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古柏占据新疆后左宗棠以地区优势和重蹈北狩覆辙说服清廷西征

史海撷英 2025-02-08 12:48:16

同治四年(1865年),在沙俄和英国的支持下,阿古柏(浩罕国籍)悍然发兵侵略新疆。短短两年时间,阿古柏占领南疆全境并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性质很明显,阿古柏侵略新疆不是内乱而是典型的外国侵略者。

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派兵入侵北疆军事重镇伊犁,且已形成割占之势。如果听之任之,那么毫无疑问,新疆将会从大清的版图上被抹去。

无独有偶,在西北边疆硝烟弥漫之时,东南沿海也警报四起,清廷的国防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在国家危亡时刻,李鸿章与左宗棠两位中兴名臣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尤其是在新疆问题上,两人针锋相对。

那么,李鸿章与左宗棠是如何看待新疆的呢?

李鸿章提出四个放弃新疆的理由

1、新疆是个无用之地

在奏折中,李鸿章说:“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间始归版图,无论开辟之难,即无事时岁需兵费三百余万,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年之漏卮,已为不值”。

意思是说,收复新疆从经济层面来说是一笔亏钱的买卖。如今国家财政困难,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具体是指花在海防上。

清朝疆域图

2、收回新疆也不一定保得住

新疆有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北与沙俄接壤,西与土耳其、波斯等国接壤,南近英属殖民地印度。

李鸿章认为“即勉图恢复,将来断不能守”,客观地说,李鸿章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如今阿古柏不正是借着沙俄与英国的支持,才敢于侵占新疆吗?即便没有阿古柏,日后也不敢保证新疆就能长治久安。

3、保持现状任其自生自灭

阿古柏和沙俄已经侵占了新疆大部,这些被侵占的地方李鸿章建议不要出兵收复,至于没有被侵占的地区,索性就分给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实行部落自治,只要按时进贡就可以了。

李鸿章觉得这一条可能会引起朝野的反对,还搬出他的老师曾国藩,说曾国藩生前也赞成放弃新疆(这一条属实)。如果朝廷非要出兵新疆,那么就没有精力应对局面东南沿海的突发事变。

李章铜

4、新疆有没有不会影响王朝统治

李鸿章认为新疆是不毛之地,就算是放弃对国家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也伤不了国家的元气,原话是“于肢体之元气无伤”。但是东南沿海一旦失守,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江南、浙江、福建乃至直隶都会波及,如此京师也将陷入危机,这才是朝廷最应该重视的。

李鸿章列出的四个理由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出发的,当时也有很多大臣赞成他的说法,其中就包括沈葆桢、刘坤一。慈禧太后内心也偏向李鸿章的说法,不过她没有表态,在新疆问题上她很慎重,至于怎么做她认为必须要征求左宗棠的意见。

左宗棠反驳放弃新疆的两个理由

在李鸿章的鼓噪下,放弃新疆的意见成了主流,慈禧太后没有表态,令陕甘总督左宗棠发表自己的看法。左宗棠认为新疆和东南沿海都很重要,都不能放弃。只是海防是长久性的威胁,不在一朝一日;而新疆问题则必须马上解决。

左宗棠内心是偏向塞防的,但这一次他没有像以往那样趾高气扬,这与他当时所处西北的处境不无关系。如果旗帜鲜明地反对李鸿章、沈葆桢、刘坤一,那么他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西北的军饷就难以保证。

在新疆问题上,左宗棠列出两个不能放弃的理由:

1、新疆若失必致内地省份生乱

自古以来侵略者都是贪婪的,新疆一旦丢失,那么蒙古就岌岌可危,而蒙古出现问题,那么陕西、甘肃、山西等省也将难保。若陕甘与山西不保,那么直隶就会成为拱卫京师的前沿阵地,如此一来大清丢掉可不止新疆,可能大半国土都将沦陷。毫无疑问,大清将会成为第二个南宋。所以新疆坚决不能放弃,反而要兴大兵征讨,给侵略者予以毁灭性的打击,只有如此才能确保祖宗的江山社稷。

穆罕默德・亚库普

2、可能会重蹈咸丰帝北逃热河的历史覆辙

阿古柏不足惧,怕的是阿古柏占领新疆全境后,会暗中与沙俄、英国串联,如果三方联手那么局面就很难控制了。陕、甘等省早晚会受其害,京师也随时处在危险之中,两宫太后也难保自身安危。所以在阿古柏害没有完全站稳脚跟之前,就要将其消灭。

慈禧是亲身体验过北逃热河的,一路上受尽了磨难,每当她想起这段经历时,内心都无比痛惜。左宗棠这一点戳中了慈禧的要害,慈禧最终拍板,决心不惜全国之力支持左宗棠出兵新疆。

