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最近《繁花》很火,但是争议也比较大,王家卫从来都是充满争议性的,他一直都是个剑走偏锋的导演。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大导演,却没几个人真正看过他作品。千万不要开倍速看他的作品,因为他从来就不爱好好讲故事。
王家卫童年是在上海度过的,他以往作品一直都有上海情节。繁花里面上海话太带感了,讲真现在很多上海年轻人都不一定讲这么好。
这部剧挺上海的,而很多国人对于上海有一种特殊情感,一方面它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无论是社会治理体系,还是文明程度,都可以算是整个国家的标杆。我知道很多人不认同,他们可以列举很多报道出来的负面新闻。但他们不会愿意去想,那些没报道出来的地方,真的不是没有,是他们的这个发展程度还没达到,能报道出来的地步。
就比如一个连马路都没有的非洲小国,也没必要因为自己的交通事故发生率比美国还低而感到骄傲。这部剧注定不会讨喜,一方由于近些年来网上对上海的观感,一方是开放时期的精英路线太过精英,普通大众认同感太低了。
90年代上海,却像民国?《繁花》到底真实吗部分场景太不真实,尤其是黄河路的装点风格明显就是30~40年代的风格强行往90年代上靠。当年是有各式霓虹灯,但是不会用小灯珠了。90年都是用长管灯管拼接成字或者图案的,这样可以用单片机做控制且当年觉得这样比小碎灯珠更气派。
30~40年代只能做到常亮或者简单明暗变化模拟动作(动作一般不超过5帧),90年代单个霓虹灯牌上的变化可以做很多种(不同的渐变、跑马等多种循环),而且90年代LED灯没在上海普及,普通卤素或者白炽灯管在长时间通断电路的工作环境下寿命堪忧,经常要去换,一条街上肯定有缺字的现象出现,不会像电视剧里那样呈现的。
不过,这片细节真不错,90年代的上海确实是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有人说同样是拍90年代发展,山海情和繁华仿佛在两个不同国度,其实90年代更多的上海人还是住平民窟的,贫嘴张大民里那种住房紧张的形态也符合90年代的上海,只不过繁华表现的是上流部分的上海了。
很多人说不接地气,我看到十四集表示不接地气就黄河路,其他全是地气。玲子家在阁楼会漏水,阿宝一路走上去和各种邻居打招呼,典型七十二家房客。陶陶的钴岭露菜市场,还有他家里面很小,是搭了个小阁楼的。王导只是为了让现代人也能有当年人对黄河路一样的震撼故意夸张霓虹灯了。
其他地方该还原还是还原的,很多人抓住个霓虹灯不放了,怎么不说进贤路上那些置景,夜东京的布置陈设,卖油条的早饭摊,黄河路那家烟纸店,路过的光明牛奶车,汪小姐的袖套和无指手套、饭盒子,肯德基和盐水棒冰的外包装等都是还原的一模一样的呢,再说那个霓虹灯也是王家卫找的当年给黄河路做霓虹灯的老板复刻的好吧,真会鸡蛋里挑骨头。
虚假不重要,为什么一定要真实?我打赌你没看懂《繁花》场景确实是按照那个年代去还原和搭建的,但是画面确实加重了繁华感。
王家卫也说了要还原当时上海人当时的感受。比如前两天我看到了一个90年代的纪录片,底下的评论就是说也没觉得多繁华呀,感觉还好。因为以今天的人再去看曾经就觉得没那么惊艳了,可是当时的人在当时那个环境里面绝对会惊叹这种繁华的。真拍成那种,肯定又有人吐槽:所谓的最繁华的黄河路也不过如此,也就那样
这部剧真的非常有梗并且和当年时事结合的非常好,全剧充斥着各种电影级别的彩蛋。
比如阿宝他们传染甲肝吃板蓝根这不是专门设计,1988年上海就是因为民众吃毛蚶引发了全市甲肝大流行,是当年著名的公共卫生事件。
