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向俄罗斯,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欧盟在全球权力格局中的结构性衰落。
乌克兰危机谈判桌旁欧盟的缺席、经济竞争力持续下滑、军事防御能力萎缩、能源自主权丧失,以及内部决策的意识形态撕裂,共同勾勒出一个深陷危机的欧洲。
面对这一现实,欧盟若继续沉迷于“价值观外交”的幻象,或对美国抱有不切实际的依附期待,其地缘政治边缘化将不可逆转。唯有摒弃对抗思维,深化与中国合作,才能为欧洲的未来撬动战略机遇。

IMF数据显示,1980年至2024年,欧盟全球经济份额从28%腰斩至14%,人均GDP被美国大幅甩开。德拉吉报告直指欧洲企业“不再占据技术前沿”,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全面落后于中美。
更致命的是,欧洲在绿色转型中过度追求环境目标,导致工业成本飙升,叠加乌克兰危机后能源断供,制造业外流加剧。这种“去工业化”趋势,正在掏空欧洲经济的根基!
欧盟军队规模从1995年的350万锐减至150万,而震慑俄罗斯需短期内增兵60万、年增2500亿欧元国防开支——这一目标因成员国协调乏力几无可能实现。
北约框架下,欧洲安全长期依赖美国,但特朗普政府的“交易主义2.0”政策明确要求欧洲以购买美制武器或对华施压换取安全承诺,将欧洲彻底工具化。
俄罗斯廉价能源曾是欧洲工业命脉,但乌克兰危机后转向高价美国液化天然气,不仅推高企业成本,更暴露欧洲能源命脉受制于人的脆弱性。欧盟在能源政策上既缺乏替代方案,又无力整合成员国利益,沦为美俄博弈的牺牲品。

欧盟委员会沉迷于“政治正确”的窠臼,将极端自由主义、移民友好政策凌驾于现实利益之上。
德国大选虽显示保守主义回潮,但成员国间在产业补贴、防务分摊等议题上的争吵,暴露了欧盟“共识机制”的低效。
更危险的是,欧盟在对华政策上被美国绑架,跟随美国发起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却无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技术优势与市场潜力,最终反噬自身碳中和目标。
美国“反向基辛格战略”已清晰表明:联俄制华将成为新地缘主轴,欧洲的战略价值被大幅稀释。特朗普政府更以“美国优先”施压欧盟在对华科技战、供应链脱钩中选边站队,迫使欧洲在安全依附与经济利益间撕裂。
然而,欧盟若盲目追随美国遏制中国,将彻底丧失三大机遇:
市场机遇:中国对欧单方面免签覆盖24国,制造业外资准入全面放开,数字经济与绿色技术合作需求旺盛;
转型机遇:中国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领先,可为欧洲绿色转型提供低成本解决方案;
战略机遇:中欧合力维护多边主义,能对冲美国单极霸权,重塑全球治理话语权!
欧盟必须承认三个现实:其一,美国已非可靠盟友,而是以“离岸平衡手”角色榨取欧洲剩余价值;其二,对华“系统性竞争对手”定位是美式话术陷阱,中欧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其三,欧洲复兴不可能建立在对华脱钩之上,合作深度决定繁荣上限。
具体路径上,欧盟应果断做到:
1. **搁置意识形态偏见**,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与中国共建技术标准,而非追随美国“小院高墙”;

2. **强化战略自主**,推动欧元结算体系、防务一体化,减少对美元和美国安全伞的依赖;
3. **把握中欧建交50周年契机**,将汽车、绿色金融等务实合作项目制度化,反击美国“脱钩断链”。
欧洲的困境,本质上是旧霸权秩序崩塌下的身份迷茫。当美国将中国定义为“终极对手”时,欧盟若继续充当附庸,只会加速自身衰落。唯有以平等姿态拥抱中国,方能在多极化世界中重获战略支点。历史将证明,拒绝对抗、选择合作的欧洲,才能真正实现“战略觉醒”。
08年时,我们把美国放在怀里暖醒了,现在欧洲也有样学样!我们也要改变,先取胆扒皮、后放佐料炖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