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中秋,生产队分鹅,全体社员过了一个肥美的中秋节

谈谈农的鼓与呼 2024-09-13 02:19:47

文:郑学良

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到来了,中秋节,承载着在外游子的怀乡思亲之情、文人雅士的浪漫伤感之意、平民百姓的丰收圆满之庆,所以很被国人看重,在传统节日中,是仅次于春节的存在。

“吃”是传统节日的灵魂,除了“吃”是生存的第一要素之外,更在于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史上,普通百姓大多数为一日三餐而奔波,平日粗茶淡饭就很满足了,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是人们的天性,所以,在节假日,吃好喝好,奢侈一回,补偿一下平常的劳累与付出,享受生活的美好,自然成了节日的主题,而且从某种程度来说,越是艰苦年代,对节日的重视和奢华程度更高。

关于四五十年前的大集体时代,还是要有个客观评价。有的人,出于某种目的,把那个年代的生活描写得困苦不堪,诚然,在大集体时代,确实物资匮乏、人们生活水平不高,但你硬要说,人们平常过的是吃糠咽菜的生活,连过年过节都不知肉味,好像比历史上任何年代都要穷苦,这就有点过了,有故意歪曲抹黑之意。事实上,大集体时代的农村生产队,社员们对过年过节是非常自重的,尽其所能和所有,也要过一个隆重丰盛的节日。

过中秋节一定离不开一餐盛宴,这盛宴当然因时代差异而丰俭不均。生产队时期,人们通常以鸭子或者猪肉为节日的食材,简朴而又经济,不过,也有例外情况,记忆中,有一年过中秋节时,所在生产队全体社员家都吃上了一顿鹅肉大餐,至今,上了年纪的老人还在回味当年的盛况。

小编家乡位于河谷平地,溪河众多、水草丰美、气候温湿,非常适合养鹅,更重要的是,鹅肝是当时西方国家的一道美味,县里的外贸公司大量收购,那时的集体把养鹅作为主要的副业,小编所在生产队就专门安排了二名饲养员,每名饲养员养四五十只鹅,作为集体的主要副业收入之一。

虽然集体年年养了这么多鹅,但正如一篇文章所说的那样:“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可社员们吃一回鹅肉可不容易,舍不得啊,一只鹅十来余斤,谁舍得买谁又舍得吃啊。

但凡事皆有例外。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的某一年的中秋,不知是哪一位社员,在集体劳动中起哄,说生产队年年养鹅,可社员们只闻鹅叫不闻鹅肉味,要求像过年时干塘分鱼一样,过中秋节时也分一次鹅,让大家饱一回口福。这一提议得到了好多社员的附和,连一向严苛、节俭的生产队队长也不好当面拒绝,推脱说召集队委会成员再商量下,没想到,当天晚上队委会会议上,多数队委会成员还都同意,这下,队长也只有顺着大伙的意思,决定把集体养的鹅分给社员,大家能过一次中秋节。

分鹅当天,鹅欢叫人欢笑,那叫一个热闹。饲养员将几十只大鹅圈在一处空坪里,社员家派代表抽签决定分到哪一只鹅,因为鹅已习惯集体觅食,离中秋节还有二三天,白天还得让它们集中觅食栖息,为了辨认,分到鹅的社员,安排家中小孩,用布条、绳子等,将自家的鹅腿作上记号,放在村里的水塘中统一放养,晚上再凭记号抱回家。

中秋那天,家家户户喜洋洋,生产队宣布放一天假,让大家过好节。到了主妇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精心准备烹制鹅肉大餐。鹅本来是杂食家禽,过去又采取纯野外放养方式,吃的是天然的青草、鱼虾、螺丝等,本就肉质丰美,再加上用柴火灶炖、煮、炒,加以佐料,或炒制成麻辣鹅,或鹅肉炖汤。那鹅肉,细嫩鲜美,肥而不腻、嫩而不糙,用鹅肉汤炖芋头、煮面条,更是一绝,鹅肉的醇香浸入融合其中,鲜美无比。

那一年中秋,让全体社员圆了心心念念的鹅肉大餐梦,过了一个舒心、快意的中秋佳节!

0 阅读:1

谈谈农的鼓与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