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小鹏才和大众签了充电网络的合作,今天和BP又签了一把---BP是谁呢?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听起来很魔幻?你以为石油巨头不焦虑呢?中石化、中石油也都在布局充电网络。当你发现,传统能源巨头在焦虑“如何锚定自己未来的位置”时,你能认识到的就是,“新能源时代,真的来了”。但为什么小鹏不是和中石化、中石油这样的巨头合作呢?这才是今天最大的华点---不要被你所熟悉的“大众”迷惑了,大众汽车,和BP,实际上在海外都有非常广阔的布局,这些事凑到一起看,都是小鹏在为“下一步”,谋定而后动的准备。今天的群访恰好有人问到,比如说小鹏的充电桩已经面向全行业开放了,那么和大众的合作意义在哪里?小鹏的负责人是这么回答的:向全行业开放,大家只能看到这里有小鹏的充电桩,但是你不知道这些桩的状态是什么,到底有没有人占用。而小鹏和大众的合作,是在底层就建立数据互信互通的,双方可以看到彼此的桩是不是有人在充电,功率情况如何,等等,如此,对于用户的决策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从这个角度,你可以看到未来小鹏和BP合作的深度是什么---重要的不是“表面上的合作”,而是更深层次的“数据互通互信”,在底层已经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你可以在“自己的责任田”以外,看到行业内的生态,而看到更多,你就知道更多,能做的事也更多。如何理解这件事呢?举个例子,小鹏可以看到自己的车主充电习惯、充电状态,和大众车主的差异。这里面可能涉及到两个品牌车主的画像,对产品定义是有很大帮助的,对未来的品牌运营,也有很大帮助。而在今天小鹏和大众的合作里头,双方底层技术互信,小鹏在理解大众的技术栈这个前提下,也可以看到不同技术在后市场带来的差异表现。而BP的网络,可以在大众的基础上更深、更广地去做这件事。还有另外一个有意思的事,AI。充电怎么会和AI有关系呢?真有,你想都想不到---选址。建设充电桩,难道地图上一片空白的地方是最优解吗?不一定,因为那里没人。桩已经很密集的地方,还需要建桩吗?也许值得---因为那里依然供不应求。要最大化的不是“全局密度”,不是所谓的“隔几公里就有一个桩”,而是“人群平均能够得到最好的体验”,最大化充电桩的价值。但是在地图上你能想到,我们在划分桩的网络、人群的轨迹的时候,它的规律复杂到极致,就是“随机”。你很难用人力去穷尽、追踪数据的尽头,于是AI登场了。然后AI和小鹏是什么关系呢?一切,都关联起来了,对吧?AI汽车公司,AI不仅仅是为了汽车那个产品,而是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体验。AI汽车公司为了你的体验,为了更大的图腾,和BP签约了。这就是今天的故事。一个彩蛋:BP如果只是针对海外的话,和中国车主的体验有什么意义?23年,BP收购了国网分布式(北京)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24年,中国石化和BP达成了合作共识,将深化在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的合作。猜看看,国内的车主会得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