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7岁的高明穿上军装踏入话剧团,未曾想在这里邂逅了贯穿一生的爱情。部队当时有铁律:未满25岁禁止恋爱。两个少年却顶着处分风险,将情书夹在《演员的自我修养》书页里传递。七年地下恋情中,他们曾在寒冬共用一副手套取暖,在排练厅角落分食半个馒头,直到达到婚龄才光明正大牵手。
1972年登记结婚时,这对新人全部家当是两个樟木箱。在西影厂45元月薪的年代,夫妻俩为兼顾事业,不得不将半月工资付给保姆。最拮据时,高明偷偷卖掉部队发的劳保皮鞋,妻子当掉陪嫁玉镯,只为给孩子添置新衣。儿子高亮回忆:“童年最豪华的零食,是父亲演出带回的话梅糖。”
1995年,53岁的高明接到改变命运的邀约——在零下30℃的西藏阿里出演《孔繁森》。为贴近角色,他拒绝替身,在海拔4500米处亲自驾驶吉普车穿越冰河。拍摄殉职戏份当天,高原反应让他连续呕吐七次,却坚持裹着冻硬的戏服完成镜头。
这部让他包揽金鸡、华表、百花三大奖的作品,至今保持着豆瓣8.8的高分。转战影视圈的决定曾遭亲友反对,唯独妻子力挺:“舞台追光灯灭了,该换荧幕聚光灯了。”在《黑洞》《闯关东》等经典剧中,他既能演正气凛然的党员干部,也能化身阴鸷的日本军官。女儿调侃:“我爸在家背台词时,能把天气预报念出悬疑剧味道。”
如今的高明一家,在京城某小区23层写下新型亲情范式——东户住着老两口,西户是儿子高亮一家,对门则是女儿家庭。三套房门常年虚掩,孙辈们端着饭碗串门吃饭是日常风景。每逢拍戏归来,高明总要先敲响儿女家门“报到”,这个习惯保持了二十年。
82岁生日宴上,三代人穿着定制T恤合影,背后印着“高氏剧组”字样。做了一辈子配角的妻子,在家庭剧场始终是女主角:监督孙子练琴,给孙女扎小辫,每晚准时提醒老伴服药。
当被问及长寿秘诀,高明指着满墙全家福笑道:“年轻时攒的表演费,都投资在这份人间烟火里了。”他在《誓言无声》中的台词:“有些信仰,值得用一生守护。”这位老艺术家的生活剧本里,写满了比戏剧更动人的真实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