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句绝美诗词,原来,心事可以寄于诗画,引人共情

香巧浏览文化 2025-04-19 03:42:52

01

横云岭外千重树,流水声中一两家。

——唐·钱起《题郎士元半日吴村别业兼呈李长官》

山岭之外,层云横亘如带,千重林木若隐若现;流水潺潺声中,仅有一两户人家点缀其间。诗人借疏朗的笔触,暗喻隐士超然物外的心境,云横水绕间,人世喧嚣尽褪,天地一片清寂。

02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宋·欧阳修《田家》

春雨初停,林外斑鸠啼鸣声声;朝阳初升,屋前杏花繁盛如雪。以“鸣鸠”与“杏花”点染田园生机,雨后新晴的清新跃然纸上。诗人以农家闲适之景,平淡中见淳厚,烟火里藏诗意。

03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

——宋·李清照《浪淘沙·帘外五更风》

蓦然回望紫金峰峦,细雨浸润,烟霭浓重。寥寥数字,却似水墨晕染,将山色空蒙之态尽收笔底。词人借雨雾遮掩远山,暗喻往事如烟、故国难寻的怅惘,烟雨迷离处,尽是离愁别绪的无声凝结。

04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唐·白居易《阴雨》

遥望宫阙,却见浮云遮蔽双眼;思念故乡,更觉冷雨滴落心头。诗人将身世飘零与宦海沉浮之痛,融于自然意象,语淡情浓,道尽游子羁旅的苍凉。

05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深山经夜雨,晨起但见树梢悬垂百道飞泉,如银练倾泻。王维以画家之眼捕捉山雨奇景,此景亦暗含对友人的期许:愿其如山中清泉,涤荡尘俗,润泽一方。

06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夜深人静,卧听风雨呼啸,恍惚间铁马踏冰河之声闯入梦境。诗人借风雨之声勾连现实与幻境,将报国无门的悲愤化为金戈铁马的壮怀。一“听”一“入”,尽显烈士暮年犹念山河的赤子之心。

07

飘飘云雨峡,风沙正憔悴。

——宋·冯时行《寄魏相之》

云雨飘摇,笼罩峡谷苍茫;风沙肆虐,万物尽显憔悴。以“飘飘”“憔悴”写自然之动荡,实则映射时局艰危与人生飘零。借荒寒之景,抒忧国忧民之思,风沙蔽日处,犹见士人坚守风骨的孤影。

08

亭亭寒日光彩薄,幕空云影低徘徊。

——宋·李若水《开德天王台诗》

冬日孤悬,光彩清冷稀薄;天幕低垂,云影徘徊不去。以天象喻人世,光彩虽薄,仍存高洁之志;云影虽低,不改守望之心,字里行间透出乱世中不折的文人风骨。

09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唐·杜审言《旅寓安南》

连绵阴雨催生昏蒙雾气,轻霜未消时竟闻震雷轰鸣。雨雾雷霜交织,暗合诗人漂泊岭南的孤寂与不安,既是南国风物的实录,亦是游子心绪的投射,天地混沌,归路难寻。

10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唐·王勃《滕王阁诗》

清晨,南浦云霞飞入雕梁画栋;日暮,西山烟雨轻卷珠帘。句中对仗工丽,气象恢弘,却暗含盛衰兴废之叹,绮丽背后尽是沧桑,昔年繁华已成过眼云烟。

11

自惜风流云雨散。关山有限情无限。

——宋·苏轼《一斛珠·洛城春晚》

空自惋惜风流往事如云雨消散,关山虽能阻隔行迹,却难限情思蔓延。以“云雨散”喻美好易逝,以“关山”与“情”对比,道尽聚散无常中的深情执着。句间流转的,是诗人对人间温情的眷恋,亦是超脱悲欢的豁达。

12

云日弄晴阴,烟花淡低迷。

——宋·华镇《春日杂兴十五首 其九》

云与日嬉戏,晴光忽明忽暗;烟霭中春花色泽淡薄,朦胧低垂。以拟人笔法写春日瞬息万变之景,“弄”“淡”二字尤显灵动。捕捉到春日的微妙变化,多像是人的情绪。

13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

南朝佛寺千百座,如今多少楼台湮没于江南烟雨?以“四百八十”虚指数目之巨,却以“多少”一问收尾,繁华与荒凉只在烟雨朦胧间消逝。历史兴亡、佛法空寂,皆化作细雨轻烟,飘散在亘古如斯的江南里。

14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宋·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梦醒时分,故人已远,愁绪万千,皆凝结于风雨中零落的梨花。稼轩以梨花喻美好易碎,风雨摧折处,既是春光的消逝,亦是壮志难酬的悲鸣。花落人愁,物我同悲,句短情长,尽显英雄词人的柔肠百转。

15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宋·叶清臣《贺圣朝·留别》

若将春色分为三份,其中二份是愁绪,余下一份是凄风苦雨。词人以数字切割春色,将抽象情绪化为可计量的具象,愁与风雨竟占尽春光。离别的苦涩、时光的无情,在此句中凝为一声长叹,春本绚烂,奈何人间多憾。

