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理会定调维和三原则,俄欧反应冰火两重天

秋白聊国际 2025-03-30 17:25:31

联合国安理会大厅的穹顶下,中国代表3月24日掷地有声的发言震动了外交圈。当德国《明镜周刊》关于"中国或加入欧洲维和联盟"的报道仍在国际舆论场发酵时,中方用三个维和铁律划清底线——当事国同意、绝对中立、非自卫不开火。这三个条件如同三道闸门,既锁死了西方借维和之名介入俄乌冲突的通道,也揭开了欧洲"自愿联盟"计划的致命缺陷。

这场外交风暴的导火索,是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3月20日抛出的"百国援乌计划"。该方案试图绕过联合国框架,组建由北约成员国主导的乌克兰停火监督团。德国媒体随后释放的"中国参与"烟雾弹,实为测试中俄战略协作的探空气球。中国外交部发言两度澄清,用"毫无事实依据"的定论掐灭了欧洲的幻想。

在布鲁塞尔与莫斯科的角力中,中国亮出的三原则具有历史重量。自1990年首次向中东派遣军事观察员以来,中国累计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兵4万余人次,这些行动全部遵循"不干涉内政"准则。对比鲜明的是,欧盟在利比亚、马里等地的"自主行动"多次演变为武装干预,2011年北约对利比亚的空袭正是以"保护平民"之名突破联合国授权。

俄罗斯驻联合国副代表叶夫斯季格涅耶娃3月25日的发言,为中方的立场添加了战略注脚。她强调维和部队部署必须获得安理会五常一致同意,这实际上给欧洲方案设置了否决权门槛。值得玩味的是,俄方同时释放信号支持中国主导的新疆域——据克里姆林宫消息人士透露,中俄正就乌克兰粮食外运的"第三方护航机制"进行技术磋商。

欧洲的挫败感在数字中显露无遗。欧盟对外行动署的内部评估显示,若没有中立的亚洲国家参与,"自愿联盟"在乌克兰东部只能维持不足200人的观察团,这与2015年《明斯克协议》期间欧安组织派出的1300人监督团形成鲜明对比。更严峻的是,乌克兰外交部4月1日披露的数据显示,俄军控制区内的关键基础设施有78%位于欧洲观察员无法进入的30公里缓冲带。

这场维和资格赛暴露出国际秩序的结构性变化。中国2016年起设立的10亿美元和平发展基金,已资助12个非洲国家的冲突后重建;而欧盟的"欧洲和平基金"因俄乌冲突已透支64亿欧元预算。当西方陷入"干预疲劳"时,中国在安理会重申的维和三原则,正在重塑21世纪多边主义的话语体系——正如日内瓦国际与发展研究所专家卢卡斯所言:"北京用否决权守护的不仅是主权规范,更是全球南方国家的话语权。"

1 阅读:73

秋白聊国际

简介:以我之青春, 捍卫这盛世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