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了,中国为何还是拍不出《摔跤吧!爸爸》?这就是答案

令狐伯光 2023-11-23 00:38:56

文|令狐伯光

最近,海清主演的《我本是高山》上映,虽然它票房不怎么滴吧,但在舆论上面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讨论。伯光君之前写了一篇从电影本身角度出发,改编夸张,细节失真,又没有抓住现实原型张桂梅为了信仰,它的争议非常正常。

这篇就从这部电影主创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当前中国娱乐圈不止拍不好张桂梅老师,也拍不好主旋律和很多作品,因为他们的价值观非常混乱,资本和市场用人逻辑也很奇怪。这问题背后还引申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为什么拍不出《摔跤吧!爸爸》

除了《摔跤吧!爸爸》,这些传记片也非常优秀

阿米尔·汗的《摔跤吧!爸爸》是2016年上映了,到2023年已经有7年时间了。这部电影当时在中国市场是爆了的,因为有10亿票房。外国电影在中国有10亿票房除了好莱坞,基本没有其它电影了,可见它当时多么成功。

而《摔跤吧!爸爸》确实是传记片,又是改编现实事件。如果从现实主义出发这个标题不太合规,因为2018年中国就有《我不是药神》,今年的《八角笼中》也是现实主义电影。但如果从现实主义改编的传记片角度出发。

嘿,你发现好像确实找不到同样优秀的中国电影。

而像前些年反映慰安妇历史的《二十二》,它又属于纪录片。

如果真要让我找合适的例子,大概就是2021年刘烨主演的《守岛人》,它改编自“人民楷模”王继才同志的真实事迹。质量和口碑也很高,但又不够商业票房很一般,名气都不大。那么,这部电影为什么能拍好呢(答案下面再讲)。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人家印度导演为啥能拍好《摔跤吧!爸爸》。我个人两部周末刷到的影片,都算是体现当事国主流价值观的。

一部美国电影《伴你高飞》,1996年上映,真人真事改编。真实原型人物威廉·丽仕曼,从1985年起,他亲自从幼鸟培养了12只加拿大鹅(大雁)。当小鸟破壳而出时,会把看到的第一个生物认为是自己的父母。

于是威廉·丽仕曼就成了这群鹅的家长,人们给他取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外号“鹅爸”。1988年他成功驾驶超轻型飞机引领这群鹅从加拿大飞到美国南部,此后的几十年,他又多次抚育培养多种鸟类完成长途迁徙。电影改编增加了一个13岁女儿的角色,由她来养大雁,最后和发明家老爸一起用轻型飞机带领长大的大雁飞回栖息地。

一部日本电影《横道世之介》,2013年上映。一部让你容易回忆起青春的电影,一部违反电影原理的电影。没有任何戏剧冲突。没有复杂的多角恋情,没有苦恋后被发好人卡,没有富家千金和穷小子之间的种种磨难。朴实的友情,内敛的暗恋,纯净的爱情。主人公35岁时在地铁站救人时身亡。按电影中人物回忆主人公时说的,“现在想来,光是认识横道这个人就觉得是赚到了”。

最后就是印度的《摔跤吧!爸爸》,我相信看过电影都知道它好在哪里。

这三部电影都没什么太强戏剧冲突,就是平淡无奇地讲了一个故事、几个人。在介绍这两部电影视频的评论里一片类似感慨:我们的电影为什么讲不出这样感人的故事呢!

而这三部电影豆瓣评分,分别是8.9,8.8分和9.0。

显然“打动”了电影希望打动的人群,毫无疑问这样的影片除了故事本身,其隐含带来的相应社会背景也会令人“向往”,因为他们这么好地歌颂了这样的事和人,他们的社会氛围不管是好还是坏都相对真实,相对打动人,无疑它们都很成功。

7年了,《摔跤吧!爸爸》也是传记片?中国为何拍不出

相应的,我们拍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讲平淡故事的电影方面多数情况都差点意思。《你好,李焕英》可能是少数成功例子,但它披着喜剧片的皮,表达其实也挺肤浅,同时因为导演出身电影语言很糟糕,被嘲笑是小品。

电影作为娱乐业,我们投入其间的有才华和真诚的从业者本来就太少。

还有一个一开始提到的问题,它肯定和限制有一定关系,但是题材都允许你拍了,人家也有拍好的,但最大问题就像某领导骂‘中国导演拍不出《摔跤吧!爸爸》”一样,国内创作者没能力、没信仰、戏多不接受批评还自以为艺术细菌爆棚。

