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的教训,给中国提了个醒:一旦台海爆发冲突,务必死守3处

南斋孤风中 2025-02-07 21:07:37

叙利亚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是江苏省的两倍。

2011年内战前,人口达2300万。

有石油,虽然不多,但2010年产量还有38.5万桶/天;

有古迹,比如大马士革古城,比北京故宫还要老4000多年;

地理位置还不错,在中东地区算是一个交通要道。

往东是伊拉克,边界线长605公里,北边是土耳其,长822公里,西边是黎巴嫩(375公里),西南是以色列(76公里),南边是约旦(375公里)。

就像一个被各方势力包围的“夹心饼干”。

但有个最大问题:太多人都想来插一脚。

为啥呢?

咱们往前倒推着看: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它是奥斯曼帝国(就是土耳其的前身)的地盘。

等奥斯曼完蛋后,法国人来了,说:

“这地方我来管!”

于是从1920到1946年,叙利亚成了法国的托管地,说白了就是殖民地。

1946年,叙利亚才算真正独立。

但好日子没过多久,这片土地又卷入了阿拉伯和以色列的纷争。

从1971年开始,阿萨德家族掌权。

老阿萨德统治了30年,2000年儿子小阿萨德接班。

小阿萨德上台时年仅34岁,是个眼科医生出身的80后。

刚开始他还搞了些改革,比如允许民营银行开业,放开互联网管制。

但问题在于,叙利亚社会内部矛盾重重:

大约74%是逊尼派穆斯林,但掌权的阿萨德家族属于阿拉维派(只占12%)。

除了阿拉伯人,还有库尔德人(约占9%)要求自治。

贫富差距大。

2010年,大马士革富人区的房价高,但很多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

2011年,原本可能是个要求改革的机会,但局势很快失控。

各方势力纷纷介入:

美国支持反对派,俄罗斯和伊朗支持政府军。

土耳其担心库尔德人做大,极端组织趁机坐大。

就这样,一场内战持续了十多年。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就是因为“太招人眼”,反而家破人亡。

现在,超过一半的叙利亚人无家可归,许多古迹被毁,经济倒退了30年。

叙利亚就像是住在一个“三不管”地带,周围邻居都很复杂,打架的时候经常殃及,但谁都管不了。

最后苦的,是普通老百姓。

这就是一个原本可以过上好日子的国家。

因为各种原因,变成了今天这个局面。

锅里有粮,心里才能不慌

内战前(2010年),叙利亚粮食年产量约500-600万吨,基本能自给自足。

主要产粮区在北部的哈塞克省和拉卡省,被称为叙利亚“粮仓”,占全国产量70%左右。

但到了2020年,情况彻底改变:

粮食产量暴跌至300万吨,约55%人口面临粮食不安全。

需要进口约200万吨粮食才能满足基本需求。

为什么会这样?

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基础设施被毁。

叙利亚最肥沃的土地,就是北部那片产粮区,竟然落到了库尔德武装手里。

粮食从地里运到磨坊,再到市场的这条路也断了。

种地的农民跑了,懂技术的农业专家也跑了,管理农业的干部也跑了,变成了要靠国际救援才能填饱肚子。

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多了。

拿破仑当年打俄罗斯,不就是在粮食问题上栽了跟头吗?

60万大军,最后因为断粮和严寒,活着回来的还不到3万人。

二战时,德国人进攻苏联,也是栽在了补给线拉得太长上。

叙利亚告诉我们,打仗不是光有枪和炮就行,粮食才是根本。

老祖宗说的“民以食为天”,这个道理放到今天依然管用。

要是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再先进的武器也白搭。

锅里有粮,心里才能不慌。

粮食进口,确实是个大数字。

2023年,中国进口粮食16196万吨,其中大豆进口量为9108万吨,玉米进口量为2062万吨。

这么大的进口量,确实给人一种“依赖进口”的感觉。

中国每年粮食总产量在6.8亿吨以上。

基本口粮(大米、小麦)是完全自给自足的。

进口的主要是饲料粮,比如大豆、玉米,主要用来养猪、养鸡。

中国对粮食安全非常重视。

首先是“耕地红线”:

