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在台湾,一些知名人物以反中言论获得了广泛关注,他们的立场总是随着环境和利益的变化而摇摆不定。

苦苓,这位曾因才华与文笔赢得民众喜爱的作家,也同样是一个争议不断的存在,表面上,他高调批评大陆,力挺台独。
而在另一面,他却在大陆市场收获巨额版税,频频出版书籍,赚取丰厚的收入,这种高调反中,却又依赖大陆市场的现象,让人不禁思考,苦苓的立场到底是否真实,还是他只是在为个人利益做着利益交换?

苦苓的政治立场一直是个谜,他的态度随着时局变化而摇摆不定,背后隐藏的动机并不复杂利益。
作为台湾文坛的知名人物,他的成名与国民党脱不了关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民党掌控了台湾的主流媒体和文化资源,而苦苓正是靠着这些资源崛起。

他的书籍能够大卖,他能在电视节目中频繁露面,甚至能在国民党掌控的媒体中成为座上宾,都是因为他当时和国民党的关系良好。
那个时候的苦苓,还没有所谓的“台独”倾向,甚至在很多公开场合,他的言论都偏向保守,更像是国民党的“文人喉舌”。

可台湾政坛在90年代末发生剧变,民进党的崛起让“台独”势力日益壮大,反对大陆的声音成为政治主流。
看到政治风向转变,苦苓迅速调整策略,他开始与绿营媒体接触,甚至用笔名“托斯基”在《美丽岛》杂志上发表支持台独的文章,试图借此融入民进党阵营。

可惜,他的“投名状”并未获得绿营的完全信任,因为苦苓的背景始终是“外省人”,这让他在民进党内部无法真正站稳脚跟。
绿营对他的态度始终保持着一丝警惕,虽然愿意让他为其服务,但从未真正将他视为自己人, 苦苓的政治立场之所以反复横跳,本质上是因为他并不是真正的“台独信仰者”,而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他明白,要在台湾的政治和文化圈子中生存,就必须站队,而站在哪一边,不是取决于价值观,而是取决于哪一方能给他带来更大的利益。
当国民党占据主导地位时,他愿意附和国民党,而当民进党逐渐掌握更多话语权时,他又迅速向绿营靠拢。

这种左右逢源的做法或许在短期内能让他获得一定的好处,但也让他的形象变得模糊,既无法赢得蓝营的信任,也难以在绿营中获得核心地位。
最终,他成了一个游走于两派之间的“边缘人”,不论是政治圈还是文化圈,对他的态度都带着几分利用和防备。

那么,他的这种“见风使舵”的行为,究竟是他的聪明之处,还是他的致命缺陷?

苦苓的文学才华在台湾文坛早期便得到了认可,但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是一个作家,在成名之后,苦苓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从文学创作者转型为一个商业化的公众人物。
在上世纪80年代,台湾的“眷村文化”正兴起,苦苓紧紧抓住这一文学风潮,开始用自己的笔名“苦苓”撰写关于眷村的小说和散文。

借着这股热潮,苦苓很快在文坛崭露头角,成为台湾的文学新星,但苦苓并不仅仅满足于在文坛留下名字,名利双收才是他的目标。
于是他迅速将自己的作品转化为一种商业产品,通过不断出版和炒作自己的文学形象,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经济收益。

尤其是在台湾社会经济逐渐起飞的背景下,苦苓看到了一条更为直接的致富道路商人化,与其继续坚守传统的文学创作,他选择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名气拓展更多的商业机会。
在这条商业化道路上,苦苓的代表作《丑陋的台湾人》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受到《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的启发。

苦苓也开始着手撰写一本“抨击台湾人自卑心理”的作品,并借此获取了巨大的市场反响,尽管有不少人认为这本书的写作动机是为了迎合市场、制造争议,但这本书确实让苦苓赚得盆满钵满。
出版之后,书籍的销量节节攀升,苦苓也因此赚得了不小的版税收入,但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苦苓从文人转型为商人的过程中,难免丧失了作为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曾经的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商业化的工具。
无论是《丑陋的台湾人》还是其他作品,苦苓不再单纯追求艺术价值,而是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投机取巧的商业作家,他的作品更像是一种商品,而不是文学的表达。

随着他越来越深地融入商业圈,苦苓的文学创作似乎渐渐被市场需求所左右,他不仅推出大量畅销书,还参与了多个电视节目,逐渐成为台湾娱乐圈的重要人物。
从作家到商人的转变,不仅让苦苓赚到了丰厚的利润,也让他的文人气质变得逐渐模糊,这样的转变,究竟是成功的商业战略,还是让他丧失了文学本真的代价?

在台湾,苦苓的言论向来充满矛盾,表面上,他是一个坚决的台独支持者,公开指责大陆,频频发表反中言论,可背后却有着另一番让人费解的操作,他在大陆的出版事业蒸蒸日上,频频从大陆赚取丰厚的版税收入。
这种一边高调反对大陆,一边却在大陆捞金的双面行为,给他带来了巨大的争议,也让人质疑他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进行这种政治与商业的双重操作。

苦苓的反中言论在台湾岛内并不罕见,尤其是在民进党执政后,他成为了最为激烈的“反中”声音之一。
他不仅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辞尖锐的评论,甚至在大陆发生自然灾害时,也毫不犹豫地借机抨击大陆,表示对大陆的援助不屑一顾。

例如在河南郑州暴雨灾害发生后,苦苓不仅不表现出任何同情,反而公开辱骂那些向大陆捐款的台湾艺人,称其为“王X蛋”。
这些激烈的言论让苦苓在台湾的部分民众中积累了较高的声望,尤其是那些极力主张台独的支持者,更是将他视为“勇敢发声”的代表。

与这些充满敌意的言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苦苓的实际行动却显示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尽管他在台湾大肆宣传“台独”立场,公开抨击大陆。
但他并未放弃大陆市场带来的经济利益,相反,苦苓的书籍在大陆的销量一度非常可观,他从中获得了不小的版税收入,甚至直言自己从大陆赚得的钱足够让他生活得很好。

这种行为引发了广泛的批评,很多人认为,苦苓这种“嘴上反中,身体却去大陆捞金”的做法,实质上是典型的双面人行为。
作为文化界的代表人物,他的言辞不仅影响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看法,也加剧了岛内的政治对立和社会分裂。

通过苦苓的双面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个人利益往往会超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表达。
这种做法可能会带来短期的成功,却无法持久,对苦苓的批评,最终应该指向台湾社会如何塑造更为清晰、独立的文化价值观,同时避免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参考资料:
环球网在2021年7月23日关于《亲绿作家叫嚣:台湾哪个人捐款给大陆,就叫他“王X蛋”,罗智强怒呛:我捐8万,这个“王X蛋”我来当》的报道

中时新闻网在2015年8月11日关于《交往9年 苦苓包邮轮再娶正妹女友》的报道

海峡集结号在2021年7月23日关于《大赚人民币!亲绿作家苦苓透露自己的书在大陆很畅销》的报道

澎湃新闻在2020年9月8日关于《关于国民党和台北故宫,绿营名嘴有个大胆的想法...》的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