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蒋介石掌权那会儿,国民党里头有个特别神秘的“秘密行动小组”,老是干些不能见光的“棘手事”、“苦差事”。这个小组就是戴笠直接管的特务组织,他们行事总是神出鬼没的,到现在为止,想弄清楚他们所有的特务活动都难。
1946年,戴笠在雨中遭遇空难后,不少特务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没了被激活的路子,一大堆秘密也就这么石沉大海了。没了戴笠这个关键人物搅局,解放战争的进程明显快了许多。
揭秘那个奇特的“训练营”有个地方,人们称之为“训练营”,听起来挺神秘的。其实,它就是一个特别的地方,专门用来给人进行特殊训练的。这个地方之所以让人觉得神秘,主要是因为它不太为外人所知。它不像普通的学校或培训机构,有大量的广告和宣传。相反,它更像是一个秘密组织,只有被选中的人才有机会进入。进入“训练营”的人,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他们可能是某个领域的佼佼者,也可能是有潜力但尚未发掘的人才。在这里,他们会接受一系列严格的训练,旨在提升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变得更强。训练的内容多种多样,既有专业技能的培训,也有心理素质的锻炼。据说,有些训练项目相当苛刻,甚至可以说是残酷。但正是这样的训练,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虽然“训练营”的具体细节我们不得而知,但从那些成功走出来的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效果。他们往往拥有超凡的能力和坚定的信念,能够在各自的领域中大放异彩。所以,这个“训练营”虽然神秘,但其实并不神秘。它就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摇篮,只是方式比较特别而已。对于那些有幸进入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和宝贵的财富。
近几年,谍战剧火得一塌糊涂,像那个《潜伏》里的李涯,他就是“汉中特训班”里的高手特工。还有《风筝》这部剧,也提到了有73名特工是从“汉中特训班”被派到延安的。
剧里头虽然加了点想象的东西,但好歹也是根据现实情况来的。
沈醉过去可是军统里的“三大高手”之一,过了好些年后,他出了一本书,书名叫《军统在陕甘宁边区干的坏事》,里面详细讲了上世纪30到40年代,戴笠在陕西汉中搞的那个军统“特别训练班”的全部经过。
1937年年底那会儿,军统局刚露头角,戴笠就立马给军统上海区的头儿下了命令。他让那人得瞅着蒋介石的脸色行事,还特别点名让在上海的行动组长程慕颐,去搞一个专门对付共产党员的小组,叫做“特别行动组”。
接到任务,程慕颐立马奔回老家,火速搞了个“集训小组”。这个小组主要在长三角区域招揽学员,然后找个隐蔽地方给他们进行秘密训练。
没想到,有个人来了之后,这事儿就进展得快了。他那时候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当副主席,他就是张国焘。
他瞅准机会溜出延安,跑去投了国民党。蒋介石呢,就把他塞到了戴笠的手底下干活。为了巴结新上司,他赶紧给戴笠出主意,最主要的就是搞了个特务班,没想到这主意戴笠正想要。
他觉得程慕颐在温州搞的那个特训班位置太远了,于是就跟戴笠商量,说能不能就在附近办个班。戴笠一听,立马就点头同意了。
1939年9月份,特训班搬到了汉中,对外他们就说自己是“天水行营的战术干部培训处”,或者简单地叫“汉训班”。
军统的老大戴笠,他自个儿当上了汉训班的班主任,这事儿就能看出他对这个班有多上心。
为了能让特务更容易潜入延安,招募时他们特地挑了不少西北地方的人当学员。程慕颐是专门负责给这些人做培训的,要是他不在,那沈之岳就得顶上,管所有的事。
沈之岳可不是个简单角色,在两党搞谍战那会儿,他绝对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戴笠手底下,他算得上是头号得力助手。听说,他还曾动过要害毛主席、周总理、张闻天他们的念头呢。
延安那边儿抓特务的行动多得是,但沈之岳愣是没让人抓着,全身而退了,这说明他潜伏的本事真不是盖的,打一开始就显露出来了。
