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的国展作品以《石门颂》为主基调,添加了女性独有的婉约浪漫

四海易文字 2024-08-15 22:38:42

十三届国展,上图这件八尺隶书作品,受到了评委的点赞。作者采用了仿古的麻纸书写,不细看的话,还以为是百年老纸;章法是有行无列的形式,但同传统的有行天列又有区别,作者故意加大了字与字之间的空间,衬托下更加凸现结构和笔画的伸展,让技巧有了足够的表达空间,古朴空灵之下显得“满盘皆活”,笔法字法上以《石门颂》为主基调,又能看出其它汉碑的影子,全篇纵逸奔放,和谐自然,作品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得知这位作者来自于湖南常德是一位80后的才女,她就是——————郭丽老师

郭丽老师科班出身,早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这次入选了国展,再次证明了她的书法创作实力,现实生活中的她并不局限于书法创作,并能刻得一手好印章、画得一手好国画,她为人低调谦逊,虚怀若谷,待人接物没有架势,外表温润含蓄,内心却有湖南妹子的果敢干练。

说书法论书法,郭丽老师这件作品,有书友认为线条上还不够老辣,线质上还可以发挥得更加厚实些;落款处如果用两行小行草或者章草来书写,效果还会更好。如果用静态的字体来落款,楷书隶书也可以写成两行,进行长短配。这样正文和落款,就会更加融合些。作品尾部仿古宣和白宣的结合,仅一行隶书落款,显得有些单调了。这种看法似是有些道理,反觉得落款在正文的衬托下,让正文部分感觉到更加出彩。认真的欣赏了郭老师这件作品,觉得有几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第一:文笔相映成趣

内容是书写李白的一首豪放派诗词“我本楚狂人”,文本就够豪放,另创作取法采用了豪放类的《石门颂》笔意。《石门颂》是隶书的草书,此碑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自由奔放、无胆量写不出肆意灵动;二是篆籀线质,笔法不熟、字法不精,单薄不能显其气势。老师的创作理念很明确,刻意追求文笔相映成趣,让其文笔意蕴融于一体。

第二:字法统一、苦费心机

这件作品虽然是《石门颂》的主基调,但又可以看到《张迁碑》、《鲜于璜》、《礼器碑》、《曹全碑》、《好大王》的影子。李白的这首诗有些用字在字帖字典里也不能找全,局部的挪用,部首的拼接,这是每个创作者都要面对的问题。书法创作中自由和统一往往是相矛盾的,过度的统一局限了创作发挥,过度的发挥,放得过多统一又成了问题,这里就非常考究创作者融合的能力。这些问题可以用5个技巧进行来过渡,纸张的选择→墨色的过渡→笔性的统一→字法的选择→创作中整体的磨合,笔者认为郭老师完全利用了这几个技巧。

“技巧是死的人是活的”,这些道理很多人都懂。面临实际创作时,情况又是多变的,笔法是平时的积累,一两天得不到提高;很少人将创作的内容逐个逐个去精准筛选,借用字典,不停地用草稿的形式去查看效果。这些技巧看似容易,能静下心来反复斟酌也是对内心的一种考验。

郭老师正是这样对自己严刻的要求,创作是技法的表现,文字的选用却需要做学问的心境,篆书、隶书、篆刻创作,象石开、韩天衡这样的大家都是逢字必查,并不是考究字法正误,而借鉴怎样的字法更加合理一些。

选字用字的笨功夫才是创作者的聪明体现,这一点郭老师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此届国展截稿时,老师在“成品”中进行了“六挑一”的选择(草稿草图除外),优中选优,显示出她对投稿作品的态度。

第三:心境的融入

国展培训老师有“三角△支撑”理论,文字的选定,笔法字法的选择,心境的融入。很多书友把第一条和第二条准备的很充分,至关重要的是心境的代入,很多书友用精熟来代替这一点,高水准的创作这一点还是不够的。

有句老话说得好,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创作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个人的个性性格和平时练书的取向,找到适合自己创作的突破口,有利于自己精神上的表达。老师在创作这件作品时,添加了女性的缠绵,将女性独有的婉约浪漫融入其中,写出了另一种《石门颂》的感觉。阐释了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点同国画、歌曲都是同理同源。总之这件作品得到专业的评委和大众书友的认可,显然是成功的。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陈述书法创作者经验和方法,供广大书友参考和借鉴。

0 阅读:7

四海易文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