又比如范志毅自己cue自己是因为92年范志毅入选国家队正是当年上海足坛的当红炸子鸡。又比如魏总送肯德基,谁又知道郑恺正是早年肯德基的御用广告小王子。魏总没开跑车却骑着雅马哈去接小汪是因为当年刘德华的《烈火战车》大火,魏总的摩托正是烈火战车的同款配色。而且魏总单恋小汪配的BGM也是当年流行的《失恋阵线联盟》,跳的也正是草蜢的舞步。
再比如至真园开业请来的嘉宾是当时爆红的温兆伦,危机时请来的香港大厨钟镇涛在《满汉全席》里就演过香港名厨。玲子的那几个邻居画画的是著名画家陈逸鸣,教钢琴的是钢琴家孔祥东,唱戏的史老师可是知名梅派大青衣史依弘。另外贯穿始终的“三羊牌”有没有让你想到一个广告“羊羊羊”,就是91年创立品牌的上海名牌恒源祥。像这样的彩蛋真是比比皆是……
不管如何,从视觉风格和制作水平上来说,这部剧就是国产剧的天花板之一了,画面真的有沉浸感,创造了一个让我信服真正存在过的世界。王家卫历来是喜欢把简单的故事讲的复杂,讲故事不是他厉害的点,但他厉害在于他能通过视听体验传递出一个时代的温度,一种感觉,一种味道。
《繁花》也确实不例外,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部符合他水平的作品。
火了,争议也来了,你给王家卫《繁花》打几分这片主要的问题是打造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的“商界”出来说事。其实当时的所谓“商界”,基本都是附生在大型国营单位之上的,整个架构就是三层,顶层的是占据工会、三产、食堂之类包销/统购资源的,中层的是有稀缺商品路子的,最底层的就是帮管理层报dao销mai一些精贵玩意比如含稀有元素的特钢锭或者进口的高价值耗材之类的东西赚一些中间费用的硕鼠。
剧本作者一边借着“接地气”把国营单位的生活世界搞得昏暗繁杂,另一边却又借一些旧上海的黑帮元素凭空编了一个完全脱离国营单位之外的虚无缥缈的商界出来,属实是颇有曲婉婷那味儿。
另外汪小姐那对珍珠耳环在真实世界是有对应的事件的,传得很开,但和剧中不同的地方在于,真实世界里那位宝总确确实实是报dao销mai了企业的稀有资源才给女的买的珍珠耳环。
其实这和原著已经有些不同了,你也可以理解成以王家卫一票对旧时上海有情怀的人的怨念。
这一票人包括大量香港人,台湾人,也包括旧上海人。
但是它不重要,就像看有很多人认为剧版不够还原文学作品,可以参考下汪海林关于改编剧本的一些访谈,不是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可以改编成一本好的剧本,影像技巧镜头语言不是什么都能表达的,画外音太多了又成了PPT影片。
其实每个影像作品在剧本状态下,是尽量把想表达的所有部分都可以用现有的技术表现在观众面前,表达不好的不如不要。电影电视剧都说是导演作品,就是说导演拿到原著后把他所理解的尽量表达出来,可以是一种氛围、一种情调、一种感觉也可以是一种感动。
就像一个厨师把原料烹制成有个人风格的菜肴,可以清粥小菜,可以满汉全席。一千个哈姆雷特嘛,放开点眼界,可以看到更好。
其实我在听说《繁花》会选择王家卫来影像化的时候就可以有预见性的结果,符合他一以贯之的导演作品风格,欣赏或者不欣赏就是了。小众其实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能成为一个标签,这样的世界很容易找到同好,不管您的的癖好有多怪。
这次只是把不经常在主流媒体上表现的个人风格放在一个巨大的平台上,有反响很正常,看不懂很正常,看不惯很正常。但是像《繁花》这样的电视剧我们确实是缺乏的,好比我们缺乏新时代的王家卫。
毕竟你再骂王家卫装13,欣赏不来,就是文青电影什么的,你也不能否认他是中国顶级电影大师,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好比《繁花》你欣赏不来,但你仔细想想。它已经是中国内地最好的商人崛起的电视剧之一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