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乌克兰卖矿保命,其实瑞士,芬兰早就给出2条“成功”路子

南斋孤风中 2025-04-18 20:41:16

4月17日,乌克兰第一副总理斯维里坚科告诉大家,美国和乌克兰已经签了一份关于矿产的“意向备忘录”。

简单说,这是正式协议前的“预约”。

他表示正式文件可能在几天内就会签好,然后交给两国议会批准。

这事儿为啥重要?

说白了,乌克兰地下埋着大量稀有金属,美国想要。

比如:

锂(造电动车电池的主要材料)

钛(造飞机、军事装备必不可少)

稀土(你手机里就有这东西)

这些东西现在越来越金贵了!

比如,锂的价格,从2020年到2022年大幅上涨。

虽然后来回落了些,但依然值钱。

就像1898年,英国从清朝那里拿到了长江流域矿产开发权,当时的中国根本无力反抗。

再看看非洲,法国至今仍控制着前殖民地国家的矿产资源。

比如,尼日尔的铀矿,法国电力公司长期以低价收购,而尼日尔百姓却用不上充足电力。

美乌双方的盘算

乌克兰现在处境艰难:

战争已经打了三年多,经济下滑40%以上,急需现金和投资。

美国则想:

不再那么依赖中国的矿产(目前美国80%的稀土从中国进口)。

在家门口建立稳定供应链,继续保持对乌克兰的影响力。

乌克兰普通人心情复杂。

一方面,这可能带来工作和钱;

另一方面,许多人担心这是“卖国”行为。

有乌克兰网民直言:

“先是粮食,现在是矿产,我们还能卖什么?”

历史告诉我们,在弱势时签订的资源协议很少有真正公平的。

看看1922年《拉帕洛条约》。

当时苏联弱小,不得不向德国做出巨大经济让步才换取和平。

结果,德国公司进入苏联开发资源,却没给多少好处。

无论最终协议内容如何,乌克兰人民都希望,这不是另一个历史上常见的“资源掠夺”故事。

强弱悬殊时的交易,结果往往对弱者不利。

为何泽连斯基之前不愿签?

斯维里坚科兴奋地宣称:

这份备忘录,将为乌克兰带来“经济伙伴关系”和“重建投资基金”。

听起来不错。

但,漂亮话背后往往藏着不平等。

泽连斯基,此前对这类协议相当谨慎。

这并非没有道理。

弱国在危难时刻,签订的资源协议,几乎都变成了长期的桎梏。

泽连斯基显然知道这些先例,但现在似乎被迫让步了。

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示,协议将在4月26日前完成。

但未提具体细节。

看看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空头支票:

一战后,英法向阿拉伯人承诺建立独立国家,以换取对抗奥斯曼帝国的支持。

最终,却私下签署《赛克斯-皮科协定》瓜分了这些地区。

越战期间,美国向南越政府承诺持续军事支持。

但1973年,巴黎和平协定后迅速减少援助,最终导致南越在美军撤离后迅速崩溃。

对乌克兰来说,目前美国国内分歧严重,援助承诺能否兑现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站在乌克兰角度,似乎别无选择:

战争持续消耗国力,欧洲援助力度不足。

美国支持是求生关键。

这种“无奈的选择”,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就像1842年清朝签《南京条约》,1919年德国签《凡尔赛条约》,都是在极端不利条件下被迫接受的结果。

泽连斯基是真急了?

2月底,泽连斯基在白宫当着记者的面就吵了起来。

场面挺尴尬。

这事儿让大家议论纷纷:

到底是泽连斯基真急了,还是他故意在镜头前装硬汉?

要说泽连斯基急,他确实有理由急:

战争打了三年多,乌克兰伤亡惨重。

据非官方数据,可能已有超过几十万士兵阵亡。

国内经济几乎崩溃,日子越来越难过。

前线弹药短缺,美国援助迟迟不到位。

1940年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获得美国的武器援助,也曾经历过无数次艰苦谈判。

当时罗斯福总统虽然同情英国,但动不动就提条件:

要军事基地、要市场准入、要英国放弃殖民地特权...

