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鼓动朱棣造反,成功后为何他又什么都不要?他到底图什么?

陌闻上下五千年 2024-12-13 19:11:03

前言

明朝初年有一个人是非常特殊的存在,他就是姚广孝,这个姚广孝虽然是个大和尚,但却是永乐大帝朱棣的心腹,曾帮他成功造反,赢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他特殊就特殊在,别人立下如此大功肯定都是要升官加爵的,但姚广孝却在朱棣登基之后什么都不要,只是被授予了太子少师这样可有可无的官职。

很多人都不信姚广孝帮了朱棣这么多什么都不图,认为他肯定是有着自己的阴谋,但是纵观姚广孝的一生,我们确实发现他好像一直都很淡泊名誉,没什么对于荣华富贵的追求,那他帮朱棣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一、从和尚到谋士的传奇转变

姚广孝从小就精通儒、道、佛等百家学说,还善作诗文,要不是早早就出家了,他光是读书也能成为享誉天下的才子。

博学多识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姚广孝即使当了和尚也并不满足于寺庙的清规戒律和单调生活,但他也不是想要违反戒律,而是渴望在世间大展身手。

在蛰伏的几十年之间,姚广孝靠修行佛法变得相当有名气,因此才能抓住洪武十五年的绝佳机会,搭上了朱棣这条能让他施展手脚的线。

这一年马皇后病逝之后,朱元璋悲痛万分,于是就为儿子们挑选高僧陪侍,来为马皇后祈福,于是姚广孝就被推荐入选,跟随燕王朱棣前往北平,成为了大庆寿寺的住持。

不得不说这是姚广孝走的最正确的一步,因为朱棣是个值得他信任并托付的贤王,这让姚广孝的人生轨迹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朱棣对姚广孝简直可以说是一见如故,在燕王府的日子里,他俩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和信任关系,甚至常常一起促膝长谈,谈论天下大势、分析时局变化。

这就让姚广孝察觉到了朱棣的野心和抱负,虽然当个燕王也不是不好,但他显然有着更高的上限,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能有更高的成就,只不过当时朱元璋在位,朱棣再怎么样也没有施展的空间。

然而等朱允炆登基之后,姚广孝就从备受逼迫的朱棣身上看到了机会,于是开始劝说朱棣起兵造反,并为他制定详细的计划。

当时朱棣虽然处境艰难,但毕竟还没到极限,因此对姚广孝的劝说半信半疑,然而随着朱允炆削藩的手段越来越激进,朱棣甚至快被逼得失去了生存空间。

这时候他终于意识到了姚广孝的建议是正确的,他的远见和胆识远非常人所能及,于是朱棣终于下定决心听从姚广孝的建议,开始准备造反。

靖难之役中,姚广孝为帮助朱棣取胜充分展现了他的智谋和才能,他精心策划每一场战役,还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战术,为朱棣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支持。

在攻打南京的战役中,姚广孝更是提出了利用火攻的策略,成功地烧毁了建文帝的防御工事,为朱棣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此以外,他在守城方面也颇有手段,当朱棣的大本营北平受到了朝廷军队的围攻的时候,正是姚广孝辅佐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固守北平,成功地击退了朝廷的数十万北伐之师。

在姚广孝的帮助下,朱棣从一开始的绝对劣势成功翻身成为了优势方,并最终攻破了南京皇宫,自己坐上了皇位,成为了闻名后世的永乐大帝。

二、功成名就之后的淡泊之心

然而在朱棣成功登上皇位后,姚广孝却选择了淡泊名利、远离权力中心的生活方式,这一选择让许多人感到不解和惊讶,但深入了解姚广孝的内心世界后,我们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尽管作为白身起家的肱股之臣,但是姚广孝却深知权力的双刃剑性质,他明白权力可以带来荣耀和地位,但也会带来无尽的纷争和危险。

朱棣登基之后,他就更加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了,因此他选择了急流勇退,避免卷入政治斗争,并且拒绝了朱棣赐予的荣华富贵和高位厚禄,而是选择回到寺庙中继续修行和讲学。

但是姚广孝毕竟没法全身而退的,因此虽然他还是有些身不由己,但却靠着始终坚守着对佛教的信仰和传承,来维持住了心中的稳定和安宁。

所以在功成名就之后,姚广孝就更加意识到了信仰的作用,于是更加积极地投身于佛教事业的推广和传承中,这一点朱棣也是支持的。

他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担起了护教之责,还收郑和为菩萨戒弟子,传授佛法,但在传播佛教的同时,他也继续着自己的文学创作,为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姚广孝的淡泊之心不仅体现在对名利的态度上,还体现在他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上,他深知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因此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他常常在寺庙中静坐冥想,参悟佛法,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人生的真谛和价值所在,追求着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寻求心灵的解脱和升华。

三、姚广孝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人不可能是无欲无求的,姚广孝能辅佐朱棣就说明朱棣成功之后的某种好处是能够打动他的,那么他真正想要的这种好处究竟是什么呢?

很多人都觉得姚广孝就是为名为利,但是通过深入了解他的生平和事迹后,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追求远不止于权力和地位,而是一些更加深沉复杂的东西。

首先,姚广孝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这是最明显也是最直接的,因为朱棣就是在他的辅佐之下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在此期间姚广孝自己的政治野心和抱负自然也会实现。

靖难之役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智和胆识,为朱棣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他想要实现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完成了。

这也是为什么姚广孝在朱棣登记之后就功成身退,因为这一结果已经证明了他的实力,他享受的是过程、得到的是结果,至于结果之后的利益他并不在意。

但姚广孝的追求也并不仅限于政治领域,身为一个和尚,虽然他的表现和人们传统观念中吃斋念佛的和尚形象相去甚远,但是他也是有一颗佛心的。

更何况经历过了这么多,他对佛教的在提升个人修养和心境方面的作用也更有见解了,因此他自然怀有传承和弘扬佛法的渴望,想要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贡献。

他深知佛教对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宁的重要作用,因此始终坚守着对佛教的信仰和传承。

当年姚广孝接受推荐其实也有一些这方面的原因,毕竟他是以“为马皇后祈福的僧侣”身份出现的,朱棣在和他相处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也会受到一些影响。

因此在朱棣成功之后,对于姚广孝的信仰自然会敬重一些,有了皇帝托底,姚广孝就能更加放心地展开佛教事业的推广和传承,甚至是在皇权的帮助下为佛教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语

姚广孝的一生实在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既是个和尚又是个政治家,既精通佛学又懂得权谋,既淡泊名利又追求理想。

关键是这些还完全不冲突,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所在,尽管备受后世争议,但却实现了自己本心的追求,这是大多数人难以做到的。

1 阅读:13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