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时候,毛主席跑到南京去看看情况,还在那儿会见了谭震林。
他们俩,一个是上级,一个是下级,但同时也是相交多年的老战友,因此在一起时没那么多讲究和拘束。
但是,到了晚上大家闲聊那会儿,毛主席冷不丁地给谭震林抛去了个问题,挺有深意的,就是问他在银行里头到底攒了多少积蓄。
谭震林是咋回应的?毛主席咋会冷不丁问出这么个没头没脑的问题呢?
【前往南京视察】
1953年,朝鲜那边的战火一停,毛主席立马就转身忙起了咱们国家建设的大事。
这么多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北方度过,对南方的事儿知道得不多。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国内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他打算往南走一趟,亲自去南京看看情况。
把行程细节都安排妥当后,他专门跟工作人员说,这次考察得让谭震林同志一起跟着去。
主席提出这个要求,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方面,他很想和那些老战友见见面,叙叙旧;另一方面,他对谭震林特别放心。他觉得,有谭震林在身边,自己能更快地掌握南方各个城市的情况。
那时候,谭震林已经在江苏忙了好些年头,跟主席也有好久没好好聊聊往事了。
一听说毛主席要来视察,他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简直没法说,立马就开始忙活着准备接待的事儿了。
在江苏的领导者们心中,毛主席与谭震林的情谊深厚,非同一般。这两位革命老前辈,曾并肩走过井冈山的烽火岁月,他们的关系紧密得就像亲兄弟一样。
所以,关于怎么接待主席这事儿,大伙都觉得,他心里最有数,于是都来找他取取经。
谭震林同样也是有啥说啥,一点不藏着掖着。
说到住的地方,主席不讲究排场,不稀罕豪华的房间。对他来说,有张简单的木板床,再加个摆满好书的书架,那就足够了。
说到吃的方面,主席可不喜欢搞得太铺张,简单点的,一盘辣椒加上一盘红烧肉,他就挺满足了。
大家听到他的话,都愣住了。其实他们之前也知道主席一向节俭,但心想,毕竟是一国之君,这样的招待方式,是不是也太朴素了点。
有位干部建议,咱们把招待的规格往上提一提。可谭震林立马摆手拒绝,他说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反正就是不能越过那条线,超标是绝对不行的。
大家心里头虽然有些嘀咕,但一看谭震林已经拿定了主意,也就没人再提出反对。
过了几天,毛主席平安到了南京。跟谭震林他们这些领导打完招呼,主席立马就开始忙工作了,一点时间都没耽误。
他先去了中山陵,给孙中山先生上了香,缅怀了一番,接着又跑到紫金山上的南京天文台逛了逛。
看到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古城已经从战争的创伤中重新站起来,主席脸上绽放出满意的笑容。
接着,他马不停蹄地把各地方的领导都叫来聊天,问起了各个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咋样了。
很多领导头一回见主席,心里都挺激动的。为了能给主席留下好印象,他们在做工作汇报时,大多都只挑好的方面来说。
不过,听着听着,主席的眉头就越拧越紧了。
【主席的忧虑】
谭震林在一旁看出了主席的心思,就提醒大家,别光说好的事儿,也得聊聊不好的地方,主席心里想听的,是实实在在的真相。
不过,大家听到这句话后,突然之间就安静得连针掉地上都能听见。大伙儿相互对视着,心里都嘀咕着,没有一个人愿意率先打破这份沉默。
瞧着大伙儿脸上都绷得紧紧的,毛主席就轻声细语地说,在他跟前没必要那么拘束,反正大伙儿都是给老百姓干活的,谁也别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都是平等的。