有批评就骂观众在黑你,暗戳戳表示审查,再到不符合观众价值观。

最后回到上面说的《守岛人》为何能拍好,如果不限于电影包括这几年主旋律电视剧的话。像《山海情》《觉醒年代》《能文能武李延年》,再到《大山的女儿》,包括《守岛人》,最简单的道理就是看导演和主创经历。

虽然不绝对,但人是社会环境动物,观念很受经历影响,八九不离十吧。

《山海情》导演团队是正午阳光,导演还是拍过《父母爱情》的孔笙,可谓拍那个年代作品的顶级大导演,同样的还有今年口碑不错的《父辈的荣耀》康洪雷。《觉醒年代》导演也是山影系的张永新。

这部剧口碑能那么好主要因为编剧龙平平,你看看人家出身和履历。

《能文能武李延年》导演是毛卫宁,也是拍了大量革命剧的体制内导演团队。而《大山的女儿》导演雷献禾,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委员、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协会会员、长春电影制片厂一级男导演。

说到底,同样还是长年拍革命影视剧,年代影视剧作品的。

这也包括《守岛人》导演陈力(这还是一位女性导演),人家身份和履历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

人家作品有《少年毛泽东》《战争童谣》《声震长空》《两个人的芭蕾》《亲兄弟》《谁主沉浮》《湘江北去》《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等等。

主旋律,想拿外国奖,又想要市场?《我本是高山》拍好就怪了

《我本是高山》导演郑大圣呢,他是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本科,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硕士,作品情况是2004年纪录片《一个农民的导演生涯》获得奥地利第32届易本希国际电影节银奖

2005年数字电影《流年》入围法国汉斯国际电影节。2018年影片《村戏》荣获第三届德国中国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导演其实是戏曲家庭出身,但比较著名的作品除了戏曲电影,全都是上面这类走海外获奖的调调。这几年不知道怎么开始拍主旋律电影了,而两位编剧查了一下履历一个前作是《后来的我们》,一个是小成本文艺片《亲爱的美英》。

所以,现在网友经常吐槽某些体制创作者尸位素餐,再到二代三代接班,圈子封闭等问题。但说句实话他们该顶的时候还是顶得上去的,至少没有跑偏对吗。

现在国内影视圈这种大量让香港导演去拍主旋律的感觉一样,没能力,不了解,还自以为是,对社会环境和精神信仰完全不相信又非得让他们上马,拍糟了还戏多,自以为观众不欣赏艺术。

《我本是高山》引起的讨论正是不同观众对优秀作品期待的集中表达。事实证明,观众会为好题材买账,为好作品买账,也比任何人都更期望好题材得到“好运用”。正因为是主旋律,才更需要精雕细琢人物刻画、融入饱满的热情与真心,将观众吸引到宏大叙事中来,众口虽难调,但向善向美的期望一致。

中国文艺圈需要革命,也需要更多的“年轻人”

结果呢,市场就用阴阳怪气的中国娱乐圈那些导演,大量顶级投资者就是看不到。

比如用香港导演拍主旋律战争片这件事,搞得中国观众都在骂主旋律,然而题材何其无辜,志愿军怎么歌颂都不过分,各种题材和故事能拍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结果热吵了几年只有一部《能文能武李延年》。

之前我也用过这个办法分析过近几年同类国产战争片,拍得好的有《战火熔炉》,内地80后青年导演。网大《特级英雄黄继光》,91年的内地青年导演。还有今年的《浴血无名·奔袭》,也是内地青年导演。

结果呢,这些全都是网大,小成本,但人家用心又还原,细节到位故事非常的真诚。他们就是不用,就是不扶持,他们就是要用香港大导演。

我甚至觉得用香港大导演有商业上的考虑,可以,也能够理解。

但是郑大圣这种之前不就是拍那种文艺片,戏曲片的,那么他拍这种主旋律电影的优势在哪里呢?难道是因为他能在外国拿奖吗?

中国文艺早就该让给成长在经济崛起、国力崛起,既有革命精神和文化自信,又了解中国社会现实泪点、难点和痛点的内地青年创作者了。中国娱乐圈那些圈子再不放手扶持,观众是真的要帮着新一代内地青年开始抢了。

6 阅读:1632
评论列表
  • 魔瞳 84
    2023-11-23 09:24

    文章说到点子上了,导演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外获奖,电影为了迎合欧美评审的审美,背离了人物原型的核心价值观,被骂一点都不冤[抠鼻]

令狐伯光

简介:游戏模型师| 动画爱好 | 影视产业分析 | 网络小说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