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这个姓,在咱们中国,排名第四,就在王、李、张这几个大姓后面。从老早以前开始,刘姓就被大家觉得有种说不清的尊贵和王者风范。
翻看中国古代的封建历史,你会惊讶地看到,姓刘的人居然建立了七个朝代。除了刘邦建的西汉,还有刘秀搞起来的东汉,刘备的蜀汉,刘渊的后赵,刘裕的刘宋,以及刘知远的后汉。
仔细琢磨琢磨就能发现,刘邦之后的五位开国皇帝吧,刘秀是正儿八经刘邦的九代直系后代,但剩下的那几位,基本上都是跟刘邦硬拉上点关系,好让自个儿建的王朝听起来更正统些。
这也说明了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对后面好几千年都有着超级大的影响。而且啊,每次朝代更迭,刘家的人往往都参与其中。不信?那我给你细说说。
【流氓开创的稳固王朝】
刘邦真的是个地道的平民百姓,他老爹刘太公就是个实实在在的庄稼汉,在沛县这个小地方,既没啥权力也没啥地位。对于刘邦的未来,老爹也没啥指望,就觉得他能安安稳稳地把亭长这个小官当好,那就算是祖坟冒青烟了。
刘邦这家伙,对自己以后的路子压根儿就没啥指望。他在家排行老幺,也不用扛啥家庭大旗,整天就瞎晃悠,不干点儿正经活儿。
结果,他在村里纠集了一群酒肉朋友,天天混在一起吃喝玩乐,还动不动就动手打架,而且老爱骚扰小酒馆的女老板,简直就是个没什么远大理想的小混混。
不过,话说回来,时机真的很重要,有时候碰上好时候,就连个小混混也能翻身变大侠。刘邦呢,他碰上的那个时代,哎,真是乱得不行,阉人赵高和那个糊涂蛋秦二世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乱成一锅粥。
自古以来,当官的压榨老百姓太狠,大泽乡那帮农民实在是受不了秦朝那些贪官污吏的狠命搜刮。后来,在陈胜的一番鼓动下,他们干脆扔掉锄头,直接起兵造反了。
那时候,不起眼的刘邦在押送囚犯的路上也摊上了大事,还没到该到的地方,囚犯就跑掉了一多半,这可糟了!这可是要命的大事啊!想来想去,他觉得横竖都是一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照着陈胜的样子,也起义算了。
刘邦这人,虽说以前有点不正经,但他有个特别厉害的地方,那就是情商特别高,这让他结交了一大帮好朋友。沛县管事的萧何,那是真心实意地跟着他干,就连杀猪的樊哙也对他言听计从。等到后来刘邦要建大汉王朝的时候,像张良、陈平、韩信、周勃这些有才能的大臣和武将,也都纷纷投奔他,听他指挥。
比起来,他的对头项羽可就差远了。虽然他出生在贵族家庭,是个名门之后,但这哥们儿太固执,还特别爱面子。韩信那么个军事天才主动去找他,他倒好,傲慢得不行,最后把人家给赶跑了。像他这样,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刘邦不光情商高,他那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果断处事的手段,也是他能最终拿下天下的关键一招。对于那些功劳太大,威胁到皇帝地位的臣子,刘邦可不会心慈手软。就拿那个嚣张跋扈的韩信来说,就是刘邦让吕后和萧何一起把他给解决掉的。
另外,说到宣传自己,刘邦也有一套自己的办法,他向陈胜学习,搞了些神秘兮兮的东西来包装自己。一会儿说自己是“赤帝的儿子”,一会儿又讲“斩蛇起义”的故事。总之,就是说刘邦自己是上天派来的,谁不听他的都不行。
按照这个规矩,刘家人一下子就变得尊贵无比。就连刘邦在病重那会儿,心里还惦记着给后代定下个章程:不是姓刘的,一律不能封王!
【刘姓汉室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尽管在汉武帝那时候,这条规矩惹出了“七王之乱”,但从那以后,刘姓的汉朝皇室就好像成了“尊贵血脉”和“正统权力”的象征。就算过了上千年,这条规矩还是有着很强大的吸引力。
公元8年,有个被大家叫做“时空错乱者”的大臣王莽,他抢走了汉朝的皇位,然后自己称帝。他搞了一系列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改革,结果这些改革没能让他的新朝代繁荣起来,反而让老百姓过得非常艰难,社会矛盾也越来越严重。
刘秀瞅准天下大乱的机会,高举复兴汉朝的大旗,在宛城拉起队伍造反。可能是“正义之名”让刘家人觉得肯定能赢,所以就连刘家那些女中豪杰也毫不含糊,特别支持刘秀的举动,在这等危险的革命事业里,她们同样勇往直前。
那时候,刘秀手头兵不多,武器装备也差得很,跟新莽军队打仗时,他甚至得坐着牛车上战场。不过就算条件这么艰苦,刘秀的家人还是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他。
刘秀的亲姐姐刘元,为了不让弟弟受牵连,毅然决定带着她那三个无辜的女儿,面对新莽军的锋利刀剑,就算牺牲自己,也绝不拖弟弟实现救国大志的后腿!
