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中美海上对决,美国害怕的并不是东风导弹,“感知力”才致命

南斋孤风中 2025-02-08 20:34:24

很多人一提到中美海上对抗,首先想到的就是导弹互轰。

没错,中国确实有不少硬家伙。

比如,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射程能达到2500公里,被外媒称为“航母杀手”;

东风-26,更是能打到4000公里外。

这些导弹就像篮球场上的“三分神射手”,威力确实很大。

但是,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

美航母在哪儿?

大海那么大,航母那么小,比如尼米兹级航母长333米,相对于太平洋来说真的很小。

怎么找?

这就需要强大的“感知能力”了。

防空系统

防空系统就像是一个个带LED灯的伞。

每把伞能照亮周围。

如果你要照亮一片沙滩,是把10把伞紧紧挨着放好,还是把它们间隔开来放置更合理呢?

显然是要间隔开。

因为伞挨得太近,光线就会重叠,浪费。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效益递减”。

具体到航母战斗群。

一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的防空雷达覆盖范围,大约在450公里。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AN/SPY-1雷达,探测范围约350公里。

标准-3防空导弹的最大射程,可达500公里左右。

如果把所有军舰都挤在一起。

比如说都在5公里范围内,会出现什么问题?

雷达信号互相干扰,大量防空覆盖区重叠,造成资源浪费。

反而给敌人创造了一个“高价值密集目标群”。

举个现实例子:

202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战斗群在执行任务时,其护航舰艇通常保持30-150公里不等的间距。

这样既能保持有效防空网络,又不会造成防御能力浪费。

中国在这方面有明显优势。

以歼-16战机为例,可以携带的鹰击-12反舰导弹射程达400公里。

如果中国预警系统,先发现了美军航母战斗群,可以同时从多个方向发起攻击。

即使美军军舰散开部署,也很难应付“饱和攻击”。

1941年珍珠港事件,日本偷袭成功的关键就是战术隐蔽。

美军完全没发现日军6艘航母,结果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偷袭,损失惨重。

18艘军舰被击沉或重创,350架飞机被摧毁,2400多人伤亡。

再看看1982年福克兰群岛战争。

阿根廷的将军贝尔格拉诺号巡洋舰,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发现英国核潜艇,结果被鱼雷直接击沉,323名官兵遇难。

这就是没有预警能力的悲惨下场。

现代航母的打击能力有多强?

以美军尼米兹级航母为例:

可以携带90架各类飞机

舰载机作战半径达1000公里以上

一天能执行高达100多次航空任务

打击范围可覆盖2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这意味着什么?

如果你发现不了对方的航母,人家的舰载机,随时可能从四面八方来袭击你。

2016年,中国海军在南海演习时,就通过预警机和岸基雷达,成功发现并跟踪了美军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

这让美军很是紧张,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处于中方眼皮底下。

早在冷战时,苏联就用类似的方法盯着美国航母。

但当时的技术还很落后。

卫星不够多,拍的照片也不够清晰,经常跟丢。

上世纪的老旧摄像头,画面模糊还断断续续的。

结果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苏联就吃了大亏,美军航母都开到古巴跟前了他们才发现。

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

全球真正值得重点关注的航母也就16艘。

美国11艘、法国1艘、英国2艘、印度2艘。

而这些航母还经常要回港休整。

就拿美军来说,2023年初,他们11艘航母里,林肯号、杜鲁门号、乔治·华盛顿号都在大修。

还有两艘在做日常保养,真正在海上溜达的就4艘。

中国的北斗卫星系统,就像是装了30多个摄像头的监控网。

这些卫星,带着先进的光学设备和红外传感器,24小时不间断地巡逻。

对付区区几艘航母,可以说是绰绰有余。

2019年,美军“里根”号到南海耍威风时,就尝到了苦头。

它的一举一动都被中国看得一清二楚,弄得美军很是不自在。

这种监视太管用了,以至于2020年美军想玩点花招。

让“罗斯福”号航母用各种战术规避,想甩掉中国天眼。

结果呢?