16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唐·杜牧《秋思》

细雨飘落,只在池塘泛起涟漪可见;清风拂过,只有襟袖微微颤动能知。多么细腻的笔触捕捉秋日微凉,雨细风轻,就似愁思的若有若无。借自然物候道尽天涯游子的寂寞清寥,含蓄中见深婉。

17

酒边成醉,醉边成梦,梦断前山雨。

——宋·吴潜《青玉案·十年三过苏台路》

饮酒至醉,醉中入梦,梦却被前山急雨惊醒。三“边”字环环相扣,写尽借酒消愁的徒劳,醉梦虽暂忘世忧,然雨声惊破,终须直面现实。句如回文,流转中尽是人生困顿的无奈,雨声淅沥处,心事愈显苍凉。

18

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

——唐·毛文锡《醉花间·休相问》

昨夜细雨霏霏,至天明时寒意骤侵。词人以“霏霏”状雨之缠绵,以“一阵”写寒之突袭,暗喻情思的细密与离别的刺痛。

19

整顿云鬟初睡起。庭院无风,尽日帘垂地。

——宋·杜安世《凤栖梧·蝶恋花》

女子晨起慵整云鬟,庭院寂静无风,整日帘幕低垂接地。云鬟虽美,却无人共赏。诗人借女子日常,抒写深闺寂寞与华年虚度之哀,帘幕沉沉处,尽是无声的叹息。

20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唐·张籍《成都曲》

锦江西畔烟水苍翠,新雨过后,山头荔枝红熟欲滴。张籍以“烟水绿”与“荔枝红”对映,绘出蜀地湿润明艳的初夏图景。句中新雨洗尘、荔枝初熟,既写物产丰饶,亦暗含对安宁生活的礼赞。

21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唐·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

闲来入梦,尽是江南梅子黄时,夜船笛声伴着潇潇雨细细作响。诗人以“梅熟”“夜雨”勾勒江南特有的温润与惆怅,笛声穿雨,更添空灵寂寥。梦中之景愈美,醒时之别愈痛苦,字里行间都是天涯羁客对故土的魂牵梦萦。

22

莫对他山忘故里,武夷秋晚洞云深。

——宋·黄希旦《寄益老侍官南康》

莫因他山美景忘却故园,须知武夷秋深时,洞中云雾缭绕更显幽邃。诗人以“洞云深”喻宦途艰险与世情莫测,劝友人勿迷于外物繁华。亦含自身归隐山林的志趣,淡泊中见深意。

23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宋·朱淑真《清平乐·夏日游湖》

与知己携手漫步藕花盛开的湖畔,倏忽间黄梅时节的细雨轻落。藕花红艳,细雨迷蒙,湖光与人影交织成夏日清欢。诗人以“一霎”点出天光变幻的无常,暗喻人生聚散如烟雨般短暂。

24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和尚《绝句》

杏花纷飞如烟,风过柳梢似絮,一派生机融融。僧人笔触空灵,却饱含对人间春色的眷恋,风物虽微,皆是禅意;烟雨本是寻常物,富有诗心的人自有深情寄寓其中。

25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文天祥《过伶仃洋》

山河支离如风中柳絮飘零,身世动荡似雨中浮萍无依。文天祥以“絮”“萍”自喻,将家国危亡与个人命运熔铸于凄风苦雨。字字血泪,句句沉痛,却于破碎中见孤忠,纵身若飘萍,心仍系故土,风雨愈急,气节愈坚。

26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南唐·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林间红花凋尽,春光逝去太匆匆,更无奈朝有寒雨摧残,暮有凄风侵袭。后主以“谢了”直写繁华凋敝,“太匆匆”一声长叹,道尽亡国之痛与人生幻灭。风雨无情,花事难留,那昔日帝王今作囚徒,可谓词笔泣血,寄恨无穷。

27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晨雨湿润轻尘,客舍旁柳色青翠如洗。王维以“浥”“新”二字,将离别的惆怅化为雨后清新的画卷。柳色愈新,别情愈浓,此去阳关万里,诗人不言愁苦,只借一树青青,寄予友人前程如春的祝愿。

28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宋·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细雨润泽如酥,远望草色青青,近看却似有还无。东坡以“酥”喻雨之温润,以“遥看”“近却无”写春草初萌的朦胧。句如水墨小品,淡雅空灵,却暗藏理趣,人生许多美好,需隔一段距离方见其妙,执着近观,反失其真。

29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宋·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昨夜三更雨落殷勤,换得今日浮生片刻清凉。东坡以“殷勤”拟雨,写自然对人间疾苦的体恤。暑热暂退,凉意乍生,诗人于困顿中捕捉细微慰藉,人生如寄,何妨以豁达之心,接纳无常风雨,笑对冷暖炎凉。