要想把国家搞得更加繁荣昌盛,让老百姓日子过得美滋滋,那就得直面国家存在的问题。只有把实际情况摊开来,大家伙儿才能一块儿动脑筋,找出解决办法。
经过主席的一番开导,大家心里头的疙瘩都解开了,纷纷打开话匣子,有啥说啥。
各个行业的领导们纷纷反映了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毛主席很细心地针对每个难题给出了解决办法。
其中,主席最看重的就是经济发展。一个城市的钱包鼓不鼓,其实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咋样,大家能不能吃饱饭,吃得有没有营养。这些都是主席心里最挂念的事儿。
那时候,苏州市委书记刘中提到了一个事儿,就是最近这好几个月,银行的存款一直在往下掉。
毛主席听完,不由得长叹一声。老百姓手里头得宽裕了,才会往银行存钱,眼下储蓄减少了,这可不是啥好事啊。
他认真地告诉大家,得赶紧把经济搞上去,别让老百姓再挨饿了。
一天忙完工作后,毛主席总算是能抽空坐下来,好好吃顿饭了。
餐桌上摆的菜虽然不多,但每一样都是自己心头好。主席心里头那个美啊,一下子就明白过来,这是谭震林专门给他弄来的。
接着,他喊上旁边的谭震林、罗瑞卿和杨尚昆等人,一块儿坐下来吃饭。众人围成一圈坐着,感觉就像回到了以前大家一起打仗的那些日子。
毛主席笑着讲道,像这些菜肴,他之前在井冈山、延安那会儿,简直是天天都盼着;不过现在就算天天都能吃上,反倒感觉味道不那么对劲了。
谭震林是主席的老朋友,他一下子就琢磨透了主席的心思。眼瞅着国家经济发展不容易,还有好多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主席他老人家又怎么能安心吃饭、踏实睡觉呢?
当一个国家的头儿,主席承受的压力那肯定比其他的干部都要重得多。
他心里没底,不知道该怎么劝慰主席,于是悄悄打定主意,以后得更加拼命干活,把经济搞上去,好帮主席减轻点负担。
【意料之外的问题】
就在那会儿,毛主席忽然把目光转向了他,然后挺有深意地抛给他一个问题:“谭老板,说实话,你银行账户上到底攒了多少银子啊?”
谭震林被这问题问得有点懵,就实话实说:“我存了三十块。”
听完他讲的话,主席忍不住叹了口气,说道,现在看来,南方的经济形势真是不太好啊,就连平时被认为是“有钱”的“谭老板”,手头也就这么点儿钱。
为啥主席会这么说呢?说起来,这跟谭震林以前的那些事儿有关。
红军刚开始那会儿,日子过得真是挺苦的,战士们经常连肚子都填不饱。为了让大家日子好过点,谭震林就经常领着人下山,去找那些地主老财,收缴些东西回来改善生活。
时间一长,他就成了部队里的后勤总管,毛主席常爱开玩笑,说他是部队里头“最不缺钱”的人。
别看平时爱开玩笑,但谭震林在军队里是出了名的节省。同样是领那份军饷,拿那些物资,他却总是积攒起来,一点都舍不得用。
时间一长,他手里的东西确实比别人多了不少。
建国以后,尽管生活慢慢变好了,谭震林还是跟以前一样,过着简朴的日子,一点都不铺张浪费。
谭震林这人特别节省,过了好多年,他才好不容易存下了三十块钱。这事儿让毛主席觉得,现在大家的日子确实还过得紧巴巴的。
后来,他再次询问罗瑞卿和杨尚昆,想知道他们在银行各自存了多少钱。他们俩也都老实说了,一个存了十元,另一个存了八元,数额都不大。
听完这话,毛主席笑着跟谭震林打趣,说他现在啊,都能算上是个“小财主”了。
接着,领导认真地叮嘱他们说,得拼尽全力去处理好老百姓碰到的所有难题,做好百姓的贴心人。谭震林他们听后,严肃地应承下来,保证会一直记在心里。
看毛主席这一辈子,他始终都在为老百姓谋幸福,费尽心思。
他培养起来的那些干部和领导,都学到了他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一起努力把新中国建设得既漂亮又强大。
我们活在当下这个美好的时代,过得挺滋润,但也得时刻记得,这一切都是先辈们用他们的牺牲和付出换来的。咱们不能光顾着享受,忘了那些为我们打拼的前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