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特之死——中计兵败遭枭首,李雄攻克成都,十六国第一个称王

雁玉历史 2025-02-19 05:37:07
披双铠甲李荡救父,中诈降计李特丧命

公元302年五月,李特在成功击退张龟与衙博两路敌军后,自立为益州牧,并改元建初。

同年八月,李特决定率军前往德阳(今四川省遂宁市东南),进攻由朝廷新任命的广汉郡太守张徵。广汉郡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射洪县南柳树镇。

此次出征,李特亲自挂帅,其子李荡随行,同时还有司马王辛、将领罗准、任道等一同参与军事行动。

为了防止罗尚趁虚而入,李特安排了周密的防御计划:他派遣李骧、李攀、任回、李恭率领一支军队驻扎在毗桥(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境内),作为防线;同时命令李流率另一支部队驻扎在成都北面,随时准备策应主力部队。

张徵原是赵廞麾下的军咨祭酒。在公元301年正月,李特攻占成都时,张徵曾与费远、李苾等人逃离战场。同年十月,李特攻克广汉郡,当时的太守辛冉被迫逃往德阳。由于辛冉兵败,朝廷重新任命张徵为广汉太守,驻扎于德阳。

当张徵得知李特率领流民队伍来袭时,他决定采取保守策略,暂时不出战,而是将营寨设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依靠地形优势进行固守。

不久,李特的军队抵达目的地,随即下令对张徵的营寨发起攻击。然而,由于张徵占据了有利地形,李特一时难以突破防线。双方僵持数日,李特无奈之下只能下令安营扎寨,等待时机。

由于地形较为狭窄,李特不得不将部队分为两个营寨驻扎。他亲自统领一个营寨,而次子李荡则负责指挥另一个营寨。两军对峙的局面由此形成。

张徵得知李特与李荡分驻两处营寨后,决定采取逐一击破的策略。他派遣探马侦察,发现李特的营寨防守薄弱,于是计划兵分两路:让儿子张存率领一支队伍绕到李特营寨后方,自己则亲自带领另一支部队从高地发起进攻,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凌晨时分,李特的军队正在安歇,张徵的两路人马已悄然逼近营寨。猝不及防之下,李特急忙下令迎战。然而,由于地势险峻狭窄,李特的部队难以展开阵型,逐渐陷入劣势。

将士们人心惶惶,纷纷提议撤退。但李特坚信其子李荡定会前来救援,因此拒绝了撤军的建议。

另一边,李荡得知父亲的营寨遭到袭击,心急如焚,立刻率军前往支援。然而,张徵的兵力不断增援,加之山道狭窄,仅能容一两人通过,导致李荡的大军行动迟缓,无法迅速抵达战场。

面对困境,李荡怒吼道:“父亲深陷敌阵,我岂能苟且偷生!”他随即命令司马王辛为他准备一副新的铠甲,决心孤身杀入敌阵。李荡穿上双重铠甲,手持长矛,奋不顾身地冲向敌人,誓要突破重围,解救父亲于危难之中。

李荡自幼力大无穷,即便身着双层铠甲也依然行动敏捷。他手持长矛冲锋陷阵,凡是挡在他面前的敌军无一幸免。士兵们见主帅如此英勇,纷纷士气大增,奋不顾身地跟随冲锋,最终杀出一条血路。不到一个时辰,张徵的军队就被李荡击溃,李荡随即与父亲李特会师。面对李特父子的强大攻势,张徵寡不敌众,只能带着儿子张存撤退。

然而,李特望着张徵有条不紊的撤退队伍,心中暗自佩服其指挥才能,担心短期内难以彻底消灭对方,于是打算放弃追击,转而率军撤往涪城(今四川省绵阳市)。

但李荡和王辛却进言道:“张徵的军队连日征战,早已疲惫不堪,计谋也几乎用尽。此时正是乘胜追击、一举歼灭的最佳时机。若放虎归山,日后张徵必定重整旗鼓再次来犯,到时再想取胜可就难上加难了。”李特听后深以为然,当即下令全力追击。

