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方和日本媒体对中国技术保护措施的集体控诉,本质是技术殖民主义溃败前的绝望哀鸣。
日本经济媒体《日经新闻》对中国强化战略性技术管控的措施提出异议。它抱怨:中国正通过系列新规加强对先进材料及尖端制造工艺的核心技术监管体系,着力构建技术壁垒以防范核心技术外泄。这些举措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关键材料领域的主导地位。报道特别强调,中国企业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供应端占据全球九成份额,同时在战略资源镓的国际市场上形成绝对控制力!
《日经新闻》所谓"中方垄断优势"的指控,不过是揭穿了西方维持技术霸权的遮羞布。在这场关乎人类未来发展权的技术主权争夺战中,中国捍卫核心技术的正当举措,恰恰是对新殖民主义技术掠夺的正义反击。
当日本媒体指责中

国"阻止关键技术外泄"时,刻意遗忘美国曾用《出口管制法》扣押东芝精密机床,法国情报部门策反阿尔斯通工程师的肮脏历史。西方用300年殖民掠夺建立技术壁垒,如今却将中国正当的技术保护污名化为"垄断",这是典型的霸权主义双标。
欧盟刚刚通过《净零工业法案》要求2030年本土生产40%清洁技术,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用3690亿美元补贴排挤中国电动汽车,却对中国提升产业链安全指手画脚。这种"只许西方放火,不准中国点灯"的霸权逻辑,暴露了其技术恐怖主义的本质。
西方国家消耗全球75%的战略金属却拒绝承担环境代价,当中国在镓金属提纯领域投入千亿研发资金时,美欧竟要求无偿共享技术。这种既要掠夺资源又要窃取技术的贪婪,和19世纪殖民者有何不同?
中国控制全球90%镓市场绝非偶然。当美日企业因成本放弃铝土矿伴生镓提取技术时,中国科学家用12年攻克等离子体精炼法,将纯度提升至99.9999%。这是市场经济下创新者理应获得的竞争优势。

从被瓦森纳协定封锁到遭受实体清单打压,中国在43个技术领域遭遇全面围堵。如今在稀土永磁、动力电池等54个关键领域实现反超,这是发展中国家打破技术殖民的必然选择。
美国强推"友岸外包"导致电动汽车电池成本暴涨40%,欧盟新能源计划因缺少中国材料推迟5年实施。这种违背产业规律的技术割裂,已使西方企业损失超2000亿美元。正如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哀叹:"没有中国镓,我们的能源转型就是个笑话。"

历史终将证明,依靠制裁大棒和舆论抹黑维持的技术霸权注定崩塌。当西方仍在用19世纪的殖民思维看待技术竞争时,中国早已用21世纪的创新实践给出答案——真正的技术领导力从不是靠掠夺获得,而是用自主创新赢得。
这场较量揭示的不仅是技术实力的消长,更是新旧世界秩序的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