30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张志和《渔歌子》

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无须归去。张志和以“青”“绿”点染渔父衣饰,以“斜风细雨”烘托超逸心境。不避风雨,不慕繁华,这是多数文人士大夫心中理想的生命真趣。

31

宿寺期嘉月,看山识故云。

——唐·皎然《奉送陆中丞长源诏徵入朝》

夜宿古寺,静待明月升起;眺望远山,犹识旧时云影。诗僧以“嘉月”“故云”写山寺的清寂与恒常,暗喻修行者超然物外的禅心。云月依旧,人事已非,唯有山中岁月,可抚平红尘纷扰,照见本真。

32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宋·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独倚高楼极目远眺,直至黄昏将至,唯闻梧桐叶上细雨萧萧。晏殊以“目尽”写望眼欲穿的空茫,以“萧萧雨”添孤寂清冷。黄昏雨落,梧桐滴愁,句间未言相思,却借天地寂寥,道尽离人无处寄托的缱绻心绪。

33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春潮挟雨暮色中奔涌,荒野渡口空寂,孤舟自横水中。韦应物以“急”写潮势,以“横”状舟闲,动静相生,勾勒出荒凉中的野趣。此景多少有点暗含诗人矛盾心境,既向往山林自在解脱,又难舍济世之志,孤舟横野,有出世与入世间的彷徨。

34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唐·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经新雨洗涤,暮色中更显秋意清凉。王维以“空”“新”二字,写山居的澄净与天地的空灵。雨洗尘嚣,秋入心脾,诗人独坐空山,物我两忘,句间流淌的是禅意,亦是返璞归真的生命境界。

35

残云飞屋里,片水落牀头。

——唐·章孝标《破山水屏风》

残云影入屋内流转,片缕山水映落床头。此句以虚实相生之法,将屏风画景与居室空间交融。残云片水,本是画中静态,却因“飞”“落”而鲜活,诗人借画境抒怀,方寸之间,自有天地;残山剩水,亦足寄情。

36

破晓轻寒忽满楼,高峰云亦未能收。

——宋·韩淲《西窗望北高峰清甚》

破晓时分轻寒骤满小楼,远眺高峰云雾仍未消散。韩淲以“忽满”写寒意侵袭的突兀,以“未能收”状云雾缭绕的缠绵。亦隐喻人生际遇的冷暖无常,云霭不散处,犹见诗人对清旷山色的执着凝望。

37

苍云蔽天竹色浄,暖日扑地花气繁。

——宋·欧阳修《和子履游泗上雍家园》

苍茫云层遮蔽天空,竹林愈显青翠澄净;暖阳倾泻大地,繁花香气馥郁蒸腾。欧阳修以“蔽”与“浄”、“扑”与“繁”对比,写云日交替间的园景变幻。苍云压境反衬竹之高洁,暖日铺地更显花之热烈,句间透出对自然生机的礼赞与对友情的珍重。

38

天高霭霭云昏,江阔霏霏雪繁。

——宋·晁补之《题惠崇画四首冬》

天穹高远却云霭昏沉,江面辽阔更见飞雪纷扬。晁补之借画境写冬景苍茫,以“霭霭”“霏霏”叠字强化浑厚气象。云雪交错,天地一片混沌,诗人却于寒寂中捕捉到水墨画般的诗意。

39

江湖浩渺欲无岸,锦石最小犹生云。

——宋·许顗《秋雨》

江湖浩渺似无边际,小小锦石上竟有云气缭绕。许顗以“浩渺”对“最小”,写自然之宏微相生。江湖无岸,喻人世漂泊无依;石生云气,示细微处亦有灵奇。秋雨潇潇中,诗人顿悟:天地之大,心可纳之;芥子之微,道亦存焉。

40

断云将雨去,啼鸟唤春回。

——宋·王炎《春兴二首 其一》

残云携雨渐行渐远,啼鸟声声呼唤春归。王炎以“断云”喻寒冬余威,以“啼鸟”作春之信使。云散雨收,鸟鸣破寂,句间流转着冬去春来的欣喜,亦暗含对人生否极泰来的期许。

41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唐·王昌龄《太湖秋夕》

夜宿船中,烟雨浸透寒意;洞庭湖上,轻霜悄然飘落。以“寒”“微”二字,写秋夜的清冷与孤寂。烟雨迷蒙,霜落无声,诗人独对江湖,句间不见边塞豪情,只见天涯倦客的淡淡乡愁,如霜如雨,沁入肌骨。

42

莫将彩笔寄朝云,红泪罗巾隔路尘。

——宋·范成大《题传记二首 其一》

莫再以华美辞章寄托虚无缥缈之情,红泪浸透的罗巾早已被尘世阻隔。句间满是幻灭之叹,才子佳人的传说,终不敌人间烟尘的磋磨,深情唯有化作一声决绝的劝诫罢了。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侵权或不当使用之处,请联系我立即删除。



0 阅读:2

香巧浏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