李荡率领部队沿水陆两路紧追不舍,终于赶上张徵。

张徵与儿子张存被迫回身迎战,但怎敌得过李荡的神勇?只见李荡挥舞长矛,如入无人之境,一矛刺死张徵。张存眼见父亲惨死,悲愤交加,拼死上前与李荡激战,最终还是被李荡生擒活捉。

此时,李特也已率军赶到。看到张徵已经毙命,他下令释放张存,并将张徵的遗体交还给张存,以示仁义。

此役过后,李特成功击败张徵,占领德阳县。

为了巩固战果,他决定在德阳设立一个新的郡,并任命任臧为太守,同时派遣将领骞硕驻守此地,确保后方稳定。德阳之战就此落下帷幕,李特父子威名远扬。

再来说说李骧、李攀、任回和李恭,他们率领不到两千人的部队驻扎在毗桥,以防备罗尚的进攻。不出所料,罗尚派遣军队前来挑战,但被李骧成功击退。

随后,罗尚又派出了数千兵力再次向李骧发起攻击,然而依旧未能取胜,反而让李骧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连续两次胜利让李骧心生骄傲,他决定主动出击,攻打成都。

罗尚得知李骧即将来犯,却不清楚对方的具体兵力,于是决定派遣手下将领张兴假装投降,以探查敌情。没想到李骧毫无防备之心,轻易相信了张兴,并将其纳入营中。张兴借此机会了解到李骧的部队人数不足两千,随即趁夜返回成都向罗尚汇报情况。

罗尚当机立断,连夜挑选了一万名精锐勇士,在张兴的带领下对李骧展开突袭。李骧的士兵毫无察觉,由于兵力悬殊且缺乏准备,最终遭遇惨败。

在这场战斗中,将领李攀不幸阵亡,李骧只能带领残余部队撤退至驻扎在成都北部的李流大营。李流与李骧会合后,迅速组织反击,与张兴交战。然而张兴此役大败,仅剩十分之一二的人马逃回成都。

李特和李流在击败张徵、张兴之后,与益州刺史罗尚之间暂时恢复了和平,双方近半年没有发生冲突。

直到公元303年正月,寒冷的冬季依然笼罩大地,梁州刺史许雄派遣军队袭击李特,这才重新点燃了李特流民大军与罗尚之间的战火。

李特首先轻松击溃了许雄远道而来的部队,随后下令乘胜追击,渡过郫水河(即郫江),直接威胁罗尚的防线。

罗尚部署在江边的防御部队瞬间瓦解,李特的大军顺利推进到成都少城之下。面对强敌压境,少城内的益州蜀郡太守徐俭无力抵抗,选择开城投降。至此,李特成功占领了成都少城。

李特率军进入少城后,任命李璜为蜀郡太守,并积极安抚城内百姓。据《资治通鉴》记载,李特入主少城后宣布大赦,并改元“建初”,这一细节与《晋书》略有出入——后者称西晋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李特便已改元“建初”。

当时,益州刺史罗尚退守成都太城,在得知李特占领少城并逼近太城后,感到极度恐慌,于是主动遣使求和。李特接受了罗尚的议和请求,暂时停止了对太城的军事行动。

蜀地百姓原本受罗尚统治,如今听闻李特接连取胜,不仅占据少城,还迫使罗尚求和,无不惊恐万分。

为自保,各地村民纷纷组织起来,修建堡垒以抵御可能的战乱,并派遣使者前往少城向李特表示归顺之意。李特随即派遣司马上官惇前往各坞堡接受投降,并对当地民众予以安抚。

然而,由于流民缺乏粮食,李特决定将他们分散到各个村落寄食。对此,李特之弟李流心存疑虑,他担心此举会引发当地百姓的不满甚至反抗,因此建议李特要求各村派出大姓子弟作为人质,同时派兵驻守,以防不测。

李流还致信上官惇,提醒他:“接受投降如同面对敌人,切不可掉以轻心。”然而,这一提议却遭到前将军李雄的支持,同时也引发了李特的强烈不满。

李特愤怒地说道:“大事已成,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安定民心,怎能因猜忌而逼迫百姓反叛?”