清廷在“关外军情顺利,吐鲁番等处收复后”的有利形势下,令左宗棠就南疆和伊犁问题“通盘筹画”,“统筹全局”,迅速密奏。左宗棠在上奏中指出:“立国有疆,古今通义。顾祖禹于地学最称淹贯,其论方舆形势,视列朝建都之地为重轻。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不特前代所谓九边皆成腹地,即由科布多、乌里雅苏台以达张家口,亦皆分屯列戍,斥堠遥通,而后畿甸宴然。盖祖宗朝削平准部,兼定回部,开新疆、立军府之所贻也。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而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方今北路已复乌鲁木齐全境,只伊犁尚未收回;南路已复吐鲁番全境,只白彦虎率其余党偷息开都河西岸,喀什噶尔尚有叛弁逃军,终烦兵力,此外各城,则方如去虎口而投慈母之怀,自无更抗颜行者。英人为安集延说者,虑俄之蚕食其地,于英有所不利。俄方争土耳其,与英相持。我收复旧疆,兵以义动,彼将何以难之?设有意外争辩,枝节横生,在我仗义执言,亦决无所挠屈。至省费节劳,为新疆画久安长治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改郡县,事有不容已者。”

这段议论可谓高瞻远瞩。左宗棠不仅阐述了保卫新疆的重要意义,而且第一次正式向清廷提出于新疆设置行省的建议,为清政府的正确决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左公是新疆这块土地的奠基人)。

光绪三年七月十七日(1877年8月25日),刘锦棠等部经4个月休整后开始向南八城进军。刘锦棠先派提督汤仁和率队由托克逊进扎苏巴什、阿哈布拉两处,继派总兵董福祥等率营由阿哈布拉、桑树园、库木什、榆树沟一带至曲惠安营,随后刘锦棠率部由大路向开都河进发。开都河源于天山之麓,汇而南趋,横贯库尔勒和喀喇沙尔。白彦虎逃窜至喀喇沙尔渡过开都河西岸后,“即壅开都河水以阻官军,漫流泛滥,阔可百余里”。刘锦棠师至,只好令将士凫水径过或搭浮桥转运军械。九月初一日(10月7日),刘锦棠军不战而入喀喇沙尔。此时白彦虎因惧被歼,早已窜至库车。九月初三日,西征军进入库尔勒,又是空城一座。接着,刘锦棠督率所部于当月十二、十八、二十日先后进取库车、阿克苏、乌什。这样,南八城中的东四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已为西征军克复。左宗棠认为:“新疆南路以阿克苏为关键,北通伊犁,西连乌什,东接库车,迤西达喀什噶尔,又可达叶尔羌、英吉沙尔,稍南而东,则达和阗,为形势所必争。阿克苏既复,该逆窜路悉穷,既由乌什边外逸去,非至喀什噶尔,别无归宿。所盼大军围剿,或可聚歼。”此时,左宗棠激动不已,他看到“此次官军浩荡西征,一月驰驱三千余里,收复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四城,南疆八城已复其半。”刘锦棠部在阿克苏会师,张曜部也于十月初二日由喀喇沙尔(今焉耆回族自治县)遄指库车,“前矛既锐,后劲仍道,戎机顺迅,古近罕比。”这样,“如叶尔羌速下,官军会攻喀什噶尔,并规全局,似戡定之期当亦不远矣”。但他仍告诫西征将士要保持冷静,指出:“军事瞬息千变,非敬谨襄事,必蹈危机,固有不可轻心尝试者。”十一月间,刘锦棠分兵两路进攻喀什噶尔,伯克胡里与逃至那里的自彦虎窜往俄国境内。西征军于十三日占领喀什噶尔。随后,又于十七、二十、二十九日连克叶尔羌(今莎车县)、英吉沙尔、和阗。南八城中的西四城均为西征军夺得。这样,除伊犁外的新疆领土已全部光复。于是,清廷晋封左宗棠二等侯爵,以资激励。

左宗棠

左宗棠在底定南疆后,总算是舒了口气。他总结了前此进兵的经验,肯定了西征军将士的功绩。

在家书中这样写道:“南疆底定,以事功论,原周秦汉唐所创见。盖此次师行顺迅,扫荡周万数千里,克名城百数十计,为时则未满两载也。而决机制胜全在‘缓进急战’四字,细看事前各疏可知大概。至其本原,则仁义节制颇有合于古者之用兵。理主于常而效见为奇,盖自度陇以来未有改也。实则我行我法,无奇功之可言,在诸将士劳苦功高。朝廷论功行赏,礼亦宜之。至于锡封晋爵,则在我实有悚息难安之隐。”

左宗棠此言感人肺腑!这正是他高风亮节政治风格的映照。

他还在致刘典函中说:“新疆用兵,全以关陇为根本,同心断金,乃收其利。前折所陈数千里一气卷舒,虽但指新疆而言,其实则自关陇以至酒泉,自沪鄂以至关陇,何独不然?如琴瑟然,手与弦调,心与手调,乃能成声,此理易晓。周秦汉唐之衰,皆先捐其西北,而并不能固其东南。我国家当天下纷纷时,不动声色,措如磐石,复能布威灵于戎狄,错杂之间,俾数千里邱索,依然全瓯罔缺,以此见天心眷顾,国祚悠长,非古今所能几其盛美也。吾辈数书痴,一意孤行,独肩艰巨,始愿亦何曾及。此而幸能致之者,无忌嫉之心,无私利之见,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耳!”

后世人们将收复新疆作为左宗棠人生的最大功绩,此论不谬。但收复新疆的功劳不能让左宗棠一人独占,慈禧太后的功劳也不小。假如慈禧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那么左公也就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