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先给大家描述一个非常常见的亲子画面!
一天,晓晓在桌子上画画,妈妈走过来说:“晓晓,你画了什么?给妈妈看看!”
晓晓有点犹豫,说:“是动物园,妈妈。”妈妈:“嗯?为什么动物园里只有三种动物.这是什么?”
晓晓:“长颈鹿”
妈妈:“这脖子画得太短了,有点像梅花鹿。这旁边的是河马还是旁犀牛?我看不明白!”
晓晓捏了捏裙子,弱弱地说:“我不知道,妈妈。”
妈妈说:“你自己画的你不知道……”
然后妈妈走到书柜前说:“来,看看这些动物书。”
晓晓小声说:“我想看电视!”
故事发展到这里,你收到孩子的信息:“我达不到,我做不好,我没希望!”的讯息了吗?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叫做恐惧形成实验。
一个小男孩刚满11个月大。起初,把老鼠被放在他附近,他一点也不怕老鼠。后来,每次小男孩和老鼠接触时,实验者就在他身后用锤子敲击悬挂的铁棒,发出一声巨响。在这种情况下,小男孩听到巨大的噪音后大哭起来,并表现出恐惧。反复几次后,小男孩把“靠近老鼠”和“发出可怕的声音”联系起来,对老鼠不再感兴趣。经过几次实验,小男孩害怕所有白色的东西,甚至棉花。
这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和晓晓和妈妈最初的互动相似吗?
孩子的性格受父母的影响很大,所以还是要从父母做起,逐渐改变他们的自卑和胆怯。
首先,父母要学会放手,避免过度干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能做到的就是暂停批评和知道,不去说教不去比较,用新的眼光看待孩子,对孩子来说,少了鼓励的话语,过多的指导还是会感到像是被批评了。当然,也不要过度保护孩子,只要孩子的活动不影响他人,不伤害自己,不需要你每件事都非管不可,根据孩子成长的年龄与能力,适当递减监控和帮助,有时候“静下心来等待,不批评不指导也是陪伴孩子的一个好方法”、
其次,接纳自己,不哭穷,诚实的面对孩子。想象一下,对自己满意的父母,对孩子所传递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会是什么样的。所以,请先接纳你自己。如果你真的生活得比较贫乏,也不要跟孩子哭穷,甚至抱怨。不妨诚实地面对孩子,你可以对孩子说:“爸爸妈妈的家,确实比不上其他同学的家富有,这可能有很多从前的原因,比如爸爸妈妈读书不够多,能够选择的工作少也比较艰苦。爸爸妈妈希望你用心学习,将来人生可以有更多选择。“也许你的真实,为孩子传递了一份踏实的力量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