早年时候,沈之岳其实是“被迫加入军统”的。有一回他被抓了起来,面对那些凶狠的特务,他一点不慌,随口就说自己跟一个国民党的大官是“亲戚”。就这样,他逃过了一顿毒打。
事情水落石出后,这事儿居然也传到了戴笠的耳朵里。戴笠心想,沈之岳这家伙,应变能力真不是盖的,绝对是个奇才。于是,他好几次都想把沈之岳拉进军统局,沈之岳呢,也就顺水推舟,答应了。
为了让沈之岳各方面能力都更上一层楼,戴笠安排他到浙江警校深造。那时候,沈之岳不光在学校学习,还自己读了不少马列方面的书,最后成了既能文又能武的人才。
王芳这个给毛主席当过警卫员的人,以前讲过这么一件事:抗战刚开始那会儿,沈之岳在上海、杭州这些地方,暗中害死了好几个共产党的同志。
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合作后,戴笠觉得沈之岳已经历练得差不多了,可以派他到延安去。
沈之岳那时候领到了两个大任务:一个是去延安那边搜集重要的情报;另一个是要找机会对毛主席他们这些主要领导动手,只要能“搞定”其中一个,他的任务就算完成了,也算是被成功激活了。
1938年春季,沈之岳这个给中共帮过不少“大忙”的人,提出要去延安红军大学学习。那时候查了查,没瞅见沈之岳有啥不对劲的地方,组织上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毛主席和张闻天特地以个人名义发电报,叫他去西安找叶剑英。沈之岳到了之后,一看情况,原来杨虎城的部队跟共产党已经走得很近了。
4月份,沈之岳来到了延安,他对外声称自己是来访问的肖致平教授的个人助理。就连肖致平本人,也都被他这番话给骗过去了。
肖致平和毛主席是老朋友,他一直以来都挺心疼中共这些年的不容易。有了这层交情,沈之岳很快就见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人。那时候,他挺沉默的,就连和肖致平、刘永川这两位教授也聊得不多。
访问满一个月后,教授们都打道回府了,可沈之岳却铁了心要留下,非要加入革命不可。
对于这么个新来的,保卫处那是严加审查,好几轮聊天下来,愣是没找出啥问题。处长周兴挺上心,还专门联系了远在重庆的共产党组织,想查查看他在“中央大学”时候的表现。可谁成想,这些啊,戴笠早就给打点妥当了。
到了延安后,沈之岳干起活来非常勤快,从不抱怨。
有了这些话的支持,沈之岳成功迈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大门。
在红大期间,沈之岳结交了好多同学,他的“朋友圈”越来越广。他顺利地搞到了不少中央的重要情报,然后都交给了戴笠。
这样一个人被派去负责汉训班的培养工作,真能看出那时候延安的敌特形势有多让人头疼。
全军覆灭:最终的结局事情发展到最后,结果却是全军覆灭。原本满怀希望的队伍,在经历了种种挑战与困难后,终究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每一个战士都拼尽了全力,但无奈局势不利,他们还是一步步走向了崩溃的边缘。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尽管大家心中都有着必胜的信念,但现实的残酷却一次次击打着他们的信心。随着战斗的深入,伤亡不断增加,士气也逐渐低落。最终,当最后一名战士倒下时,整支队伍也就此全军覆灭。这就是他们最终的结局,一个令人痛心的结果。尽管过程中他们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和汗水,但历史的车轮却无情地从他们身上碾过,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全军覆灭,成为了他们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汉训班招募特务的方式挺特别:他们先挑选陕甘宁地区的知识青年,教他们伪装成追求进步的青年,考进延安的抗大这类学校。等这些学生入学后,再按照计划把他们分到不同的单位去。
这样来看,政审过关就变得挺简单的:当地人留在本地求学,学习新潮思想然后参加革命,基本上不会让人发现什么问题。
戴笠同样觉得这样干效率挺高,所以在1940年,他特地从重庆跑到汉中,明确说了这么一点:“得把老百姓从共产党那边争取过来,也得把那些跟日本人混的人给拉回来。”
不管是刚入门的学员,还是已经成为教官的人,甚至是更上一层的程慕颐,都能拿到奖励,金额在20到200元之间不等。
