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理位置非常特别,北回归线从中间穿过,分成了南北两个气候区。
南边是热带气候,跟东南亚差不多;
北边是亚热带气候,四季变化更明显一些。
每年冬季(11月底到3月初),台湾会被一股强大的东北风笼罩。
大风会导致海浪惊人,浪高经常达到1.5-2米。
特别恶劣时,浪高甚至能达到4-5米。
这种天气对海上活动的影响有多大呢?
一艘正常的登陆艇,在平静海面上的速度能达到20-25节(相当于36-46公里/小时),但在这种天气下,速度可能会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就像你开车遇到暴雨天气,不得不放慢速度是一个道理。
2019年冬季,台湾海峡曾经连续一周出现8-9级大风,多条客货运航线停运。
连重达60吨的两栖坦克,都会在这种海况下摇摇晃晃。
更别说小型登陆艇了。
历史上,1949年古宁头战役,就因为恶劣天气导致登陆行动推迟了好几次。
台湾的冬季气候,给海上活动设置了一道天然屏障。
这种天气条件,会严重影响船只的航行速度和安全,特别是对那些需要精确操作的登陆作战来说,给操作难度增加了好几倍。
史上的登陆战例子台湾一年中,真正适合大规模海上行动的“窗口期”其实很少。
主要是两个时段:
春季3月底到7月初(约100天)和秋季9月底到11月初(约40天)。
这两个时期风平浪静,能见度好,特别适合海空联合行动。
为什么避开7-9月?
这是台风活跃期。
史上成功的登陆战例子,都选在了适合的季节:
最著名的是郑成功收台湾。
1661年3月下旬,郑成功选择了春季风平浪静的时期,率领25000将士和200多艘战船从金门出发,最终成功登陆。
更早的1624年,荷兰人占台湾时也是选在了4月,当时出动了2000多人和数十艘战船。
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时同样选择了5月。
这个时间点风力适中,能见度好。
这些历史案例,都不约而同地避开了台风季。
因为在台风季节,不仅有强风巨浪的威胁,暴雨也会导致能见度急剧下降,雷达和通信设备的效能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说,在台湾海域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天时”的选择非常重要,必须充分考虑气候因素。
选对了,就能事半功倍;
选错了,再精良的装备也可能会受制于大自然的威力。
台湾地理分析台湾东部面向大陆的这一侧,是著名的中央山脉东部断崖。
这不是普通的围墙。
而是高达1000多米的悬崖,绵延几百公里。
比如,花莲县的清水断崖,直接就是垂直高度500-800米的悬崖。
要知道,现代军用登陆艇就像汽车一样,最多能爬30度的坡,面对这样的“直上直下”,根本没法靠近。
为了避开这些天险,就必须绕道走。
要么往北绕,要么往南绕。
再加上之前说的气候因素,整个行动时间可能要延长1-2天。
不仅耗时更长,还会消耗更多资源。
但是,这种谨慎的考虑是完全必要的。
虽然,从整体实力对比来看,我们确实占据优势:
军事装备技术领先至少10-15年
兵力对比超过10:1
各项国际法理支持
但是,任何负责任的军事行动都必须把降低伤亡放在首位。
1991年海湾战争,就是通过精心的战略部署。
用最小的代价(联军伤亡不到200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所以,在可行性研究里,要综合考虑地形、气候、战术等各种因素,制定最优方案。
这不是瞻前顾后,而是现代战争的基本原则 —— 用最科学的方法,实现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略目标。
大桥,互联互通目前,两岸之间最窄处是台湾海峡的福建平潭到新竹,距离大约125公里。
这段距离虽然不算特别远,但因为没有桥梁,导致两岸运输全靠空运和海运,既慢又贵。
举个例子:
从福州运一个集装箱到台北,海运时间就要2-3天,费用也不便宜。
那么建桥后会怎样?
