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快5亿了,网友却还在吵?是时候聊聊《涉过愤怒的海》

令狐伯光 2023-12-06 00:21:40

文|令狐伯光

曹保平导演,黄渤,周迅等主演的《涉过愤怒的海》上映十来天了,票房也差不多达到了5亿,在商业上还是相当成功的作品了。但这部电影在评价上面,可以说有着巨大的争议。

伯光君其实一早就去看了,但因为有事没有写它。我个人觉得电影两极分化在于这部电影本身半后段确实够分裂,前半段和后半段是两种电影,在处理上确实有较大的问题。

知道它绝不烂,但就是觉得有问题?《涉过愤怒的海》问题在哪儿

这部电影最大问题就是前半段和后半段,从电影类型上来讲都是不同的。前半段类似于日本电影,或者韩国电影的“复仇片”。说类似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内地这种复仇电影是拍得很少的。

哪怕在影像风格上面,像日本部分虽然有日本电影影子,某些片段也有点韩国电影感觉。

但它还是完全不同的,曹保平在中国犯罪片导演里还是大师了,无论是中国地铁上面的光影冲击,日本地铁的迎面冲击,再到黄渤回国进入别墅的那个打斗长镜头,甚至拍二次元有种魔幻的诡异感。

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很棒,同样很棒的还有剪辑,节奏和配乐烘托的情绪。虽然偏向商业化,但是它绝对超过绝大多数韩国复仇片,在影像风格能达到类型化极致的韩国复仇片,大概只有朴赞郁复仇三部曲,以及罗弘证的《追击者》《黄海》等少数作品。

但是为什么要列举韩国复仇片的例子呢?

因为这部电影虽然影像风格到气质都不同,但它在戏剧处理上是类似的。

什么意思呢?我看到很多观众骂前面太假了,那很多观众在定位上面就搞错了。以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为例,分别是《老男孩》《亲切的金子》和《我要复仇》。

像最知名的《老男孩》里面男主角被被囚禁15年,只是喂养男主角。然后男主角开始练拳击,请问这夸张不夸张,假不假,在现实里面能找到原型吗?哪怕在韩国那么压抑和变态的国家,也很难找到现实原型吧。

而李英爱的《亲切的金子》女主角坐牢13年,而反派换成了崔岷植,里面又出现大量那种戏剧化的镜头,暴力镜头,性爱镜头和隐喻镜头,那么它又真实不真实?夸张不夸张呢?

《涉过愤怒的海》前半段其实是同样的复仇片,而电影一直在烘托的就是“愤怒”这个情绪。恶童李苗苗的作恶,前面女儿看上去乖巧,可爱,结果转眼被残忍杀死了。再遇到一个不服气的父亲,一直拱火当帮凶的周迅饰演的母亲。

观众就会看到一个恶童杀人,母亲帮凶,男主角用尽办法去追杀坏人的过程。

这当中结合前面说到镜头语言,一开始出场黄渤带领渔民抗击警察就定了调,生猛、暴力、不服气、敢反抗,镜头语言又搞得好,节奏和配乐也不错,所以观众会一直有一股气挂着一样,感觉到压不过来。

很多网友吐槽中间高潮戏那段台风天追车,下鱼,车祸太假了,逻辑不通什么的。

这其实就完全是不道电影创作手法了,以同类复仇片角度来讲,这场戏简直是神来之笔,属于国产电影里极少数多个势力汇合,然后用略带魔幻的手法,把戏剧推到高潮的典型手法,能媲美的少。

我最喜欢的就是“就让这大鱼全都落下”这场戏,有一种荒诞的暴力美学,天上下起大鱼,在单向行驶的桥上飙车,说明他们此时都已无可挽回地处于愤怒之海,而这愤怒之海正是娜娜的化身。

不是神作就是烂片?你怎么评价《涉过愤怒的海》

然而问题在于,这电影的后半段不是复仇到底的情绪宣泄,偏偏进入了人性叩问的现实主义。也就是后半段它属于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顶多带点悬疑元素),它没有通过前面的愤怒,后面用某种情节设计宣泄情绪。

当电影开始揭露女孩自杀的真相,结果最终归咎于男主角和原生家庭。

这个时候问题就出来了,虽然电影从逻辑上来讲有铺垫,还是说得通的。

比如女儿为啥自杀,老金说,他认为“女儿很皮实”,最后所有细节都说得通,娜娜从小一直活在很皮实的标签下,通过接受父亲的各种魔鬼训练来证明自己值得,比如被丢进海里的方式学会游泳,用湿毛巾敷脸这样类似水刑的退烧方法。

娜娜从这种冰冷,窒息,疼痛的感受里获得了一种“被爱”的体验。

我觉得娜娜在最开始刀捅自己时还是比较清醒的,想以伤害自己的行为,唤起男友的谅解以“换回爱”,但是当发现无果时,她绝望了。在心理学里有一种现象叫做退行,心智退回到更早的发展阶段,娜娜最后躲到柜子里就是这种行为的表现。

