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四大名将中,廉颇是身上很有故事的一个,前有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后有辛弃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自比,让廉颇的形象非常丰满。
世人通过“负荆请罪”都知道了廉颇虽然性格颇为自傲,但也不是傲慢,当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之后能够及时改正,这就让他和蔺相如成为了刎颈之交。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个故事之后,廉颇和蔺相如都有什么样的结局,实际上这两人都非常可惜,身处那个时代,自保是非常难的。

战国时期,随着随着赵武灵王首倡“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就成为了北方的一个大国,英雄辈出,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两位名臣一个武艺高强、一个智勇双全,两人虽然性格迥异,却都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英雄之间也有摩擦,他们之间最著名的就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廉颇是赵国的一位老将,他武艺高强,打起仗来勇猛无比,敌人听到他的名字都吓得腿软,因此他多次带领赵军立下赫赫战功,是赵国军队的灵魂人物。
不过,廉颇也有个武将共同的缺点,那就是他的性格实在是太直了,廉颇向来都是有话直说的,这就让他非常容易得罪人。

而蔺相如则正相反,他是个最会说话办事的文臣,但却不是那种只会摇头晃脑读书的书呆子。
蔺相如的胆识比起一般文人来说大多了,他曾多次为赵国化解危机,尤其是“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件事,更是让他名声大噪,成了赵国的大红人,因此赢得了赵王的信任。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的大英雄,虽然他们都心系赵国,但性格上的差异却让他们之间产生了误会。
廉颇觉得自己在战场上拼死拼活,立下无数战功,才有了如今的地位,而蔺相如仅凭一张嘴皮子就爬到了自己的头上,心里自然不服气,于是在一次朝会上,廉颇故意用轻蔑的言语挑衅蔺相如。

幸好蔺相如还是个真君子,无缘无故被挑衅虽然让他心里不悦,但蔺相如却非常识大体,他知道赵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需要团结一切力量抵抗秦国。
因此他并没有怼回去,而是选择了沉默和退让,尽量避免与廉颇正面冲突,甚至在廉颇出行时也会主动避开他的车队,但廉颇却把蔺相如的沉默当成了软弱可欺,更加肆无忌惮地嘲笑和讥讽他。

不过随着蔺相如的宽容和退让,廉颇最终还是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理取闹和幼稚,因此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有多么狭隘。
去掉自己的偏见之后,廉颇发现蔺相如并非软弱可欺之人,而是有着过人智慧和勇气的大才,赵国能够有蔺相如这样的文臣辅佐对未来是有很大好处的。

因此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廉颇决定向蔺相如道歉,他脱下自己的战袍,背上荆棘条,亲自来到蔺相如的府邸前下跪请罪。
蔺相如见状连忙上前扶起廉颇,毕竟他能够理解他之前的误解和冲动,于是宽容地原谅了廉颇,并亲自为他解开荆棘条上的刺,两人相视而笑,从此冰释前嫌,成为了生死之交。

这两位成为至交好友的大才看起来前途无量,然而老天却对他们开了一场玩笑,在他们还没有实现自己抱负的时候,赵国的未来就因为一场“长平之战”产生了巨大转折。
秦将白起战胜了赵国之后,坑杀了赵国45万大军,让赵国失去了绝大多数有生力量,更让赵国的民心士气跌入谷底,国家的未来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

廉颇就参加了这场改变赵国命运的战争,虽然长平之战后他作为赵军的统帅之一侥幸逃脱,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深深的自责和悲痛。
这里必须要说的是,赵国的战败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咎于“纸上谈兵”的赵括,然而廉颇心情同样沉重,他认为是自己的失误导致了赵国的惨败,无数将士的生命葬送在了自己的决策之下。

这种沉重的心理负担让他难以释怀,然而作为赵国的老将,廉颇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继续为赵国的存亡而战斗。
在长平之战后的几年里,廉颇多次率军抵御秦国的进攻,虽然由于赵国已经实力不济导致屡战屡败,但他从未放弃过希望。

廉颇知道赵国已经无力再与秦国进行大规模的决战,只能依靠坚城固守,等待时机,然而赵国内部的腐败和混乱却让他感到深深的无力。
他多次上书赵王请求整顿朝政、加强军备,但都被赵王置之不理,因此君臣之间逐渐离心,赵王开始质疑廉颇的能力,而廉颇也对赵王感到失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廉颇的年龄越来越大,他的身体也开始出现各种问题,但他始终坚持亲自率军出征,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赵国的忠诚。
然而赵国的局势却越来越糟糕,秦国的进攻越来越猛烈,即使是廉颇凭借赵国有限的资源也无法抵挡,于是赵国的防线逐渐崩溃。

廉颇年纪终究是太大了,赵国灭亡前夕,他在一次战斗中受了伤,幸好被部下救回了营地,但他在病榻上望着窗外连绵不绝的战火,心中却充满了悲凉。
他对自己的本事和赵国的军事能力了如指掌,深深知道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再为赵国做些什么了,因此他最后含恨而终,一代名将就这样走完了他悲壮的一生。

在长平之战之前,蔺相如可以说是赵国最杰出的文臣,最好的证明就是“完璧归赵”,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渑池之会上成功地化解了秦王的挑衅和威胁,为赵国赢得了尊严和荣誉。
所以说赵国最后最宝贵的和平时间,基本上是由蔺相如用自己的机智和口才争取来的,然而长平之战的惨败,却让蔺相如的辉煌成就瞬间变得黯淡无光。

蔺相如和廉颇一样忧国忧民,长平之战后,他深知赵国的局势已经不可逆转,因此多次向赵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但都被赵王忽视或拒绝。
他深知赵国内部的腐败和混乱已经根深蒂固,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但是他有不忍心看着自己热爱的国家一步步走向灭亡,于是他选择了退隐山林,过上了消极避世的平淡生活。

然而尽管蔺相如已经退隐山林,他心里其实依旧是放不下的,他一直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赵国的动态和六国的局势,心中始终牵挂着赵国的未来。
但赵国肉眼可见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因此蔺相如心中的绝望也随着赵国局势日益恶化而扩张开来。

但即使不甘心,蔺相如也深知自己已经无力再为赵国做些什么了,最终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赵国灭亡的消息传来,同时默默地流下了悲痛的眼泪。
他明白,自己曾经为之奋斗的一切都随着赵国不复存在化为乌有,可他又能做什么呢?于是一代智勇双全的文臣,就这样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伤,走完了他荣耀却又充满遗憾的一生。

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是英雄迟暮的悲壮篇章,他们都曾是保卫赵国的英雄,然而却只能随着赵国日渐增加的内外压力眼睁睁看着祖国灭亡,最终也无法挽救赵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