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个非常流行,也被广泛诟病的新名词——官倒,也称“倒爷”。
所谓“官倒”,简单地讲,就是利用计划内和计划外价格不一样,靠批条子在市场上赚钱。譬如钢材,计划内价格是1000元/吨,计划外价格是2000元/吨,如果能够拿到计划内的条子,一吨就能赚几百元。如果能够批到100吨,一转手,就是几万元。在那个年代,几万元可是一个天文数字。
但是,“官倒”们个个神通广大,眼睛一眨,条子就到手了,钱也就哗哗哗地流进“官倒”们的口袋。“官倒”们当然不会独自享用,而是会与批条子的一起分享。自然,腐败也就不可避免。
价格“双轨制”,来自于《经济学周报》和十几家媒体发起的“全国首届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会上,放开价格还是小步快调争论不下,在向中央领导汇报后,形成了一个调放结合的“双轨制”折中方案。由于会议地点是在浙江的莫干山,这次会议也被称作“莫干山会议”。
实事求是地讲,价格“双轨制”看似一次思想解放,是给市场放权,实际上,在各项配套改革没有同步推进的情况下,价格“双轨制”只能是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一次利益放水,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而此后发生的通货膨胀等,也与实行价格“双轨制”有密切关系。原因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还处于物质相对贫乏、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产品供应跟不上消费需求的阶段。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双轨制”就必然会出现大量违法乱纪和贪污腐败现象。因此,必须通过调控,堵塞价格“双轨制”的漏洞。只是,在当时的形势下,又似乎无法推行整体配套改革。因此,“官倒”们还是好好地享受了几年价格“双轨制”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有一批“官倒”因为违法乱纪受到了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