18亿亩基本农田必须保住。

这就像是给良田上了一把锁,谁都不能动。

其次是科技投入:

现在的农业早不是过去“靠天吃饭”,而是高科技产业。

比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就让中国的水稻产量翻了好几番。

各种补贴、惠农政策,就是要让农民有积极性种地。

跟叙利亚相比,中国的优势很明显:

地大、技术强、政策稳。

叙利亚整个国土面积还不到中国一个省大,又没有成熟的农业科技,一旦农业系统崩溃就很难恢复。

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现代战争中,粮食武器比核武器还厉害。

你看看美国这些年的制裁手段,哪次不是把粮食当武器?

所以,中国在“藏粮于技”的同时,还得“藏粮于民”,就是要把粮食储备系统建设得更扎实。

保障粮食安全,就是给国家上了一份“保险”。

这个道理,从古到今都没变过。

“靠天吃饭”变成自己做主

在内战前,叙利亚每天能产40万桶石油。

虽然产量不算大,但起码够自己用。

结果内战后油田被武装占领,产量暴跌。

一个石油出口国,竟然沦落到要从伊朗进口石油,这种讽刺背后是深刻的教训。

俄罗斯虽然是能源大国,但西方的制裁让其石油出口受阻。

而欧洲因为过度依赖俄罗斯能源,能源价格暴涨,工业生产受到重创。

一些工厂不得不停产,普通民众取暖都成问题。

中国在能源安全上的战略就显得高明得多:

先说石油,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原油进口国,每天进口量超过1000万桶。

但中国多管齐下:

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据估计储备量超过80天用量。

投资全球油气资源,从中东到非洲,从中亚到南美。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投资国。

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电网系统,发电能力世界第一。

这什么意思?

中国,正在从“靠天吃饭”变成自己做主。

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这不仅是产业升级,更是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环。

因为电动车越多,对石油的依赖就越小。

再看核电,中国正在建设的核电机组数量世界第一。

这是在为未来的能源安全布局。

核电虽然前期投入大,但一旦建成,就是最稳定的能源来源之一。

现代战争不只是打打杀杀,更是能源较量。

一个国家如果能源不能自主,就像一个人被人掐住了脖子,随时可能窒息。

能源安全不是喊喊口号,而是要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科技支撑。

中国在这方面的布局,恰恰高瞻远瞩。

经济独立,是定海神针

2011年,叙利亚算是中东地区还不错的国家,虽然不是特别富,但日子还过得去。

可是内战一打,先是工厂停工了,商店关门了,有钱人都往外跑。

到了2015年,情况更惨。

外国对叙利亚实施制裁,石油卖不出去了,很多国际贸易都被掐断了。

老百姓手里的钱就像冰雪一样融化了。

年轻人更惨,找工作跟大海捞针一样难。

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只能靠联合国发的救济粮生活,有的人干脆就离开了叙利亚,到其他国家去打工。

据统计,超过600万叙利亚人逃到国外,差不多相当于叙利亚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到了2020年,叙利亚的经济规模只有120亿美元。

最要命的是,经济不行了,政府连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都提供不了。

医院缺药,学校开不了课,连电力供应都成问题,每天停电好几个小时已经成了常态。

和平稳定才是发展的根本。

就像老话说的:“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没有和平,再好的家底也能败光;

没有稳定,再强的经济也会崩溃。

叙利亚的例子,恰恰印证了这个道理。

经济独立是定海神针。

你看现在国际上打压制裁的例子不少,但真正能扛住的没几个。

为啥?

就是因为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没有强大的内需市场做支撑。

很幸运,我们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但是只有生产能力还不够,更关键的是要有需求。

新冠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都断了,可中国经济却率先恢复。

为什么?

就是因为14亿人的内需市场给力。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