最终,李特拒绝采纳李流的建议,坚持采取宽容政策以争取民心。

成都太城内的益州刺史罗尚,也打算趁着当前的时机对李特发动进攻。这一战略眼光来自罗尚麾下的兵曹从事任明。

任明向罗尚进言道:“李特如今将其部众分散到各个村庄就食,自身却骄傲懈怠,疏于防范。这正是天赐良机,预示着他即将覆灭。刺史大人应当派遣使者秘密联络各村坞堡,约定日期,里应外合,内外夹击,必定能够一举击败李特。”

罗尚听后深以为然,随即与各方约定在二月同时发起进攻。

当天夜晚,任明从太城用绳索缒下城墙,悄然离开太城。然而,他并未直接前往各坞堡,而是先来到少城,假意投降李特。李特对此毫无防备,轻易接纳了任明的诈降。他还询问任明:“太城中的情况如何?”

任明回答道:“粮食已经所剩无几,只剩下一些钱财罢了。”

李特听后大喜,认为任明前来投诚是情势所迫。

随后,任明请求返回村中探望家人,李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任明借此机会联络了各坞堡,完成任务后迅速返回太城,向罗尚汇报了一切。

恰在此时,西晋朝廷下达诏令,命荆州刺史宗岱和建平郡(今重庆市巫山县)太守孙阜率领三万水军西进,增援罗尚。宗岱任命孙阜为前锋,直逼德阳。

消息传至德阳郡太守任臧处,他立刻派人前往成都向李特求救。李特接到求救信后,派遣次子镇军将军李荡与蜀郡太守李璜率一支精锐部队赶往德阳,支援任臧。

与此同时,朝廷派宗岱、孙阜前来救援益州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成都。这一消息使得原本态度摇摆不定的各村坞堡更加倾向于支持罗尚的计划,而不再愿意归附李特。局势瞬息万变,李特面临的形势愈发严峻。

公元303年二月,罗尚与各坞堡约定的日期已到。此时,罗尚接到情报,李特派遣其子李荡分兵前往德阳迎战孙阜,不禁大喜过望,连声高呼“天助我也”。

黎明时分,成都上空乌云密布,寒风凛冽,天气异常寒冷。罗尚当机立断,命令城中所有兵马倾巢而出,向李特的大营发起突袭。与此同时,各坞堡的军队也从四面八方杀来。

由于李特并未严加设防,且兵力因分兵而削弱,因此在突如其来的攻势下迅速溃败。

尽管如此,李特并不甘心就此撤离成都,他下令将士们死战到底,等待李荡从德阳回师救援。

然而,经过两天的激烈战斗,李特的部队损失惨重,最终不得不选择撤退至新繁(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

见李特退走,罗尚下令停止追击。

李特一路撤退至新繁后,发现罗尚的军队并未追赶,误以为对方胆怯,于是立即传令全军掉头反击罗尚。李特身先士卒,策马冲锋在前,其兄长李辅紧随其后。李流等将领见状,也只能率部跟随。然而,这一撤一返的转战让士兵疲惫不堪,加之原本兵力就处于劣势,士气低落,早已无心恋战。

罗尚得知李特再次进攻,迅速命令所部及各坞堡兵马整队迎战。

双方再度交锋,李特的部队终因实力悬殊而再度惨败。此役,李特、李辅、李远三人英勇战死。

罗尚命人割下李特和李辅的首级,派人送往京都洛阳,并下令焚烧二人的尸体,以示惩戒。

李特遇害后,其弟李流带领残兵逐步撤离成都。此时,前往德阳救援任臧的李荡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立即率部返回。

流民们听闻首领李特被杀,无不惊恐万分。随后,李流与李荡、李雄率领流民大军从成都向北退至绵竹,并在一处名为赤祖(今四川省罗江县略坪镇)的地方安营扎寨。

李流在此自封为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继续统领流民队伍。他将部队分为两处大营进行驻守:自己驻守东营,而李荡与李雄则负责防守北营,形成犄角之势以应对可能的威胁。

痛失李荡李流议降,计克成都李雄称王

公元303年二月底,西晋朝廷派遣荆州刺史宗岱率领三万水军抵达梁州巴郡的垫江县(今重庆市合川区)。前锋建平太守孙阜已成功攻占德阳(今四川省遂宁市东南),守将骞硕被俘虏,李特任命的太守任臧率部撤退至梁州涪陵郡的涪陵县(今重庆市彭水县)。

