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常用来形容个人处境的变化,同时也是一碗最浓的鸡汤,激励着人们去奋斗,去拼搏。
但也有些事物,自身什么都没有改变,但却因为时代环境变了,一下子从鄙视链的最低端,跃升到了最前面,这种小说爽文一样的改变,就发生在小说《三国演义》身上。
《三国演义》那谁不知道,那可是四大名著,真正的有水井处就有三国故事的程度,但这本书长期以来,都是处在鄙视链的最底端。
一 出力不讨好
三国演义一共60多万字,这个字数在今天看来没什么,但是这在古代可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一个文人要写出来这么多字的小说,在当时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成本。
很多人不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来写就这部皇皇巨著,要知道在古代,文人写小说,那都是很不入流的事情。
李敖有一次就曾经很尖锐的批评金庸,说金庸写的东西,根本不行,拿不出手上不了台面,你要是不知道李敖说这话的来历,还真的以为这又是李敖在大放厥词。
李敖说这话,是站在一个传统文人视角来说的,在传统的文人视角下,小说本来就是非常不入流的东西,甚至很多人写了小说,连个名字都不愿意,不在乎留下来。
我们现在知道的四大名著的作者,基本上没一个能百分百确定的,就是这个原因,而这一切罗贯中是个开头,要知道60万字,是多么庞大的著作。
那罗贯中是为了利吗,明朝中期江南经济发达,阅读需求暴涨,那个时候写小说真的可以赚到钱,但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百废待兴,第一次写出规模如此庞大的书,是完全不可能赚到钱的。
那罗贯中写这本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这个动机,要站在传统文人的视角去理解,在罗贯中的理解中,他写的不是小说,而是史书,是一本跟普通百姓看的史书。
我们今天看三国演义,都说他美化刘备阵营,尊刘贬曹,是一本道德教化很重的小说,但事实上三国演义当初最标榜的,可是自己是忠于历史的。
是不是靠谱,这的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古代的普通人,不识字的多,认得不多的字,要去读史书,门槛实在是太高。
于是有了元杂剧,说书艺人等各种形式的三国故事,这些故事有海量的荒诞不经的情节,但老百姓就是爱听,甚至很多人就是通过这种形式来了解历史的。
但正统文人,对于这种形式的“胡说八道”肯定看不惯,毕竟民间这种说书的趣味,根本不看事情真不真,而是看观众们爱不爱听。
二 一个带感的开头
你如果从元杂剧和各种评书中出来,再去看三国演义,就知道罗贯中想要塑造的,是一个多么忠于历史的小说了。
最大程度的忠于历史,是罗贯中的主旨,甚至为此,三国演义还删除了,当时非常流行,现在看来也非常有趣的一个开头,这就是轮回转世这么一个设定,看起来非常带感。
话说有个叫司马仲相的秀才,有一天在读秦汉历史的时候,读到悲愤处,就在那咒骂苍天,你这上天,怎么搞的,居然让秦始皇这样的恶人统一六国,让韩信这样的功臣枉死。
没想到这边正骂的起劲的,突然一阵风刮过,自己被带到了阴曹地府,一看职位自己居然变成了代理阎罗王。
你不是上天不公吗,这次让你来断一断这桩案子该该怎么判,原告有3个,分别是韩信、彭越和英布,这三个都是建立汉朝的大功臣,结果都被刘邦给冤杀了。
这个司马仲相想了想,做了如下的判罚,让刘邦转世做了汉献帝,上辈子你欺负了所有人,这辈子换所有人都来欺负你。
韩信,转世做曹操,彭越,转世做刘备,英布,转世做孙权,三分天下,上辈子在刘邦手上吃的亏,这辈子全都给找补回来。
这可说是个非常精彩的设定,对于一个小说而言,这样的设定,让观众一下子就有了代入感,天道轮回报应不爽,开篇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但三国演义的作者,认为这个太荒诞了,不符合历史学的传统,很明显罗贯中要做的,是写一部历史书,尽管形式跟传统的史书不一样,但那只是为了普及的历史的需要。
要知道,修史可是古代文人的终极梦想,罗贯中之所以要写如此的长篇巨著,而且还抱的是忠于史书的想法,不迎合观众,最大的动机就是,他认为自己是在写史书。
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刻画人物方面,比起民间的文学的夸张和不靠谱,要显的格外的克制和保守。
罗贯中的这些努力,让三国演义迅速的超越了三国志,成了最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去了解三国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尤其是,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演义注本,都不好读,除非是非常专业的人士,要想通过这两部书了解三国,实在是太难了。
罗贯中也是一样,他作为文人,肯定是看过三国志的,但是三国演义的取材更多来自于资治通鉴,关于三国的历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算是梳理的相当明白。
三国演义的大获成功,正是通俗和正史的结合,让这部书有了经久不衰的魅力,不仅仅在中国,而且在东亚地区都有了广泛的影响力。