到了1941年那会儿,程慕颐手下的特别侦查小队已经悄悄渗透进了不少边区,甚至还混到了中共头头们的身边。
汉训班的首批特工顺利进入了延安,接着就动手搞起了渗透工作。
其实吧,到这个时候,沈之岳早就已经安全撤退了,他并不像国民党吹嘘得那么玄乎。
除了收集情报,他最重要的活儿就是搞暗杀。但那时候,延安已经有了中央警卫营,大领导们身边都围着带枪的警卫,沈之岳一直没有瞅到下手的好时机。
沈之岳在住的窑洞旁边,发现了同伴留下的暗号,告诉他次日午时到杜甫祠堂碰头。
他一晚上心里七上八下的,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琢磨了好久,最后还是决定不去了。
另一边,陕甘宁边区的安全部门在宝塔山那片的古寺庙旁边,注意到一个和尚行为鬼祟,于是立马动手把他给逮住了。一查,这家伙原来是毛人凤派来的特务,叫孟之荃,已经在延安悄悄待了两年了。
孟之荃的同伙全都被逮住了。在审问的时候,他招供说军统局派了个特工到延安,这家伙随时可能动手杀人。
保卫处的头儿周兴,因为这事儿整得吃不好睡不好,他完全不知道从哪儿开始解决。
沈之岳在延安地区隐秘潜伏了很长时间,后来毛主席还让他去整合新四军,帮忙辅助张云逸司令的工作。
在新四军那时候,他一边给共产党帮忙做事,另一边还跟戴笠派来的人保持紧密联系,从军队里搞到了好多情报,结果惹出了大乱子。
1941年1月5号那天,叶挺和项英带着新四军往北走的时候,不小心被国民党军队给包围了,结果叶挺被抓了起来,项英不幸牺牲,就连新四军的名称也给取消了。
多年后,国民党当局流窜至台湾地区时声称:“这全是因为共产党军事密谋被泄露给了国民党,而这一切,正是沈之岳事先在新四军内部布下的秘密组织所发挥的效能。”
有些历史研究者同样觉得,沈之岳给戴笠提供的消息,在那件事情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那段时间里,沈之岳忙得不可开交,他本身就有一大堆任务要完成。再加上他脑子转得快,所以一直没有让人抓住什么把柄或者发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1941年,沈之岳告别了重庆,结束了他在中共内部潜伏长达9年的秘密任务。张爱萍将军后来谈起这段往事时说:“在那9年里,他有7年时间都表现得像个出色的党员,性格沉稳、温和,不怎么张扬。”
延安的安保工作做得相当到位,加上沈之岳后来长时间在外执行任务,结果他没能完成那次刺杀任务。
1941年以后,国民党里头闹得更凶了。大特务戴笠为了巴结蒋介石,也使劲往前冲。而在西北那边,程慕颐把所有藏着的特工都拢到一块儿,建了个特工网,专门去搞破坏活动。
程慕颐为了搞定任务,专门把汉训班里培养的那些“暗探”给召集起来。这些人经过9期培训,现在已经攒下了不小的队伍。
另一边,延安情报组里被称为“三大高手”之一的布鲁也开始行动了,一场顶级较量在延安悄然上演。
吴南山这个原本被强迫进了汉训班的特务,第一个站出来坦白,从而把这桩大案子给抖了出来。布鲁见状,立马行动起来,他巧妙地布下了一个复杂的劝降局,接着就展开了收网的步骤。
到了1942年年底的时候,布鲁和专门除奸的部门紧密合作,一共逮住了51个人,不过还有6个人溜走了。
毛主席对这次清除坏人的行动特别高兴,称赞说:“像布鲁这样的人,我们能多有几个就好了,有个十个八个的就不错。”
戴笠辛苦谋划的整个计划眼看就要泡汤了。为了挽回自己的颜面,他专门跑到重庆的白公馆,搞了个“延安牺牲英雄纪念会”。蒋介石也亲自到场,表示了一下“哀思”。
因此,戴笠在延安的计划落空了,那些还没被发现的间谍,只能先“蛰伏”起来。
延安当时也搞起了打击特务的行动,让那些会搞爆破、下毒、暗杀之类的特务都躲了起来,不敢再露面。
情况是,看看汉训班那帮人和延安抓到的特务,戴笠派出来的特工数量绝对不止几十个。还有好多特工已经悄悄混进了咱们内部,更别提那些重要人物名单,都是戴笠自己捏着的。这家伙肯定还会瞅准机会再动手。
1946年3月份,戴笠突然遭遇空难,啥也没来得及说就走了。他原来一个人管的那些特工的线,也随着他的离世,全都没了下落。
深藏不露的卧底,很可能一辈子都得藏着掖着,像冬眠的动物一样不动声色。
新中国成立后,公安部的头等大事就是追查那个被称作“戴案”的案子。他们动手抓了不少潜藏的特务,但没人敢打包票说所有的特工都已经被揪出来了。到底历史上还藏着多少个这样的“影子”,可能谁也说不清楚了。
“延安揭秘首宗特务案” 中国警方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