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暴力沟通的4大原因:分别是道德评价、对比、逃避责任 和强人所难。
下面来分享一些常见的容易带来暴力的口头语。
首先,是道德评价
-----------------------------------------------------------------------------------------------
最常见的就是我们习惯把别人进行分类,常见的是一些负面的评价,比如:你怎么这么笨,这点事都做不好!这人这么细心是不是有强迫症啊!你就是个精神病,整天想啥呢?你太粗心了。甚至,我们觉得是在对别人的认可和正面评价,也可能会让别人觉得被侵犯。比如,一个厨师可能并不想被夸奖说,你是一个好厨师!因为,厨师只是他的一个角色而已,他不想这样被定义。这个时候,反而会让觉得而被歧视。
接着,是对比
-----------------------------------------------------------------------------------------------
进行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常见的,我们会说,为什么他可以,你不可以呢?哎,你不要伤心,我遇到的事情比你惨多了,你那点事,算啥?很多时候, 把开心或者痛苦建立在和别人的对比中,只是一种逃避。真正解决问题的是正视当下的感受。
第三个是,回避责任
-----------------------------------------------------------------------------------------------
比如:不管你愿不愿意,喜不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以及,你让我太伤心了。这个短语,会忽视影响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内疚 上。最常见的就是:你成绩考得这么差,知道我们做父母的多么难过吗?就像卢森堡博士,总结到,一旦我们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就是个危险人物。 因为会把一切事情的原因推在别人或者外界的影响,而不是自己。
第四个是,强人所难
-----------------------------------------------------------------------------------------------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强迫和控制。一般来说就是我们对别人的要求暗含着威胁,如果对方不配合,就会受到惩罚,或者奖励。那么,对方,也会变着法地表面上达到我们的要求,背后却是完全相反。这样异化的沟通方式,会导致沟通双方难以感受到心中的爰,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常言道: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语言暴力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父母面对孩子时,那种居高临下的地位和命令的口吻。当孩子还小,无力反抗的时候,他只能默默承受着这样的伤害,在心里想着原来爸爸妈妈那么讨厌我。随着孩子长大,拥有越来越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就会开始反抗,于是亲子间有了争吵,也有了疏离。这种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想和孩子正常说几句话都难,因为,说的话都带着刺,怎么听都难受。
仔细回想下和孩子沟通的过程,其实不难发现,我们的语言里总是充满着批判、比较、命令和指责。一说到自己问题的时候呢,我们又容易逃避责任,给自己找借口。所以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我们大人觉得自己什么都对,他们说什么都无所谓,所以会故意找茬,或者干脆不说。
所以呢,想让孩子和父母好,就要改变沟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