之词源。《长生殿》不但写了“风月”“宝鉴”四字(见《密誓》《春睡》),洪昇的封箱之作《四婵娟》杂剧共四出戏,其中有两出戏写了与“东山雅会”有关的故事,分别是《咏雪》,演绎王羲之儿媳、王凝之妻子谢道韫的事迹;另一出《簪花》,演绎王羲之拜师卫夫人事迹,戏中就出现了“宝鉴”,后来又出现了“风月”。这些文字记载充分证明了洪昇不但了解“风月宝鉴”之说,更将其深意写入他的不朽名剧《长生殿》中。有关《风月宝鉴》就是《长生殿》的论述,笔者另有专文考证。

唯一景观元素

上文已经说清楚了,这事发生在秋天,探春却说“棹雪而来”,搜遍中国历史典故,从无“棹雪”说法, 也无此词语。红楼诗词注释专家如蔡义江等人找不到答案,便套用毫不相干的《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之典,强解了事。秋天棹雪,这是反科学的,但全中国唯有一处确是这景象,就在杭州西溪,每到秋天,满湖芦花盛开,恰似一片雪海,渔舟从中穿梭,岂不“棹雪而来”?有兴趣者找来清·吴本泰《西溪梵隐志》一书读一读,芦花似雪,迎面扑来。清代杭籍著名诗人厉鹗《秋雪庵》(西溪名庵)诗自注云:“庵在水中,四面皆芦。深秋花时,弥望如雪。”张岱《秋雪庵》诗“庵前老荻飞秋雪”, 也同样表达了西溪秋雪奇景。还记得《红楼梦》书中的“芦雪庵”吗?难道此名不是“秋雪庵”的障眼易名吗?这样的情景,曹雪芹有幸领略过吗?那是洪昇的故乡,此情此景,能不顺手拈来?

词语真正源头

“扫花”一词,看似源之唐代王维诗《桃源行》“平明闾巷扫花开”,其实它的真正源头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这里的“红”毫无疑问是“花”的意思,唐·戴叔伦 《相思曲》:“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落红”当然是“落花”,也就是说“扫花”与“扫红”是一个意思。作者非常喜欢“扫花”“扫红”之名,给了宝玉的两个小厮以伴随左右。笔者在此要提醒一下,杨贵妃在四大美女中是以“羞花”为代名词的,才会产生千古名曲《葬花吟》,《长生殿·私祭》已有唱和:“叹夜来风雨催花葬(押韵倒置)”。洪昇在《长生殿·弹词》里也没忘了加以呈现,只是悄然拂去了雅兴,平添了一丝花谢花落的伤感:“苑柳宫花一半儿凋,有谁人去扫、去扫!”

产生的结局

探春的结诗社帖,直接产生了大观园两期诗社。第一期“海棠社”,与杨贵妃紧密相关,“海棠睡未足”之典归属谁人古今咸知;第二期“桃花社”也是指向杨贵妃,《葬花吟》埋的是桃花,《桃花行》比喻的“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毫无疑问直指杨贵妃“泪结为红冰”(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红冰》),《长生殿·春睡》说“泪滴红冰”。再请看《长生殿·埋玉》杨贵妃缢死后的唱词:“当年貎比桃花,桃花,今朝命绝梨花,梨花。”貎比桃花的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佛堂外梨花底下,所以宝钗的“冷香丸”一定要埋在梨树底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根有据,不是索隐,不是猜谜,是扎扎实实的文化/文学对比。乾隆时曹雪芹,不管是南京还是北京,都没有女子诗社的记载,他根本不知女子诗社为何物,而清初的杭州西溪产生两期女子“蕉园诗社”,其人员构成、数量和形式与大观园两期诗社完全一致,洪昇表妹林以宁是诗社中坚,妻子黄蕙也曾参与过诗社活动。

以上这十种元素,不但客观存在,而且用曹雪芹来解释,除了天才论,完全说不通,只有以洪昇的创作和心路历程来对比印证,才可以豁然贯通,相辅相成。

0 阅读:4

不觉有红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