同年三月,成都城中的益州刺史罗尚得知宗岱、孙阜的援军即将到达,认为这是派兵攻打李流的最佳时机。于是,罗尚派遣督护何冲、常深率军前往赤祖(今四川省罗江县略坪镇)进攻李流。与此同时,涪陵人药绅也聚集众人力挺起兵,前来攻打李流。

李流与兄弟李骧以及侄子李荡、李雄率领一支军队迎战药绅,却不料何冲率领另一支军队乘虚袭击了北营。

北营中的流民将领、氐族人苻成和隗伯突然背叛李流,在营内响应何冲。此时,李荡、李雄的母亲罗氏正在北营之中,她立即披甲上阵,指挥军队进行抵抗。隗伯挥刀砍向罗氏,不幸砍中了她的左眼。

罗氏虽身陷血泊,却愈战愈勇,毫无畏惧之色。此时,李流、李骧、李荡、李雄等人已击溃药绅与常深,率军奔赴北营。李流部众对何冲形成夹击之势,致其惨败。苻成与隗伯见状不妙,急忙带领党羽突围逃窜,直奔成都而去。李流随即挥师追击,一路杀向成都。

镇军将军李荡闻知叛徒苻成、隗伯竟伤害其母眼部,怒不可遏,策马疾驰追击二人。

成都城内,刺史罗尚得知何冲、常深战败,李流大军压境,急忙下令紧闭城门,严加防守。

李荡率军追至成都城下,眼见苻成、隗伯仓皇入城,城门即将关闭,心中满是不甘,仍奋不顾身地继续追杀。然而,在纵马奔驰间,李荡不慎触碰倚矛,身负重伤,最终因失血过多而亡。李流无奈之下只得率领余部撤退回赤祖。

李特与李荡接连阵亡,大都督李流深感恐惧。其妹夫、西夷校尉李含认为流民军队难以抵挡即将到来的宗岱与孙阜兵马,也无法彻底击溃成都城内的罗尚,遂建议李流向朝廷投降。

李流对此建议颇为认同,意欲采纳。然而,李流的弟弟骁骑将军李骧与其侄儿前将军李雄极力反对,但李流始终固执己见,不肯听从。

李流与李含商议后,决定派遣使者前往德阳向孙阜投降,并以送子为质来表明诚意。

当时,只有李流和李含的儿子年长一些,而李骧之子李寿仅有四岁,尚由其母昝氏抚养在身边。因此,李流与李含最终选择派各自的小儿子——李世与李胡作为人质。

然而,这一决定并未得到所有人支持。李骧与李雄试图阻止,但未能成功。不过,事情出现了转机。李含的另一子李离,时任梁州梓潼郡太守(今四川省梓潼县),得知父亲与李流打算投降的消息后,认为此举极为不妥,于是迅速策马从梓潼赶往绵竹赤祖。

当李离抵达赤祖时,人质已经出发,无法挽回。他随即找到堂兄李雄商讨对策,二人一致认为唯有偷袭孙阜大营才能阻止此次投降行动。同时,他们还约定,如果计划成功,未来将轮流担任首领。

尽管策略已定,但面对叔父李流和姑父李含,李雄仍心存顾虑:“计策虽已制定,但两位长辈不愿听从,我们该如何是好?”

对此,李离态度坚决地回应道:“当前形势危急,我们必须控制两位长辈。若无法控制,则需采取断然措施。毕竟,一位是你的叔父,另一位是你的姑父,对你而言,这并非难以抉择之事。”

李雄与李离经过商讨后,便来到流民队伍中,对众人说道:“我们曾经残忍地对待蜀地百姓,如今若是束手就擒或投降,只会沦为他们的刀下之鬼。眼下唯一的活路,就是进攻孙阜的大营,唯有击败他,才能获得生存与富贵。”流民们听后,纷纷表示愿意跟随李雄作战。

于是,李雄和李离率领流民大军向孙阜发起攻击。由于士气高涨,流民大军成功击败了孙阜。

恰在此时,孙阜接到消息,荆州刺史宗岱在垫江去世,因此无心恋战,带领部队撤回荆州。李雄大获全胜,流民们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