丘吉尔私下说过:

“美国人总是做对的事,但只在尝试了所有其他办法之后。”

泽连斯基的处境比丘吉尔更糟糕,他已经被逼到墙角,所以可能是真急了。

私下认错,公开硬气?

但另一种可能性也很大 - 泽连斯基是在演戏。

历史上,弱国经常玩这种戏:

1972年,越南和美国的和谈来说,越南领导人黎德寿在公开场合态度强硬,回头就让谈判代表做出妥协。

这招叫“台上台下两套戏”,目的就是给国内民众一个交代。

泽连斯基面临的国内压力巨大。

如果,他直接签了这个“卖资源换武器”的协议,会被骂卖国。

所以,他需要先“表演”一场硬气,然后再“不得不”接受现实。

这在国际中太常见了:

1950年代,日本首相吉田茂在公开场合大谈日本主权。

私下却对美国言听计从。

1970年代,埃及总统萨达特在国内讲话时发誓“永不与以色列妥协”。

转头就去戴维营秘密谈判。

泽连斯基可能是这种操作。

其实,美国嘴里所谓的“双赢”。

通常都是强国赢大头,弱国赢小头。

真正的公平,只有在双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

乌克兰现在的选择很难,就像一个溺水的人必须抓住任何救命稻草,哪怕这根稻草要收取高昂的代价。

泽连斯基,四面楚歌

俄乌冲突迟早要停火,这是肯定的。

从历史经验看,这种不对称战争的结局基本上都一个样:

小国吃亏,大国占便宜。

瞧瞧历史上类似的例子:

芬兰与苏联的“冬季战争”(1939-1940),芬兰虽然打得英勇,最后还是被迫割地

19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几年后撤军时已达到了全部战略目标

2008年俄格战争,格鲁吉亚失去了20%的领土至今没拿回来

现在的乌克兰,情况可能更惨:

国土四分之一被占,最肥沃的农田和最富裕的工业区都在俄控区。

人口锐减,年轻人死的死、逃的逃。

据联合国统计,约600万乌克兰人成了难民。

基础设施几乎被炸平,电网损毁过半,重建起码要几千亿美元。

泽连斯基现在真是骑虎难下。

历史上,那些被大国当枪使的小国,下场几乎没有好的:

1975年,南越总统阮文绍在西贡沦陷前仓促逃亡,成了无家可归的流亡者。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时,科威特埃米尔逃往沙特。

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被蹂躏。

2001年,美国入侵阿富汗后扶持的卡尔扎伊政权。

最终在2021年,塔利班卷土重来时灰飞烟灭。

泽连斯基面临三重危机:

国内骂声一片。

战争死了那么多人,老百姓受够了。

普京明确把他列为战犯,俄罗斯要把他抓去审判。

而且,西方随时可能翻脸。

毕竟,美国历史上抛弃盟友的例子可太多了。

越南战争后期,美国与北越秘密谈判,根本不通知南越。

伊拉克战争中支持美军的库尔德人,后来被美国抛弃,任由土耳其轰炸。

更要命的是,美国的政策说变就变:

拜登上台就从阿富汗撤军;

美国国内对乌克兰援助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共和党内不少人公开反对继续援助。

美国的承诺就像春天的冰,看着结实,一踩就碎。

泽连斯基,就像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不管选哪条路,似乎都走向毁灭。

小国命运

乌克兰这块地方,从古到今就没消停过:

1240年,蒙古铁骑踏平基辅

1600年代,被波兰立陶宛和俄国争夺

两次世界大战中,乌克兰是东欧死亡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现在又被夹在俄罗斯和北约之间,成了新一轮大国博弈的战场。

小国在大国之间生存,其实有两条成功路径:

瑞士模式:永久中立,不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芬兰化:表面中立,实际上在外交上考虑强邻的核心利益。

可惜乌克兰没走这两条路,而是选择了正面对抗俄罗斯,结果惨重。

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说得好:

“小国与大国对抗,即使不是自杀,也是慢性自残。”

乌克兰人民的未来可能很艰难。

但从历史看,民族精神顽强的国家(如二战后的波兰、韩国)总能找到重生之路。

只是这条路可能比想象的要长得多、艰难得多。

0 阅读: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