还是被盯得死死的。

1对1盯梢

美国从1960年代,就开始发射“锁眼”系列侦察卫星。

这些卫星一开始像个大照相机,拍完照片用个小胶囊扔回地球。

现在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但那时候就是这么干的。

到了现在,这些太空眼睛厉害多了。

拿美国来说,它的军事侦察卫星至少有三种:

光学侦察卫星,就像一个超级相机,能看清地面上一米大小的物体。

雷达侦察卫星,下雨天和晚上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电子侦察卫星,专门偷听无线电通信。

中国从1970年代开始发展“返回式卫星”,到现在的遥感系列、高分系列,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特别是最近这些年,中国的卫星发射速度惊人,每年都往太空扔几十颗卫星。

1对1盯梢,这就更不是一般国家能玩得起的。

卫星也是这个道理。

一颗卫星转一圈可能要90分钟,而且不可能一直对着同一个地方。

所以,要实现全天候监视,就得有好多颗卫星轮着来。

看看全球的情况,就知道这有多难了:

法国就两颗军事侦察卫星

日本四颗

就连俄罗斯现在能用的也就十几颗

而要实现真正的1对1盯梢,没有30颗以上的卫星群根本玩不转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只有中美两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

这不仅需要强大的工业能力(造卫星),还需要先进的火箭技术(发射卫星),更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

一颗高级侦察卫星造价可能超过10亿美元。

越来越强的“感知力”

从一战开始,飞机就成了军队眼睛。

为什么呢?

因为在天上看,视野最好。

第一种是无人侦察机。

拿无侦-7和无侦-8来说,这就像是会飞的摄像头,不用担心飞行员的安全问题,可以在危险区域执行任务。

它们能在高空盘旋很长时间,就算被击落也不会造成人员损失。

第二种是真人警员。

比如歼侦-8F。

这是把歼-8战斗机改装成的侦察机。

飞得又高又快,最高时速能超过2.2倍音速,飞行高度能到2万多米。

为什么要把歼-8改成侦察机?

这里面有个历史原因:

歼-8作为战斗机可能不是最先进的,但它有个最大的优点 —— 速度快、飞得高。

这两个特点正好适合侦察任务。

主要任务就是快速巡逻:

飞到高空,用机载的各种侦察设备迅速搜索一大片区域,然后赶紧跑回来报信。

这整个系统,在海上布置了一张天罗地网:

卫星在最上面看大片区域,无人机在中间高度长期值班,歼侦-8F负责快速突击侦察。

三种眼睛配合使用,让对手很难躲藏。

这就是为什么说,现代战争首先是信息战 —— 谁能先发现对手,谁就占了上风。

航母上的新玩意 —— 电磁弹射器。

这东西就像是给飞机装了个超级弹弓。

过去航母上的飞机起飞,就像是在跑道上助跑,还得靠一个上翘的跳板。

但有了电磁弹射,那就不一样了。

它就像是一个超级强力弹簧,能把更重的飞机“弹”出去。

这对无人侦察机来说简直是个福音。

因为可以带更多油料,带更多设备。

打个比方,过去的侦察机只能飞500公里,现在可能能飞1000公里。

侦察范围一下子就大了一倍。

这就像是把航母“眼睛”,从近视变成了远视。

现代军舰都带着雷达,雷达工作的时候会发出电磁波。

这就像晚上有人打手电筒,虽然他是用来照明的,但别人远远就能看到这道光。

我们的陆地雷达,就是通过捕捉这些“光”来发现敌人的。

但这个方法,有个天生的缺陷:

地球是圆的。

这个问题挺有趣,就像你站在海边看远处的船,看着看着船就沉下去了一样。

这不是船真的沉了,而是被地球的弧度挡住了。

雷达也一样,它发出的电磁波在海面上传不了太远,因为地球是弯的。

所以各国军舰都会“躲猫猫”,静默航行。

说白了就是尽量少开雷达,少发出电磁波。

这种全方位的感知能力,才是真正的杀手锏。

因为在现代海战中,发现即摧毁。

只要能及时发现目标,导弹就能立刻发射。

反过来说,再厉害的导弹,找不到目标也是白搭。

这就是为什么美军最担心的不是中国的导弹,而是中国越来越强的“感知力”。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