有时候,心里的那股劲儿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可能就是靠着“我是正儿八经的皇室后代,我不上谁上”的这种铁了心的想法,他才能在公元25年,干掉新莽,摆平外面的敌人,当上大名鼎鼎的光武大帝,给高祖刘邦延续了他们家的皇室血脉。
可能,就是因为“刘家皇族”这块牌子太好使了,所以过了两百多年后,有个以前靠卖草鞋过日子的普通人,也借着这个名头,在乱世里头闯出了一片天地。
对,这个人就是刘备。他靠着“我是中山靖王的后代”这个说法,把关羽、张飞、赵云这些武将,还有诸葛亮、庞统这些谋士都拉到了自己这边。而且,他还给自己争天下找了个特别正当的理由:那就是要扶持汉朝皇室!
现在,算算时间,从刘邦建立西汉那会儿,已经过去了四百多个年头!
【金字招牌继续发挥余热】
在刘备努力“复兴汉朝”之后,那些少数民族的兄弟们也跃跃欲试,要把这个流传了上百年的响亮口号进一步发扬光大,做得更有声有色!
刘渊,那可是个敢于尝试新事物的主儿!他原本是匈奴单于冒顿的后代,原本姓挛鞮。但为了跟刘家皇室扯上点关系,他就翻起了老黄历,找起了陈年往事。
刘邦活着那会儿,他把自家闺女嫁给了冒顿,还跟人家拜了把子成了兄弟。就因为这事儿,挛鞮为了让自己在中原站稳脚跟,干脆改名叫了刘渊!
说起来,八王之乱这一闹,西晋王朝刚站稳脚跟就乱套了,到处都是打仗的,乱得不行。北方的匈奴瞅准机会,也跟着闹腾起来,刘渊就是这里面蹦跶得挺欢的一个。
刘渊那会儿在山西并州挺有能耐,西晋王朝乱得不行的时候,他干脆自己称帝,搞了个汉国,后来又改成了后赵。
说来也巧,东晋王朝到了快要衰败那会儿,又冒出了一位自称姓刘的皇室后代,想大展身手。这家伙就是刘裕,他说自己是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第二十二代子孙。
刘裕,一个从军营里摸爬滚打起来的猛将,最后混到了东晋朝廷的大官位置,这一路走来真是挺艰难的。但有时候,立下大功就容易让人野心勃勃。当他在东晋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时候,心里头那个想篡位的念头也开始蠢蠢欲动了。
公元420年那会儿,刘裕硬是让晋恭帝把皇位让给了他。晋恭帝没办法,只能照做。刘裕接着就建了个新朝代,叫刘宋。但他怕晋恭帝日后找麻烦,所以在第二年,就把晋恭帝司马德文给害了。
五胡十六国那段长达百年的混乱时期结束后,隋文帝杨坚把北周的皇位给夺了过来。这之后,隋唐两个朝代就接连统治了中国将近四百年,实现了长久的统一。
朱温把唐朝给灭了之后,中国大地上又冒出了一堆英雄好汉,结果国家又变得四分五裂,到处都是小割据。这里面,还有些人打着“汉室刘姓”的旗号,想重振汉家威风。
这个人,他的名字叫刘知远。一开始,他只是后唐明宗李嗣源麾下的一个普通将领。而李嗣源呢,他有个女婿,名叫石敬瑭。
不清楚刘知远是不是想巴结上司李嗣源,反正他豁出性命,两次把石敬瑭从危险中救了出来。石敬瑭特别感动,为了报答他,就让刘知远当了自己的牙门都校。
李嗣源过世后,石敬瑭为了跟新上位的皇帝李从珂对着干,居然愿意给契丹当干儿子皇帝,就这么搞起了后晋。这时候,刘知远因为打仗打得好,特别受石敬瑭的赏识。
不过石敬瑭这个傀儡皇帝的日子可不好过,等刘知远的势力一天天壮大起来,他就开始不怎么把以前的老大放在心上了。最后,石敬瑭在刘知远和契丹人两边逼迫下,心里憋屈又无奈,就这么悲愤地死了。
石重贵接了他老爸的班后,没多久就把后晋给搞没了!这时候,刘知远就在他那些将领的支持下,跑到太原去建立了后汉。他喊的口号嘛,还是老一套,说是要重振汉室,赶走外族人。
再者,刘知远这人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他不仅颁布命令,严禁向契丹搜刮钱财布帛,还亲自去安抚那些守卫家乡、拿起武器对抗辽国的百姓。就凭着他这股子民族大义,后晋的那些老臣子们,一个个都投靠到了他的旗下。
说真的,刘氏皇亲国戚,他们支撑汉朝的那股力量,简直就像块金光闪闪的招牌,啥时候都顶用!
