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老》、《喻老》是否韩非子所写?证明了《道德经》哪些事情?

万丈豪气文化 2025-01-25 05:08:32
韩非子的《解老》和《喻老》两篇都与《道德经》有关,《道德经》又称《老子》,所以《解老》就是“解读《老子》”,《喻老》就是“说明《老子》”,其中的“喻”是“说明、了解”的意思。不过这两篇文章却多半不是韩非子写的。这不是我的“一家之言”,后世对于《韩非子》书中的《解老》《喻老》二篇仍有存疑,认为不是韩非手笔。蒋伯潜就是其中之一,而胡适甚至认为整部书只有百分之二十是出自韩非之手。 我向来是用理据说话的,从《解老》和《喻老》的两篇文章中我至少可以确定两件事情: 一、结合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是确凿无疑的。《解老》的第一段就是针对《德经》的第一段: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马王堆版) 之后的行文顺序都是按先《德经》后《道经》的顺序来解读的。所以,可以肯定《道德经》最早的版本一定是先《德经》后《道经》的。这再一次印证“道”是建立在“德仁义礼”之上的一个“概念”,是一个先破后立的概念,是让道家高于儒家的一种学说。你非要认为是老子这位前辈“料敌机先”,提前预知孔子会搞出“德仁义礼”这一套,然后整出一个“道”的概念来全方位碾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而孔子在拜见老子向他虚心求教后,居然无视老子的“道”和“绝圣弃智”等理念,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那我劝你先去提高一下自己的智商和逻辑思辨能力。 现在的传世版《道德经》是三国时期王弼的版本,马王堆则是汉代的版本,后世对于《解老》《喻老》的存疑,也认为可能是西汉时期学者的代笔。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人物,而且是死在秦国监狱里的。所以无论是马王堆版的《道德经》还是传世版的《道德经》,都未必是韩非子当时读过的《道德经》。 其次,传世版的《道德经》和马王堆版的有不少差异,其中一个成语“大器晚成”,在马王堆版则是“大器免成”。而在《喻老》篇里,用的是“大器晚成”: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本来这故事变为的成语是“一鸣惊人”,却被“韩非子”当作“大器晚成”的例子。你如果拿《三字经》里面姜子牙的例子来证明“大器晚成”也就算了,这个故事就稍显勉强了。为什么说“大器免成”才是《道德经》的本义呢?我在《人话版道德经》的相关文章人话版《道德经》——“大白如辱”和“大器免成”里辨析过: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马王堆版)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传统版) 在这段里“大白如辱”为什么马王堆版的在前,而传统版在后呢?这是个比较有趣的问题。传统版认为前面几句都与“德”有关,在“上德”和“广德”中间加了句“大白如辱”,岂不是文理不通,不符合排比规律吗?而且后面是一连串的“大”字开头的排比句,所以“大白如辱”一定要归置于这里。从整段来看,前面三句“道”,中间三句“德”,除了夹带一句“质真若渝”,后面就是五句“大”。至少从文字的优美度上,传统版似乎更胜一筹。 但是你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马王堆版也是有规律的:从“明道如费”一直到“质真如渝”包括中间的“大白如辱”都是“什么如什么”的结构。之后的“大方无禺”一直到“道隐无名”都是“什么无什么”的结构。你或许要反驳说“大器免成”和“大音希声”并不是这样的结构,但“免”不就是“无”的意思吗?而“希”通“稀”,“大音希声”也就是“大音无声”的意思,可见马王堆版的行文也完全合理。 这就证实了一件事:我们今天的常用成语“大器晚成”是一个被误读后沿用至今的成语。在马王堆版时期的用法一定是“大器免成”!也就是“大器不必成器”!《论语·为政》里子曰:“君子不器”,《易经·系辞》有一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据称这句话也是孔子说的)从这两句你就可以明显体会到“不成器”的境界更高。因此,以后若有人骂你是个“不成器的东西”,或许你更应该高兴才是! 大方无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最大的方正之物没有棱角(因为巨大而看不到边角);最大的器物不必成型;最大的声响听起来无声无息(声音巨大震聋耳朵如同无声);最大的天象反而无形(因巨大而无形);道隐藏时无以名状(道隐即“道恒无欲”时)。只有“道”在开始前是善的,在成形后也是善的。 所以,如果是韩非子本人写的《喻老》,他怎么可能不用“大器免成”,却去用“大器晚成”呢?
0 阅读:5

万丈豪气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