参考一下世界上的成功案例: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建成后把3小时的车程缩短到了45分钟。
如果两岸建桥,参考这个经验,原本2-3天可能缩短到2-3小时车程。
短期效益,物流成本可能降低60-70%。
运输时间从天级缩短到小时级,军事战略价值显著,可以实现快速增援和补给。
不仅是交通要道,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更是联系两岸人民感情的纽带。
高铁,参考日本青函隧道的技术,可以实现两岸2小时直达。
公路双向6-8车道,开车去台湾不再是梦。
输油气管道,保障能源供应,通信光缆,提供高速网络服务。
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能让两岸民众真正地走动起来。
这个工程虽然浩大。
但从长远看,一本万利。
香港回归后,港珠澳大桥的修建就证明了这一点: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实现真正融合的关键一步。
军事力量安排先说陆上力量。
一个集团军差不多有4-5万人。
这在台湾这个面积3.6万平方公里的岛上是很合理的部署。
055大驱是我们的“海上主力”,排水量1.3万吨,配备112个垂直发射单元。
两艘055再加上4艘054A(排水量4000吨)护卫舰,组成一个强大的海上编队。
这和美国在日本横须贺的部署规模差不多,它在那边就常驻1艘航母、2艘巡洋舰和几艘驱逐舰。
075型两栖攻击舰就更厉害了。
排水量4万吨,可以同时搭载多架直升机和登陆艇,简直就是一个海上移动基地。
再配上5艘以上的常规潜艇,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防御体系。
港口,高雄港是重中之重。
它现在每年能处理1000多万个标准集装箱,是全球前20大港口。
但还有提升空间 - 看看上海港,年吞吐量能达到4000多万标箱。
所以高雄港扩建后,军用码头可以停靠055这样的大型军舰,民用码头可以让更多货轮进出。
其他港口也很关键:
基隆港,台湾北部重要军港,可以监控东海方向。
台中港,位置居中,适合作为物资中转。
台北港,离大陆最近,可以发展成两岸直航枢纽。
桃园机场:可以升级成军民两用机场,就像珠海机场那样。
这种部署,既不会让台湾“军事化”,又能保证足够的防卫能力。
最关键的是,这些军事设施都是“军民两用”的。
就像厦门的部队码头,平时停军舰,需要的时候也可以用来疏散台风时的渔船。
既保障了安全,又不会浪费资源。
二战时,日本就是利用台湾作为南进基地,成功打到了东南亚。
这说明台湾的位置太重要了——就像是一个太平洋大门口的看门人。
放到今天来看,台湾周边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这些国家,肯定会非常关注这个地方。
说个具体的例子。
上世纪50年代,美军在台湾驻军时就建了很多机场。
像清泉岗机场,跑道长3660米。
在当时,可以起降包括B-52轰炸机在内的各种大型军机。
这些机场现在还在用,但设施都老化了,需要现代化改造。
要知道,现在的军用飞机对跑道要求更高,像F-35战机起降就需要特殊处理的跑道面。
再看看港口。
日据时,日本人就把基隆港、高雄港建设得很大。
原因很简单 - 军舰需要深水港。
现在的军舰更大了,像10万吨级的航母需要至少15米的水深。
所以这些老港口都需要重新疏浚,码头也要加固加宽。
中央山脉,横贯全岛,在二战时就建了很多防空洞和军事设施。
比如,花莲就有一个干城军事坑道,全长1355米,是当年日军挖的。
这些山洞放现在的导弹发射车绰绰有余。
现代导弹发射车也就一辆大卡车大小,15米长、3.5米高,在山里面建个车库太容易了。
南投是台湾的“肚脐眼”。
站在山上向四周看,视野特别好。
花莲在东部,直接面对太平洋,最适合建瞭望塔。
就像古代的烽火台,要建在视野最好的地方。
从钱的角度看,建这些设施确实不便宜。
一个现代化机场改造下来,少说也要50-100亿。
这些投资用20-30年,平均下来也就是每年几个亿,对于保家卫国来说,这钱花得值。
总的来说,台湾的军事建设就像是给房子装防盗门、装监控。
虽然花钱,但为了安全,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省。
历史一再证明,这个位置太重要了。
以前打仗都在抢这个地方,现在就更得把它守好了。
等到台湾回归祖国,那些外国军舰就不敢再在台海耍威风了。
从甲午战争时的惨败,到现在能够完全掌控台海局势,这一百多年间,中国人真是经历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