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中国宣布对镓和锗这两种关键金属实施出口管制,可以说是: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镓在半导体芯片、5G基站、太阳能电池等高科技产品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锗,则是光纤通信和红外成像设备的重要原料。
中国的镓产量占全球的96%,锗产量占全球的90%。
简单说,就是“买东西很难绕开我”。
美国企业每年要用到大量的镓,其中50%以上都要从中国进口。
这下可让美国企业犯了难。
到了2024年10月,中国又宣布对稀土出口实施新规定。
稀土,它就像现代工业“调味料”,没有它,很多高科技产品就难以下咽。
具体来说:
一台大型风力发电机组要用3.75-4吨左右;
一架F-35战斗机要用大约417公斤稀土。
藏富于民,藏富于技上世纪90年代。
美国人觉得开采稀土太费劲,污染还大,就把这个“脏活累活”都甩给了中国。
想着反正中国卖得便宜,何乐而不为呢?
但中国人可不是那么想的。
邓公早在1992年就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这些年中国干了啥?
说白了就是藏富于民,藏富于技:
首先是“内功”:
整合了全国六大稀土集团,形成了从开采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在包头建立了稀土研发中心,有多项专利。
中国在稀土分离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23年产能达到35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7%。
然后是“外功”:
通过投资控股建立的独立企业群,分布在多个国家。
比如:
和澳大利亚最大的稀土企业莱纳斯公司合作;
智利SQM公司(中国天齐锂业持股24%)。
即使一家出了问题,另一家照样经营。
美国就算对中国国内稀土企业使出浑身解数,也动不了这些海外企业,因为它们是在当地注册的独立公司。
两条腿走路,你却只能单打独斗。
在刚果,中国五矿集团投资了刚果(金)的铜矿投资,洛阳钼业是世界最大的铜钴矿TFM矿区的主要投资方。
在印尼,中国青山集团投资了50多亿美元,控制了当地最大的镍矿。
这个投资很聪明,因为电动汽车电池离不开镍。
在阿根廷,中国港资企业赣锋锂业花了9.62亿美元,获得了Mariana锂矿项目的控制权。
中国企业不是简单地“买买买”,而是用合资公司的方式来运作。
既保证了话语权,又和当地人共同发展。
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性的供应网络,就算一个地方出问题,还有其他地方兜底。
而且,是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是“一锤子买卖”。
既有“快钱”(铜、镍等传统矿产)。
也有“未来钱”(锂、稀土等新兴矿产)。
这种既顾眼前,又谋长远的策略,让美国这个老对手也不得不佩服。
这就是中国的“渐进式”发展。
不贪一时之快,而是稳扎稳打。
用25年,在全球矿产领域站稳了脚跟。
而且,大多在美国“鞭长莫及”的地方。
拿非洲来说,中国在这片被西方称为“黑暗大陆”的土地上。
用实实在在的投资和技术支持,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信任。
比如在赞比亚,中国不光投资采矿。
还帮助建设了公路、医院和学校。
再看拉美,这个传统上被称为“美国后院”的地方,现在也是中国稀土产业的重要布局区。
这些投资,不是简单的“撒钱”,而是带着技术和就业机会去的。
最绝的是时间差。
美国这两年急着要“去中国化”,可中国在这些国家的布局,都是十年、二十年的长约。
这些国家的稀土储量,占全球的30%以上。
大部分合作协议都包含优先采购权。
想要破局,除非花大价钱违约,但这又会得罪这些发展中国家。
而且,建立一个完整的稀土产业链需要15-20年,培养专业人才需要8-10年。
发展替代技术至少需要5-8年。
所以,美智库才会得出这个“扎心”的结论: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继续扩大。
这就是中国下的一盘大棋,把产业布局和金融控制完美结合在一起。
最高明的是啥?
中国建立了两套独立的体系:
国内一套,国外一套,互不相干。
中国这些年在全球的布局就像种树,树已经长大了。
美国现在想种新树,先不说有没有地,就说把树养大,那也得等上十年八年的。
所以,这份美国智库的报告也是实话实说:
就算美欧这几年砸了上千亿美元,想在稀土领域跟中国掰手腕,那也是有心无力。
这就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中国这些年的战略眼光和耐心布局,现在都开花结果了。
优先购买权,可以优先购买这些国家的稀土产品。
定价权,因为持有大量股份,在国际稀土市场上有很大话语权。
技术控制,通过合资公司方式,把控着这些国家的稀土加工技术。
打个比方,这就像中国不仅有国内稀土资源,还在全球租了很多国外稀土矿,而且还把开采加工技术也掌握在手里。
这样一来,别人想要用稀土,就不得不考虑中国的态度。
美欧现在的困境就像是,想建个稀土供应链。
但发现好地都被租出去了,而且还不知道怎么做。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投入那么多钱,却收效甚微的原因。
美国和欧洲“大撒币”美国和欧洲这几年在稀土领域可以说是“大撒币”。
但效果怎么样呢?
就像撒胡椒面一样,看着撒了不少,可就是不够味。
就拿山泉稀土矿来说,美国虽然有,但从挖出来到能用上,中间要经多道工序,这活儿一时半会儿还真学不会。
不过,美国也不是没有办法。
他们正在:
在德克萨斯州重启稀土加工厂。
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盟友合作开发新的稀土来源。
投资研发稀土替代材料。
但这些措施都需要时间,短期内美国还是得依赖中国的供应。
吃了又砸锅,那可不行美国现在的困境就像是:
想建立自己的供应链,却发现关键“链条”都在别人手里。
想拉拢盟友一起对付中国,可这些盟友在稀土领域,又都离不开中国的技术和市场。
这就陷入了一个“想打又打不着”的尴尬局面。
2024年前10个月,中国对美国的稀土出口量骤降到1.15万吨。
要知道2023年同期可是3.2万吨,直接砍掉了三分之二还多。
这种下降可不是偶然的。
这是对美国一系列动作的回应。
美国前脚刚宣布对台军售,后脚就发现自己需要的稀土原料“不好买了”。
更让美国坐不住的是:
按照目前的形势,如果美国继续在台湾问题上“玩火”,继续打压中国企业,这个1.15万吨的数字还可能继续往下降。
“你不给我留余地,我也可以让你尝尝没有稀土的滋味。”
不能一边想着从中国买稀土,一边还在台湾问题上使绊子。
这种吃了又砸锅的做法,在今天的中国面前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