【结语】
刘邦留下一条规矩,说“不是刘家人,别想当王”。这条规矩让刘家的后代天生就有种高贵感。在接下来的上千年里,不管世事怎么变,刘家的子孙总能在乱世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管是真刘家人还是假刘家人,这都说明了大汉的影响力有多大。可能这也就是为啥我们叫汉族,写的字叫汉字,穿的衣服叫汉服的原因吧!
《史记》里头讲的高祖那点事儿在《史记》记录的高祖那部分里,咱们能看到高祖的一辈子。高祖这人,出身挺普通,但他心怀大志,不愿意一辈子就这么平平淡淡。他性格豪爽,结交了不少朋友,慢慢地在地方上也有了名气。后来,天下大乱,各路英雄纷纷起义。高祖一看机会来了,也跟着一起闹革命。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带着一帮人东征西战,慢慢地势力也越来越大。高祖特别会用人,他知道谁有本事,谁能帮他打天下。像韩信、张良这些人才,都被他重用,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在他的带领下,队伍越来越壮大,最后终于打下了天下,建立了新的王朝。高祖坐上皇位后,也没少操心。他得治理国家,还得防着别人抢他的皇位。不过,他确实挺有本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们也过上了安稳日子。总的来说,高祖这一辈子,就是从一个普通人奋斗成为皇帝的故事。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
《后汉书》这部史书,它讲的是东汉那会儿的事儿。书里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开国,一直到汉献帝禅位给曹丕,这将近两百年的历史。里头的人物故事特别多,有英雄豪杰,也有奸臣小人。像刘秀怎么起兵反抗王莽,建立东汉;还有那些能臣怎么治国安邦,像邓禹、吴汉这些大将的战功,都写得明明白白。当然,书里也没少提那些乱世奸雄,他们怎么耍手段,争权夺利。宫里的斗争也是挺激烈的,皇后妃子们为了争宠,也是手段百出。总的来说,《后汉书》就是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东汉时期的历史画卷,让我们能清楚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事。读了它,就像是穿越到了东汉,亲自经历了一番。
《晋书》第一百一卷里讲了这些内容:这一篇章记载的是一些重要的人和事。它详细描述了那些在晋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和事件。里面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有的智勇双全,有的忠诚正直,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叹不已。而事件呢,有的波澜壮阔,有的曲折离奇,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通过这一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晋国当时的政治局势、社会风貌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它就像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的一角。读着这些文字,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总之,这一篇章是了解晋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宋书首卷简述》在《宋书》的头一卷里,讲了不少宋朝时候的事儿。这书里头,把宋朝的开国、皇帝、大臣,还有一些重要事件,都给记了下来。卷一开始,就说到了宋朝是怎么建立起来的。那时候天下大乱,英雄辈出,最后是谁厉害,谁就能坐上龙椅。宋朝的开国皇帝,那就是个有勇有谋的主儿,带着一帮人,打下了这片江山。接着,书里又说了说宋朝的几位皇帝。每位皇帝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故事,有的英明神武,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有的呢,可能就差点儿意思,但总的来说,宋朝还是传承了好几代。大臣们的事儿也没落下。那些文臣武将,有的忠心耿耿,为朝廷出谋划策;有的呢,可能心思就不那么单纯了。但不管怎样,他们都为宋朝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有一些不能忘的重要事件,比如打仗啊、改革啊之类的。这些事儿,有的让宋朝更强大,有的也让宋朝吃了不少苦头。但总的来说,这些都是宋朝历史的一部分,都得记下来。所以啊,《宋书》的首卷,那就是宋朝历史的一个缩影。要是想了解宋朝,这本书可是个不错的起点。
《五代新纪·第十卷》里头讲了些事儿。这卷书里记载了不少五代时候的重要事件。它不像有些史书那么绕弯子,就是直愣愣地把那些事儿给摆了出来。你翻开这一卷,就能看到那会儿的英雄豪杰、乱世枭雄,还有他们之间的纷争与合作。书里把五代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还有各路人物的生死浮沉,都给写得明明白白。你不需要费多大劲去琢磨,就能看出那会儿的社会是个啥样子,人们都在为啥忙活。总的来说,《五代新纪·第十卷》就像是个说书人在给你讲那段历史,没有啥花哨的修辞,就是实实在在地把事儿说清楚。你要是想了解五代时期的事儿,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