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流行“华夏五千年,始皇第一功”,这话惹起了不小的非议。
有人认为:秦始皇是暴君,焚书坑儒、修长城、各种苛捐杂税,这些不都是他干的嘛,怎么会有功劳呢?
需要说明一下,“秦始皇是暴君”这说法是后来史官讲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物做根据,嬴政的功绩越来越具象化,甚至到今天都脱离不了他的影响!
这话一点不夸张,且不说秦王扫六合,谨试问“书同文、车同轨”,发展到今天有什么变化吗?只有延伸,没有改变。
或许,这些在今天似乎感觉不深,也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秦始皇开创“郡县制”,直到今天仍在沿用。
当然,秦始皇是两千年前的人物,他不可能完美无缺,但比起功绩,祖龙无愧于“千古一帝”,五千年、甚至全世界帝皇中,无出其右者!
秦始皇之前,中国还有夏商周等朝代,不管西方认不认,这里暂且以出土文物、史料为佐证:夏商周,这些朝代用的是什么?分封制。
简单讲,所谓分封制,就是把皇室兄弟、叔侄、儿子们,或许还有零星开国功臣,这些当不了皇帝的,统统分封为各地诸侯王。
名义上,这些诸侯王各自镇守一方,大家共同拱卫皇室天子。
但是,“分封制”的弊端也很明显:时间一拉长,各地诸侯王不断传宗接代,最初的血脉亲情也就淡漠了,纷争就此开始。
与此同时,中央皇室也在更迭,本质上讲,“天子”和各地诸侯差不多,能直接管辖的地域有限,这就导致:中央长期接触不到地方,哪还有什么掌控力?
中央无法掌控地方,今天叫“各地军阀”,或许商周之前的古人比较文明,放在今天,军阀之间不争地盘、不打仗才叫怪事呢,古代也没好到哪去,春秋、战国不都是分封制闹出来的?
这里单说秦嬴政,之所以称呼自己“始皇”,就是希望以他为“始”、自己开创的朝代能流传万世:数代秦王才换来华夏一统,难道还要把江山分封出去,后世子孙再闹的互相攻伐吗?
因此,嬴政扫六合之后就不想再用分封制了,但不用分封制,这么大的国土面积,一个皇帝咋可能管得过来嘛!
说到这或许有人说:这还不简单,换种制度不就行了,难道比打仗还难吗?
这么想就天真了,华夏五千年,秦朝之前的3000年都是分封制,忽然要换一套制度,哪有那么简单?
公正的说,当时只有分封制,除了分封没有其他可借鉴,想另立制度等于“创新制造”,人们面对的将是一整套庞大而细致的国家系统!
不说古人,就是放到今天,有人能另想出一套国家系统吗?
理论上讲,治国比打仗更难,得了江山的嬴政更是头疼,不仅是他,当时秦朝上下无不头疼,朝会不知开了多少次,大家都在努力开动脑筋。
人多了,说法也多,朝野开始分成两派,围绕制度问题,大家吵的不可开交。
中国人敬祖宗,因此少不了保守派占据主动,一句“祖宗先制,谁敢违背?”说得连秦始皇都哑口无言。
这一派以丞相“王绾”为首,他坚持继续采用分封制,理由也很充分,除了“祖宗先制”,他认为:秦朝疆域旷古烁今,没有分封诸侯王,各地就没有人管理,没人管自然就乱了,因此,始皇帝要把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充当管理人,这样才有利于皇权的稳定和延续。
这么说也对,毕竟各地诸侯和中央天子都是父子、兄弟,有血脉联系才能真心拱卫秦朝,可前车之鉴明晃晃放在那里,六国是哪来的?春秋五霸不是兄弟?战国七雄没有血缘关系?
想到这,秦嬴政脑袋都大了,他真心不想再分封,让后世子孙再互相打仗了,可不用分封制,还有什么治国之道?