但是最后老金的复仇不彻底,给人一种弱化了上层溺爱母亲和恶童儿子罪的感觉,并且又把罪责归到下层老金的头上,那种讨好上层,苛求下层样子。恶童和母亲无辜,虽然教育方式确实太过粗放的老金,结果害死了自己的女儿。

什么人性叩问,什么原生家庭之殇之类的,观众会很分裂。

什么意思呢?绝大多数观众眼中优秀的电影(不从专业角度,不从艺术角度,虽然也有,但不苛求),最主要其实就是情绪,说到底就是最好能够代入,情绪共振。因为电影时长有限,通常就是代入主要角色嘛。

这部电影前半段的塑造,加上父亲母亲,儿子女儿这种两代人泾渭分明的角色。结果你会发现,无论是从父亲还是女儿角色去代入都挺尴尬的,大多数看的会很不舒服。

如果你是长辈代入黄渤角色老金,还是那句话他教育方式确实粗放,但你苛求一个离了婚,长年在渔船上的,粗糙的,拼尽全力,甚至是开头那种豁出去性命去挣钱,努力供养女儿的老男人。你还要同时还要兼顾对女儿的无微不至的爱,这本就是两难全的,还要让他承担所有的错误,这不是在欺负老实人嘛!

你如果代入娜娜的角色,因为它后半段落入现实主义。现实中可能具体教育方式不同,但像老金那种离婚、打击孩子、经常不在家,只给物质不关心内心,粗放式教育的中国式家长,确实又挺普遍的。

然而又有多少成年中国孩子像娜娜那么癫狂的,乱搞男女关系;讨好、乞求、发癫、自残,这种人她简直——

所以观众无论从老金身上,还是娜娜身上都找不到代入点。再结合前面复仇顶到极点的情绪,能不一口气憋在胸腔里出不来,简直觉得莫名其妙。

不是烂片!但这一次,曹保平确实“玩过了”

这部电影在角色和剧情上面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李苗苗和周迅的景岚这两个角色也没有支撑。景岚还可以说是母爱,最大的问题我认为还是出现在李苗苗身上,导演直接推给“或许是先天自带的”这种宽泛。

不需要任何描述的无良症,完美的适配剧情冲突,最后再给女主的死给上“最后一刀”。

这种做法无疑是偷懒的,叙述给到李苗苗身上就使其带有了很强的文化指代--亚文化。然后这样一看很割裂,感觉全片的视角具有来自精英阶层和大众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批判,感觉没有深入的去探究就直接给出一个结果。

最后老金放走李苗苗,观众反而觉得有种宽容恶童,让他以被放生的形式存活,仿佛就是为了告诉观众,人不是他杀的所以他问题不大,让前面所有老金对他疯狗一样的的逃跑、追逐、复仇像个笑话。

其他人就仿佛被这一个事件摘除了错误,恶童的释放,导演让我们的愤怒点最后定在了老金头上,而明明这是一个所有人共同造就的悲剧,却只由一人承担,就非常的莫名其妙。

因为观众和老金一样,原始目的都是“找到他,杀死他,弄他”。可是最后一步一步发现,女性受害者不完美,甚至凶手并不是凶手,情绪并没有出口,落脚点又是无法割裂的原生家庭,之前导演还玩过了,还有更好的作品。

这真的就是你代入前半段,后半段它让你不爽;你代入后半段,前半段太疯癫了。

复仇不彻底,就是彻底不复仇?我能拯救黄渤新片

那么怎么改能让这电影观感更好一些呢,我看到很多人说过原著剧情。原著是交代了李苗苗父母身份的,并且人也真是他杀的,其实原著观感要更好一些。如果不按照原著那样拍,就现在这个框架和剧情,如果表达要更好有一个办法吧。

现在电影前半段高潮是追车戏,后半段其实没有压场的激烈戏份了。我觉得第一个高潮,应该是两个父亲面对一个孩子,李苗苗和他的父亲,从需要到伤害,需要一次情绪释放带来的解脱。

老金需要一次血仞,吐露自己赎罪后快感高于丧女的极致愤怒。然后再通过后续发现杀错人,这里的转折才是大仇得报后的反转,他才是被愤怒的海吞噬隐藏的凶手,他“淹死”了自己女儿。

这个情绪释放按照我国审查标准挺难搞的,如果搞成意外好像又挺荒诞。

我是觉得只用添加一个情节,那就是李苗苗为啥那么坏。可以把这点交代了,同时娜娜还是他杀的。但原因像是《踏血寻梅》一样,他虽然是恶童但有原因,结果和娜娜共情或者结合了,最终杀死娜娜是让她解脱了。

最后老金知道是自己和“恶”共同害死女儿,但又不全是“恶”的原因,也有他自己的问题。最后他才选择带着恶童前往日本伏法,涉过愤怒的海,观众眼中“坏人”最终也受到惩罚,结局也和谐,应该也比现在好得多。

1 阅读:520
评论列表

令狐伯光

简介:游戏模型师| 动画爱好 | 影视产业分析 | 网络小说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