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前的九月八日各写七律,白居易司马光和秦观,谁更胜一筹?

火云上有诗词 2024-10-13 06:47:23

九月八日酬皇甫十见赠 唐 · 白居易

君方对酒缀诗章,我正持斋坐道场。

处处追游虽不去,时时吟咏亦无妨。

霜蓬旧鬓三分白,露菊新花一半黄。

惆怅东篱不同醉,陶家明日是重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题为《九月八日酬皇甫十见赠》。全诗通过对比和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皇甫十在不同生活方式下的情感交流与共鸣,以及对即将到来的重阳节的感慨。

首联“君方对酒缀诗章,我正持斋坐道场”,直接点明了两人此时的不同状态:皇甫十正在饮酒作诗,享受文人雅趣;而白居易则正在持斋修行,坐在道场之中,进行心灵的净化。这种对比,既展现了两人生活的差异,也暗示了他们虽生活方式不同,但各有其趣,各有追求。

颔联“处处追游虽不去,时时吟咏亦无妨”,白居易表达了自己虽然不常外出游玩,但并不影响他时常吟诗作赋,享受文学的乐趣。这里透露出诗人即便在修行生活中,也不忘文学创作的情怀,以及对于精神生活的重视。

颈联“霜蓬旧鬓三分白,露菊新花一半黄”,以自然景象比喻人生境遇,霜白的鬓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老去,而半黄的露菊则寓意着生命的顽强与新生。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也流露出对生命美好的珍惜与欣赏。

尾联“惆怅东篱不同醉,陶家明日是重阳”,诗人借用陶渊明的典故(东篱为陶渊明隐居之地,重阳为赏菊饮酒的节日),表达了自己不能与友人共饮于东篱之下,共度重阳佳节的遗憾。这里的“惆怅”不仅是对未能相聚的遗憾,也隐含着对重阳佳节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尊重,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和留守相公九月八日与潞公宴赵令园有怀去年与景仁秉国游赏 北宋 · 司马光

今岁台星聚洛中,甘棠前后雨阴浓。

英辞唱和诗千首,高宴游陪禄万钟。

木末霜繁花未落,云间字小雁相从。

西湖在望亲朋远,节物那堪处处逢。

首联“今岁台星聚洛中,甘棠前后雨阴浓。”描述了今年众多高官(以“台星”喻指)聚集在洛中的情景,而“甘棠”则可能象征着品德高尚或政治清明的官员(甘棠常用来比喻贤臣),“前后雨阴浓”则可能暗喻着政治环境或气氛的浓厚与复杂。

颔联“英辞唱和诗千首,高宴游陪禄万钟。”转而描写宴会上的欢乐场景。诗人们才华横溢,互相唱和,创作出了大量的诗歌(“诗千首”为夸张手法,表示数量众多)。同时,宴会的规格也非常高,宾客们享受着丰厚的俸禄和美食(“禄万钟”同样为夸张手法,表示待遇优厚)。

颈联“木末霜繁花未落,云间字小雁相从。”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寓情于景。树木的枝头(“木末”)还挂着未被霜打落的繁花,象征着生命力的顽强和美好事物的留存。而天空中雁群排成字形飞过,则可能寓意着友人的相聚和别离,以及远方的思念。

尾联“西湖在望亲朋远,节物那堪处处逢。”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虽然眼前的西湖美景令人陶醉,但亲朋好友却远在他乡,难以相聚。诗人感叹,在这样的节日里,看到这些景物,怎能不勾起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呢?这里的“节物”可能指的是节日的景物或习俗,而“那堪处处逢”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些景物触景生情、难以释怀的情感。

九月八日夜大风雨寄王定国 北宋 · 秦观

长年身外事都捐,节物惊心一怅然。

正是山川秋入梦,可堪风雨夜连天。

桐梢摵摵增悽断,灯烬飞飞落小圆。

湔洗此情须痛饮,明朝试就酒中仙。

秦观的这首《九月八日夜大风雨寄王定国》是一首典型的抒发个人情感与境遇的诗作。通过描绘九月八日夜的大风雨景,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王定国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无奈。

首联“长年身外事都捐,节物惊心一怅然”,诗人开篇即表明自己已对世俗琐事看淡,但面对节气的变换,仍然免不了心生怅然。这里的“节物”指的是节令时物,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颔联“正是山川秋入梦,可堪风雨夜连天”,进一步描绘了秋夜的风雨景象。诗人说,正当自己沉浸在秋日的山川梦境中时,却被这连绵的风雨所打破。这里的“可堪”二字,表达了诗人对风雨交加夜晚的无奈和不满。

颈联“桐梢摵摵增悽断,灯烬飞飞落小圆”,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桐树的枝叶在风雨中沙沙作响,增添了诗人的凄断之情;而灯烬纷飞,落在小圆桌上,更是给人一种孤寂落寞的感觉。

尾联“湔洗此情须痛饮,明朝试就酒中仙”,诗人提出了自己的解脱之道——痛饮美酒。他认为,只有用酒来湔洗心中的情感,才能暂时忘却烦恼。而“明朝试就酒中仙”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对酒中寻仙、超脱尘世的向往。



2 阅读:72

火云上有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