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渭河与汉江联手,入股了华夏?

给女儿讲史地 2024-11-23 10:13:03

世界上完全属于一个国家的世界级大河非常少,更别提是温带季风区大河,而这样的大河中国独占俩条,长江与黄河,可以说,中华文明就是受惠于江河一体,几乎所有与中国人和华夏精神相关的故事都绕不开他们。

除此之外,一个地图上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关注,长江黄河作为两条东西大河,其最大的支流(按长度)汉江与渭河,也都呈东西向,并隔秦岭相伴而行,就像一对好基友,共同入股了华夏文明。

渭河与汉江,自西向东隔秦岭并行

一般说来,河流的干流与支流不会呈现同向,以长江为例,支流大都呈南北走向,例如嘉陵江、岷江、乌江、赣江、湘江等,但汉江却与长江同向而流。而东西向的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是一条更标准的东西河流。

东西大河沿着纬线流,两岸的河谷/平原气候接近,人财物可以凭借水运交流互通,便于农业知识传播,文化逐渐趋同。例如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和汾河谷地,就是两种典型,关中从西府宝鸡到东边的渭南,口音差异不大,而汾河流域北部太原和南边的运城地区就相差很多。

渭河联手汉江,中国跳出了地缘限制

长江与黄河有更大规模的东西跨度,其中下游平原连成一片,那片区域所演化的文化(过年、24节气等)和思维方式(治国齐家平天下等)是中国的文化原点。

连城一片的大规模的季风农业区(大华北平原),催生早熟的社会组织模式,早早形成集权政治,以对抗天灾和外敌,但另一面就是基层组织能力的薄弱,一旦中央崩溃,社会马上四分五裂……,抗风险能力极弱。

华夏文明的基本盘,在古代,却是四战之地,华夏先民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与天斗、与水斗、与地斗,最重要的是相互征伐,从炎黄开始,到春秋战国,先秦时期,中国文明在这样反复中几乎内卷了几千年,跳不出循环。

长江和黄河奠定了大一统基础,居功至伟,当中华无法跳出地缘对文明的限制时,期待外部变量,如果能是具备同样文化属性的地缘板块那就再好不过了。

天佑中华,好基友渭河和汉江出场了。

华北平原东侧为大海,南北为山地丘陵,南方还有长江天堑,只有西边有平原分布,汾河谷地、上党盆地、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南阳盆地,远一点的还有成都平原。

其中汾河谷地/上党就在中原头顶,一般为中原政权所控制。剩下的几块,渭河横穿的关中平原(3.9万km²)、汉江串接的汉中盆地(0.5万km²)、安康盆地、南阳盆地(3.6万km²),较远且较晚的成都平原(1.8万km²),都分布在秦岭周围,并不相连。

细心的朋友马上发现,这几块地区,恰是渭河和汉江冲积而成。

渭河的价值在于形成了东西向的关中,其地可通过河西走廊、泾河河谷、北洛河谷地、汾河谷地与北方互通马匹等战略资源,易守难攻,只要给予时间,秩序恢复后,往往战力远超规模。

而汉江流域同样不可小觑,汉江水量充沛,航运发达,从汉中盆地经过安康盆地,沿着汉江顺利而下,直达南阳,进而可北上中原,又可南下江汉平原。另外,汉江支流丹江价值同样非常大,渭河支流灞河与丹江上游非常近,两地陆水衔接,人财物同样通达,战国时期秦楚两国相争百年的商於之地就在这里。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秦岭了,渭河、汉江,甚至黄河自西向东流,秦岭功不可没。它一方面是黄河/渭河、长江/汉江的分水岭,一方面又有大量的山谷联通南北,沟通秦地(关中)和蜀地(四川盆地),联通秦地(关中)和楚地(南阳盆地、汉江平原等)…

秦岭古道,完成了渭河与汉江的整合

所以,当关中地区完成战备体制之后,便可依托渭河与汉江,沿着汾河谷地-上党方向、汉中/商於-南阳方向,加上关中的潼关一线,对中原形成夹击,强则东出,弱者退守…,最终消灭华北平原上的各路势力,成就大一统之形势。

华夏与游牧的千年较量是中国文化不断迭代的外因,那么在其内部,西部各盆地与东部大平原的较量则是内因,而渭河与汉江无疑是地缘操盘手,入股了早期的华夏。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