李流得知此事后,深感惭愧,对李雄的能力和智谋十分钦佩,于是将军事事务全权交由李雄负责。

取得胜利的李雄决定乘胜追击,率军直逼成都,准备攻打罗尚。他首先渡江进攻益州汶山郡太守陈图,陈图不敌被杀。随后,李雄又攻占了益州蜀郡的郫城(今四川省郫县),距离成都仅剩五十余里。

公元303年七月,李流将驻扎在绵竹的大营迁至郫城。当时,巴蜀地区的百姓得知李流、李雄率领的流民大军逼近成都,人心惶惶,纷纷逃离家园。一部分人向南逃往宁州,另一部分向东逃往荆州,而留下来的百姓则筑堡自守。一时间,这片富饶的天府之国变得城邑空荡,田野荒芜,不见炊烟。

由于粮食供应中断,流民队伍陷入饥荒,士气低落。然而,在这样的局势下,却有一人并未选择逃避,而是带领一千多户人家依托青城山(位于今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镇)坚守,并且毫不畏惧李流的军队。这个人就是涪陵人范长生。

与此同时,益州刺史罗尚驻守的地方与郫城近在咫尺。他的部下参军徐举也是涪陵人。当徐举得知汶山郡太守陈图被杀后,产生了担任汶山太守的想法。他向罗尚进言,如果自己能够前往汶山担任太守,将会联合据守青城山的范长生,形成犄角之势,共同讨伐李流。

然而,罗尚并没有采纳徐举的建议。或许罗尚并不看好范长生的能力,但实际上,范长生绝非等闲之辈。范长生当时已经86岁高龄,虽然没有官职,也非将领出身,但他作为蜀地天师道的领袖,在当地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还曾赐封他为“逍遥公”。

由于自己的建议未被采纳,徐举心怀不满,于是寻找机会离开了成都,投奔了李流所在的郫城。李流接受了徐举的投降,并任命他为安西将军。

得到李流信任的徐举非常高兴,决定前往青城山说服同乡范长生资助李流。最终,在徐举的劝说下,范长生同意为李流提供粮草支援,这使得李流的军队士气大振,逐渐恢复了战斗力。至于徐举是如何成功说服范长生资助李流这位外来流民的,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

公元303年十一月,李流率领的流民大军依旧驻扎在郫城,与成都城内的罗尚形成对峙之势。然而,此时的李流已身患重病,时日无多。这一年他五十六岁。

李流自知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于是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在他的兄弟中,唯有骁骑将军李骧尚在人世。按照此前李特去世后由李流继位的惯例,李流的职位本应传给李骧。然而,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李流发现自己的侄子李雄才华出众,认为他是振兴家族的最佳人选。

经过深思熟虑,李流向族人和众将表达了自己最后的决定:“骁骑将军(李骧)高明仁爱,见识与决断均非同一般,确实是一位能够成就大业之人。但前将军仲儁(李雄字仲儁)英勇且富谋略,定能肩负起振兴我族的重任。我离世之后,你们应当听从前将军的指挥。”

不久之后,李流病逝,众人遵照他的遗愿,推举李雄为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并将治所设在郫城。

关于李特的儿子们,史书记载共有三人:李始、李荡和李雄。据传,李特的妻子罗氏曾梦见两道彩虹从家门口升向天空,其中一道中途断裂,随后便生下了李荡。另有一次,罗氏到河边取水时睡着了,梦中一条大蛇缠绕其身,十四个月后诞下李雄。罗氏常对人说,她的两个儿子若有一人先亡,则另一人必会大富大贵。由此可以推测,李始并非罗氏亲生,可能是李特的庶长子。如今李荡已故,那么富贵自然落在李雄身上。

李雄绝非平庸之辈。在十六国时期的乱世中,他为蜀地百姓开辟了一片安宁之地,堪称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

李雄身高八尺三寸,容貌俊美。年轻时,他游历乡间,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赏识。当时有一位道士名叫刘化,见到人们便预言:“关陇人士都将南迁,而李氏之中,唯有仲儁相貌非凡,将来必定成为人主。”

李雄成为流民部队的领袖后,迅速展开行动。他精心策划了一场诈降计谋,派遣心腹朴泰前往成都城向罗尚假意投降。按照计划,朴泰将诱使罗尚派兵攻打郫城,而他在城内策应,纵火为号。