甚至在日本,三国演义的流行程度,甚至都能忘了了这是一本中国书,这不是夸张,只要你的影响力足够大,就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就像玩三国志游戏长大的孩子,还以为这是个日本故事呢。
但罗贯中的这种写法,却给这本小说,在文人圈子里,带来了一个绝大的负面影响,那就是长久以来,文人对这本书的评价并不高。
三 张飞为什么要杀关羽全家
三国演义,创造了一个最为经典的场景,那就是桃园三结义,可以说这个场景已经内化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语码。
无数人年少时,读到桃园三结义的时候,都会效仿他们,搞个结拜什么的,桃园三结义如此高光的时刻,成了无数人心中对于忠义的想象。
但这个桃园结义的故事,其实有个比较血腥的版本,那就是桃园结义之后,刘备对着关羽和张飞说,你们两个都有妻儿,这样不利于干大事,就把他们杀了吧。
但自己杀,又不太忍心,于是换着杀,张飞去杀关羽一家,关羽去杀张飞一家,但张飞虽然是个莽撞人,但内心也有柔情的一面,看着关羽怀孕的妻子于心不忍,于是就放过了她。
后来就生下了花关锁,这个跟三国主线无关的另一个复杂的故事,花关锁的故事一度非常有名,很多人看三国演义莫名其妙到后期,突然就出现了关锁这个人物,他的背景就是当时花关锁的故事非常出名,作者这么写感觉也正常,但现代读者可能就觉得突兀了。
古代在一些极端情况下,男人在干大事之前,比如造反起义这种杀头大罪的时候,会杀掉妻儿以绝后顾之忧。
这个民间故事,三国演义也没有采纳,这成了大量文人看不上三国演义的原因,这个逻辑其实有点搞笑,但也能说的通。
明朝中后期大量白话小说爆发,前面说过虽然小说在传统文化中,地位不高,但毕竟写的人慢慢多了起来,小说也逐渐被接受,但就算是这样,三国演义依然排在最末尾。
这是因为三国演义对自己的定位,三国演义一直标榜自己是历史书,结果是真正的文人,要看历史书,那就去读史书好了,尤其是前四史。
读小说的也有,《水浒传》评价就比《三国演义》高,为什么,明明水浒写的诲淫诲盗,道德素质极差,但这很明显,就是一部小说呀,就是拿文学的标准来衡量水浒的。
古代很多人赞叹水浒传,就是因为它文学功底好,写的精彩,故事吗,看的就是精彩,人物刻画的是不是出色。
但三国演义,拼了命,削尖了脑袋要往史学的排序上靠,因此在文人圈子里,大家也觉得三国作为史书,实在是太一般了,评价很低。
这种不尴不尬的定位,就算是到了近代,小说被推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但三国演义依然是没有那么出彩,红楼梦第一自然不用说。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仍然明显低于《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
但文人们看不上三国演义的原因,也正是三国演义能够彻底火爆的根本原因,因为普通人根本不读三国志,他们能够比较靠谱的了解三国这段历史,靠的还真就是三国演义。
胡适有段话看三国演义非常通透:
《三国演义》究竟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在几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没有一部书比得上他的魔力。五百年来,无数失学国民从这部书里得到了无数的常识与智慧,从这部书里学会了看书写信作文的技能,从这部书里学得了做人与应世的本领。他们不求高超的见解,也不求文学的技能;他们只追求一种趣味浓厚,看了使人不肯放手的教科书。“四书五经”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廿四史”与《通鉴》《纲鉴》也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古文观止》与《古文辞类纂》也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但是《三国演义》恰能供给这个要求。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要求,我们都曾尝过他的魔力,我们都曾受过他的恩惠。
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当然比三国演义写的正统,写得好,但是普罗大众不爱看,看不懂,在普及文化启蒙方面,三国演义远远超越了任何一部史书。
四大名著的说法很晚,建国之后才有了这样的说法,从此之后,三国演义地位就彻底超越了儒林外史,用小说的标准去衡量,除了红楼梦,三国完全可以和西游,水浒掰掰腕子,比比谁更优秀。
四 三国演义美化了所有主角
但到了现代,另外一个批评三国角度的出现,让人也是猝不及防,那就是有人站在民本的角度,去拼命三国演义皇皇巨著,为什么不写普通人的苦难,古代打仗那么苦,百姓那么苦,死了那么多,为什么三国演义都要美化和简化战争。
这是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三国的底本是评书,本来就是说给底层百姓看的,百姓的生活已经够苦了,他们才不愿去看什么苦难,看什么凄惨,他们要看要听的就是这些,他们能够理解的英雄故事,要看的就是激情。
说什么生存艰难,低头看一看自己的草鞋,一切都了然于心,要看什么普通人生活的不易,红楼梦写普通人,那是给文人雅士看的,那是以贾宝玉奢华生活的前提之下,才能顾忌到刘姥姥这样的普通农妇。
这一点,三国演义的作者很清楚,底层人到底喜欢看什么,整个三国故事,都是按照小人物理解的爽文,来写的大人物。