这时候,终于有人替始皇帝解围了:李斯提出一套全新系统,郡县制。
直白点讲,李斯的郡县制是:不派遣皇子到各地、也不分封各大功臣到地方,全由中央朝廷建设官署,直接指派官员为地方管理者。
这就有问题了:直接派官到地方,他不是一样成了土皇帝,时间一拉长,朝廷指派的官员仍会成为一方军阀,这和过去的分封制有什么区别?
李斯有解释:朝廷指派官员,怎么可能允许他在地方做大呢?首先就是给“官员”固定任期,任内几年做得好可以升迁,做不好就贬低,不好不坏平级调换,反正不能让他在一个地方呆长久。
如此一来,被指派的官员没有时间拉帮结派,官的势力无法延展,自然不可能威胁皇权,中央集权抓的稳,就不可能出现诸侯纷争。
李斯的一番话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说得始皇帝心花怒放,这就没问题了?咋可能。
仍是丞相王绾,他立马站出来质疑:国以民为本,如果频繁更换各地官员,当地人民还没熟悉办事流程就换了管理者,再来一个官,老百姓又要重新适应办事流程,这么一折腾,老百姓啥事也办不成,那时还要皇权有什么用?
这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打了这么多年仗,根本目的是当皇帝,但皇帝也要有千万百姓捧着才有权威,如果把老百姓都得罪了,皇帝还有什么用?
李斯继续说:朝廷指派官员,不需要老百姓适应新官,朝廷设置律法,全国统一办事流程。
如此,官也好、民也罢,大家都按照秦朝法度办事,也就没有“谁适应谁”之说了。
相反是之前的分封制,各地诸侯政兵一手抓,这才会出现千差万别的办事流程,百姓需要适应诸侯的习惯,一旦诸侯更替,新的规矩冒出来,老百姓又需要重新适应新诸侯。
李斯一番话彻底说服了秦始皇,看来新制度要比老制度好得多,“政通”才能“人和”,秦朝就用郡县制了!说得简单。
所谓“郡县制”,管理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空前庞大的国家机器,其中的细节太多了,仅是“郡县”二字就非常困难。
史载,秦朝将天下分成36郡,最高管长称郡守,每个郡按面积大小,下面又分县、乡、里、亭。
按今天理解,秦朝的“乡”、“里”是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乡”类似今天的乡镇。
再说“里”,比“乡”还要低一级,大概类似今天的村级单位,称“理正”,以后还有“保正”、“保甲”,历朝历代根据现实需要会有不同称呼,水泊梁山的晁盖就是“保长”。
秦律记载“两亭隔10里”,也就是10里为一亭,亭长的主要职责是抓治安,汉刘邦大概就是管辖10里内的治安、抓毛贼的基层干部。
这里说得简单,试想华夏何止千万里,如此一级一级细分,九鼎之地该有多少亭长、理正?
虽然权力被稀释,再无诸侯威胁,但中央皇权却得到了集中,官杂而不乱,有民就有管理者,有管理者就能上接皇廷,下衔民意,这就叫“政通”。
当然,即便秦朝采用了郡县制,以后历代王朝也都使用郡县制,可还是有“政不通、民不和”、百姓揭竿而起、政权更迭的现象出现,但这已经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国家制度了。
相较于西方,中世纪还有贵族称霸一方,皇室根本就是摆设,这还没说宗教治国呢,那就更没皇权什么事了。
真计较起来,世界各国都有“春秋战国”,西方皇权暂且不提,就是宗教和贵族之间的斗争就有千百年之久,老百姓要交几遍税,既要给国家,也要给掌权的大贵族,这谁受得了?
比较起来,秦始皇算不上暴君,放在西方,嬴政仍是“千古一帝”,无出其右者!
再说回中国,秦始皇往后2000多年里,任凭风云如何变幻,也不管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谁不采用郡县制?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因为7个反骨仔,以后谁都不敢封异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