朴泰离开后,李雄又命叔父李骧率领精锐部队埋伏在郫城郊外,准备突袭罗尚的军队。朴泰抵达成都后,成功骗取了罗尚的信任。罗尚果然中计,派遣从流民中投降的隗伯率军夜袭郫城。

隗伯率部抵达郫城时,发现城墙边已架好攀爬用的云梯,还看到朴泰在城头等候,城内火光冲天,似乎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隗伯大喜过望,下令士兵攀城而上。

然而就在这一刻,李骧的伏兵突然杀出,隗伯措手不及,惨败而逃,仓皇退回成都。李骧乘胜追击,一直逼至成都城下。

此时正值深夜,成都守军不明所以,只听见城外喊声震天:“万岁!郫城已被攻下!”守军信以为真,急忙打开城门迎接隗伯回城。不料李骧大军趁机长驱直入,一路杀入少城内部。罗尚察觉情况不妙,急忙下令死守太城。隗伯身负重伤,最终被李骧俘虏并押送到李雄面前,李雄宽宏大量,赦免了隗伯的性命。

攻克成都少城后,李雄将目标锁定在太城中的罗尚。他知道太城防御坚固,强攻难以奏效,于是另寻良策。他了解到罗尚虽然困守成都,但粮草供应却来自南边的犍为郡(今四川彭山县)。只要占领犍为切断罗尚的粮道,就能迫使罗尚不战自溃。

于是,李雄再次命令叔父李骧率军南下进攻犍为。李骧不负众望,一举攻克犍为,擒获并处死了犍为太守龚恢,彻底切断了罗尚的后勤补给线。

李雄成功切断了罗尚的粮道,使罗尚长期处于围困之中。

到了公元303年闰十二月,经过三个多月的封锁,驻守太城的罗尚已经难以支撑。李雄见时机成熟,决定对罗尚发起最后的猛攻。无奈之下,罗尚选择撤离成都,并命令牙门将罗特留守。然而,罗特并无心继续抵抗,最终打开城门向李雄投降。至此,李雄率领流民大军顺利进入太城。

然而,占领成都后的李雄同样面临着严重的粮草短缺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困境,他下令暂时撤出成都,带领部队北上至百余里外的郪县(今四川省中江县广福乡),通过挖掘野芋头来维持生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雄的军队渡过了难关,随后重新返回成都,稳固了对益州的控制。

另一方面,由于在平定流民起义中表现不佳,梁州刺史许雄被召回京都接受问责。

而罗尚则先撤退到江阳郡(今四川省泸州市),并向朝廷汇报情况。朝廷随即下诏,命罗尚暂时代管梁州的巴东、巴郡和涪陵三郡,负责前线军队的粮草供应。

为了寻求支援,罗尚派遣别驾李兴前往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向荆州求援。镇守襄阳的镇南将军刘弘慷慨解囊,提供了三万斛谷米,帮助罗尚稳定局势。之后,罗尚移驻巴郡(今重庆市),继续担任益州刺史一职。

公元304年十月,31岁的李雄所率领的流民队伍已经占据成都达半年之久。当时,他已掌控梁州的梓潼、巴西、广汉、德阳、新都五郡,以及益州的蜀郡与犍为郡。众将纷纷劝说李雄称王,但李雄却心存谦逊,认为隐居于青城山的范长生德高望重,深受蜀地百姓敬仰,于是打算邀请范长生出山为君,自己甘愿辅佐为臣。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众将的极力反对。

最终,李雄在成都正式称“成都王”,并改元建兴。他追尊父亲李特为“成都景王”,册封母亲罗氏为王太后。

同时,他还任命了一系列重要官员:李含之子李国为太宰,李离为太尉,叔父李骧为太傅,兄长李始为太保,李云为司徒,李璜为司空,阎式为尚书令,杨褒为尚书仆射。

李雄称王之后,颁布诏书废除西晋法令,并与蜀地民众约定法七章,以简化治理。他是十六国时期第一个称王的人,两年后更成为第一位称帝者。然而,在同一年秋季,另有一位人物也在中原地区宣布称王建国,虽比李雄稍晚数月,却真正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掀起了中原大地的动荡局面。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