这方面可以说,三国演义美化了所有主角,甚至包括曹操,都说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这个主旨没错,但这个主旨之下,刘备被美化了,曹操同样也被美化了。
曹操杀吕伯奢,用的是干净利索的手法,甚至有点暴力美学,你看身后是谁,吕伯奢一扭头,曹操是一刀毙命,甚至有点暴力美学的感觉。
忘恩负义,宁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就成了曹操最大的罪过,实际上,曹操最大的罪过是屠城。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是曹操的诗,也是真实的写照,那个时代军阀大都屠城,这是非常血腥和残酷的,一旦城破,奸淫掳掠之后,再来一次血腥屠戮,完全就是人间地狱。
但三国演义以百姓能想到的恶,杀吕伯奢,而没写曹操真正的恶行,屠城,这才是对曹操最大的美化,甚至很多人读了三国演义会很喜欢曹操的那种豪情。
当然那个时代,就是这么残酷,屠城的又不止曹操一个,但刘备从来不屠城,这也是刘备集团口碑好,人气高,一个最根本的百姓基础。
三国人气高,有一点就是大家喜欢选边站,也喜欢讨论里面的人物,刘备曹操不必说,甚至连笔墨不多的孙权也被美化了。
孙权干的烂事很多很多,但三国演义基本上都没怎么写,最后孙权给人留下的,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形象。
三国演义事实上美化了所有的主角,也美化了那个时代和战争,一条妙计就是上万士兵的性命,一次冲锋就有很多良人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丈夫,这些三国演义都没写,写到最后。
就只剩下了各种经典名场面,虚化的背景,让人忽略了很多太凄惨的历史,或许这也是普通百姓自我保护的手段的,生活已经够苦了,干嘛还要再看什么很苦的三国历史。
你认为三国演义是对曹操的美化吗,欢迎留言交流。
关羽张飞互杀全家出自《花关索传》,和现代网文小说的差不多,毫无依据可信度,三国演义至少大部分人物主线还是符合史实的,至于小说美化不很正常吗,不然看纯史书很多人物事迹才几十字。
我也是正因为三国演义,才对三国这段历史感兴趣,才会去翻阅三国志
古代就知道软肋了
小编分析的不错,尤其关于罗贯中对于受众的分析,让我茅塞顿开[呲牙笑]确实如此
关张的家属会影响创业,刘备的就不会吗?
小编太想当然了,古代底层百姓是不识字的,只有识字的文人才会看小说,写让文人不感兴趣的小说可能吗?
扯淡,互杀家人三国演义根本没有,类似于现在的野榜小文
我们现在看的大多是毛宗岗版本,对原文删改很多,删除了很多与史不符的情节。尊刘贬曹,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原文是没有的,是毛氏加上去的。最接近原文的是嘉靖版的,就毛氏版本的再版时还有不同的删减。总的来说版本众多。有24卷每卷10则共240则,有12卷每卷20则。我们现在看的基本上是120回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个锅最终还得陈寿来背[呲牙笑]
国人对历史的了解最熟悉的就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就凭这点,其他史书小说都无法与三国演义比拼。
现在几百万字的网络小说一两个月就写好了
三人问题没有一个无辜啊。。都想造反啊
花关索不可能是三国的人,那时候名字以单子为贵就连关羽父母给他的名字都是单子,他孩子再怎么取名,也不会说取两个字的,你看不见徐庶逃亡给自己取的花名也是单福吗?
有一点是对的曹操曾屠城,刘备有群众追随,一方面刘群众基础好,一方面可能怕被屠。
红楼梦完全没有群众基础
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的《司马貌夜断阴曹》
说白一点西游和红楼是给文人看的,三国和水浒是给泥腿子看的!
胡说八道,起义大是为了国,小是为了家。为起义杀家人,没十年脑血栓想不出这样事。
刘邦转世献帝那段很吸引人
聊斋排第几
不可能
确实狗血,曹操不单只屠城,还腌制人肉甫;这就是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或者深了去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连结义兄弟的家属都杀,那么以后怎么成为统兵的大将,古人重忠义。
大耳贼这个称号最符合刘备
彭越韩信英布这仨都不太冤哦,特别后面两[得瑟]
胡咧咧 错字连篇
西游记最烂了,太重复了
演义便是小说,资治如同小说[得瑟]偏安没啥可洗
三国这玩意,说是古代版古惑仔不为过,光写好的地方给你看,几场战争写出来的感觉就是赵云马超诸葛亮几个人就能决定胜负一样
蒯越说彭越是谁
关羽不是有个儿子关平吗?怎么就杀了
刚结拜,你就让我杀自家亲人?鬼才会跟着你混[横脸笑]
朱元璋打败张士诚路人军师罗贯中被直接放了,失业闲得蛋疼就写部三国演义
标题能再扯一点吗?灭关羽满门的是庞德他儿子吧
水浒就算了吧,根本看不下去,越看越气,后来干脆不看了!
扯犊子吧,人家刘备他们是从军平灭黄巾军,匡扶汉室,你这儿说的和土匪造反立投名状一样,梁山百单八人杀人如麻,上梁山第一件事也是先把家小搬取上山,朱元璋陈友谅李自成刘宗敏玩的大不大,也没听说造反前先杀妻儿老小啊[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