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都柳江上游的群山之中,有一块较为宽阔的地方。它就是侗乡少有的几个大平坝之一一一榕江县车江大坝。这里住着一支侗族,俗称“三宝侗”。
车江古称“三宝”,是“娘美”的家乡。提起娘美,大家都知道,她是侗族民间文学中一个反封建婚姻的典型形象。她为侗家世世代代所歌唱,也为全国各族人民所熟悉。娘美为了摆脱“女还舅门”这封建枷锁,和情人珠郎远奔贯洞;又被当地财主谋害了她的情人,并谋占了她自己。她机智勇敢地杀死财主,为情人报仇,奔进深山。这说明很早以前,三宝侗的男婚女嫁这个问题上,就兴“女还舅门'〈也叫“还娘头'),就是姑妈家的女儿长大了,要打发一个嫁到舅家去当媳妇。一般嫁长女为最普遍。如果舅家的儿子和姑妈家的长女年龄悬殊过大,才改为二女或三女。这种风习,还有它的经济基础。有钱人家嫁女时,要送些陪嫁田(五亩左右),待甥女长大嫁回舅家时又把这些田如数带回来,如姑妈不生女儿,则陪嫁田在姑妈去世后由舅家如数收回。
“女还舅门"结成的夫妻,有的也能和睦相处,但这种风习,确实给男女青年带来许多不幸。娘美的悲剧就是由这种风习造成的。“还娘头"这风习尽管流传已久,但许多青年一代一代地企图摆脱这根束绚男女婚姻自主的绳索,斗争失败,造成许多爱情悲剧。直至金岁、留这一对青年充当“还娘头”的叛逆者,带头实行婚姻自由,给后人做出了榜样。
金岁和留梅都是三宝人,大概生活在一百多年前。他们这一对姑表自幼一直要好,长到十三四岁以后,常在月堂相伴,亲如手足,感情很好。寨上的人都夸他俩是天生的一对好夫妻。然而他俩想的和大家猜的大不一样。他俩认为:代代姑表相娶,亲戚算来算去就是那几个,路子越走越窄,这情况很不好。又想起娘美那样的悲剧,后来很多姐妹也重演,于是决心忍痛割爱,表妹不嫁表哥,还表示两人另行结婚时,互相请吃黑糯饭。后来,金岁和留梅运用了很多斗争方法,终于取得了婚姻自主。
以后,三宝侗家就纷纷照着办,再不搞“还娘头”了。为了纪念金岁和留梅为青年们开创这条移风易俗的新路,每当青年男女成婚时总要吃黑糯饭(以前很盛行,现在少了)。但是每当姑妈家的姑娘出嫁时,郎家总是给新娘的舅爷家送去一只鸭子和一升糯米,作为记住舅爷舅妈和表哥的情。这就是吃黑糯饭和吃鸭头的来历。
三宝侗的姑娘出嫁,一般有六至十二个姑娘伴嫁。新娘和伴嫁姑娘都穿盛装,打扮得几乎一样。离开娘家时没有哭别,欢欢喜喜地步行而去,父母亲和亲友高高兴兴地送行。一路上姑娘们有说有笑,路经之处,众乡亲涌在道路两旁观看,猜测:“谁是新娘?”
新郎家虽张灯结彩,客亲满门。但新娘一到,堂屋内空无一人。新娘手提内装有糯亲和银器的竹篮进入堂屋,把它放在神龛前的大桌子下面,然后走到堂屋西边中柱下,面向东方坐下。新娘坐定,门外后生们燃放鞭炮,伴嫁姑娘进入堂屋,新娘马上跟一伴嫁姑娘换坐。待客亲们涌进堂屋观看时,已分不清谁是新娘了。这时后生们弹着琵琶,拉着牛腿琴进来,坐在姑娘们对面,邀姑娘们对歌。后生们和姑娘们对歌,是婚礼的高潮,一唱就是一个通宵。
三宝侗族非常喜欢唱歌,就是吃饭的时候也不放过。吃饭时,屋内把几张方桌连成一条长桌,桌上摆满各种好菜,姑娘们和后生们同时入席,对坐在桌子两边。席间,互相敬酒,对唱酒令歌。新郎不跟后生们一起喝酒,也不参加后生们和姑娘们对歌。新郎在哪里呢?有时在灶边帮厨,有时在迎送客亲,有时也悄悄地跑到门边挤在人群里偷看。说真的,由于三宝侗不举行拜堂仪式,今天新郎还没有和新娘正式见面呢。
第二天,后生们送新娘和伴嫁姑娘回娘家。新娘何时再来郎家?可能明年,或许后年。姑娘们唱道:“糯饭是香甜的,爱情是真诚的,新郎啊新郎,你耐心等待吧!”
对于侗族的“奶美”家乡的婚俗,你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