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一年头一月份,咱们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就在京城热热闹闹地开场了。会上啊,大佬们齐声吆喝,说要让全党上下都动起来,好好搞调研,争取让这一年,也就是一九六一年,变成个“调研大年”。嘿,您还别说,这号召还真管用。转眼到了六月天,陈云大哥二话不说,脚底一抹油,直接奔回了他的老家——上海青浦县小蒸公社。干啥呢?调研去了!这一去就是半个月,跟乡亲们打得火热,把村里村外的事儿摸了个门儿清。
要说那上海边上的青浦地界儿,历来可是个富得流油的地方,鱼啊米啊的,应有尽有。可赶上那会儿,嘿,三年的紧巴日子,愣是把这鱼米乡给整得跟啥似的。农民兄弟们啊,天天就指着那稀粥吊着命呢。肚子里头没油水,咋办?连那本是给地当补品的红花草,都给嚼吧嚼吧吃了,你说这事儿闹的!
陈云溜达着先到了公社那养猪的地界儿瞧了瞧,公社的头头儿赶紧迎上来,跟他念叨:“哎,您知道吗?去年咱们公社这养猪的活儿,不光没捞着金元宝,反倒赔进去3万8千大洋呢!算来算去,每户农家头上都得摊上16块钱。还有啊,盖猪圈、搞建设,又是一笔,整整7万大洋出去了!”
陈云到养猪场溜达了一圈,心里头盘算起账来。想当年,公社让大伙儿自家养猪那会儿,一头母猪一年能蹦跶出十四五个小猪崽,小猪崽夭折的也就那么几个,六百分之一二的事儿。可打从公社统一养起来,嘿,一头母猪一年就磨磨蹭蹭生下四五个小家伙,更绝的是,这些小家伙十有八九都见不着明年的太阳了,死亡率直逼九成!这一比,陈云心里头那个惊讶哟,跟吃了辣椒似的,火辣辣地直往外冒!
调研一完事儿,陈云琢磨来琢磨去,觉得咱农村养猪啊,得来个“公私一起上,私养挑大梁”的路子,还得给养猪的乡亲们多划拉点儿自留地。他一拍大腿,立马给中央整了份报告,题目挺逗——《母猪啊,也该让农民老兄自个儿养了》。
过了几天,陈云溜达到了上海,直奔市委书记柯庆施和副市长宋季文那儿,想问问上海这养猪的事儿咋样了。宋季文啊,他之前也下乡溜达了一圈,专门琢磨农民养猪那点子事。他对陈云那“公私一块儿上,私人养为主”的点子,那是举双手赞成。他还跟陈云念叨呢,说长兴岛有那么一位冯二郎,养了七十多头猪,赚得盆满钵满,反观郊区那国营的养猪场,嘿,全赔了!
柯庆施一听宋季文那话,脸就拉长了,不乐意地嘀咕:“嗨,你小子懂个啥?我这心里头的主意是公养当头,私养靠边站!”
陈云哈哈一笑,打趣道:“咱们养的那些猪啊,数量是不少,可一个个瘦得跟竹竿似的,哪够咱们大口吃肉啊!养猪这事儿,可不能学我这身板,得往柯庆施那体格上靠拢,养得壮壮实实的才行!”柯庆施一听这话,愣了愣,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
一九六二年一月十一号到二月七号,中央为了好好盘一盘“大跃进”那些日子的得失,在北京热热闹闹地搞了个大型工作碰头会。参会的不仅有中央的大佬们,还有各省、市、县的头头脑脑,加上大厂矿、大部队的负责人,加一块儿,七千多号人呢!这事儿,后来大伙儿都管它叫“七千人大会”。
那会儿,经济局势挺挠头,参会的各位心里头跟猫抓似的,就等着听咱们党内经济大拿陈云同志的高见呢。可您猜怎么着?陈云同志愣是在大会上没开口,经济的事儿更是一字未提。不过,他在那个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跟陕西省的干部们聊上了,聊的还不是别的,是党里头那点事儿,生活方面的。陈云同志慢悠悠地说:
这几年啊,咱们党内日子过得不那么顺溜。“见人就留半句悬,真心话儿不轻吐”,这风气可太悬乎了。你说谁能一辈子滴水不漏,一句错话不冒?在咱党内,说错了不怕,怕的是大伙儿都憋着当哑巴。有那么些个“机灵鬼”,一碰面就是“嘿,今儿个天气真带劲”,瞅见毛病、错了也不吭声。要是这么着下去,咱的革命大业还咋整,铁定得黄喽!
咱们得正经八百地搞民主集中制,让民主的风气大大发扬,没事就多来点儿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小灶。这可不是啥新鲜事儿,都是我们党老一辈传下来的宝贝,只不过这些年咱们一不留神,把这好传统给晾一边儿了。现在啊,咱得赶紧把它从灰尘里扒拉出来,重新擦亮!
一九六二年的炎夏,陈云同志在外头歇着呢,一不留神,耳朵里就钻进来个新鲜事儿——安徽那边搞了个“责任田”的新花样,还整出个“包产到小队,产量定到每块田”的规矩。嘿,您猜怎么着?一九六一年,安徽全省那粮食收得,跟捡似的!陈云一听,乐呵呵地说:“管它叫‘分田到家’也好,还是‘包产到家’也罢,这不,特殊时候的特殊招数嘛!”说完,他脚底抹油,急着要回北京,跟中央还有毛主席念叨念叨这档子喜事。
可别说,“责任田”这事儿在当时那可是烫手的山芋,有人私下跟陈云嘀咕,让他悠着点,别急吼吼地往中央那儿捅娄子。陈云一听,嘿嘿一笑,摆摆手说:“我这全国经济工作的掌门人,肩上的担子重着呢,得对得起党和老百姓,哪能磨磨蹭蹭,耽误了大事儿?”
7月9号那晚,陈云溜达到了中南海,跟毛泽东俩人围着“包产到户”这事儿,絮絮叨叨聊了一个多小时。毛主席那会儿倒是没吭声,一脸深沉。可后来陈云打听到,毛主席心里头可不乐意了,私下里直嘀咕:“这分田单干,不就是拆农村的集体经济台子,解散人民公社嘛!简直就是中国版的修正主义,往哪条道上引咱们呢,这是!”
没多久,中央在北戴河开了个大会,花了半个月工夫,专门对“包产到户”那点子事儿开批。可你猜怎么着?毛主席愣是一句没批评陈云。会一完事儿,毛主席就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陈云那想法不对头,但他心里有组织,守规矩,跟咱常委内部说的,没出去瞎嚷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