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这场仗,就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结结实实地抽在了美国的脸上!
苏联解体后,美国一度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
华盛顿的政客们,还在吹嘘“历史终结论”,觉得美式民主和资本主义模式已经是世界终极形态。
以前,美国干预哪个地方,那都是手到擒来。
这回可好,在乌克兰,他们发现自己的如意算盘打不通了。
仅仅两年,美国就把近1700亿美元砸进去。
结果呢?
俄罗斯非但没被打垮,反而在军事和经济上展现出惊人韧性。
弹药不足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现代战争导弹满天飞、高科技武器闪闪发光的画面,但俄乌战争打碎了这个美丽幻想!
早在一战时,炮兵就已经是战场上的绝对主角。
那时候,谁的炮火更猛,谁就能决定战局。
德国的88毫米高射炮,在二战中简直是传奇,盟军见到这玩意儿直接就怕了。
苏联红军能够击败德国,靠的就是可靠的炮兵部队。
俄乌冲突初期,俄军的炮弹消耗量较高。
例如,2022年5月至6月期间,俄军平均每天消耗约5万发炮弹。
你敢信?
美国一年能生产的炮弹大约30-40万发,而战场每天就需要数万发。
这意味着什么?
传统武器依然是战争的顶梁柱。
一发不到1000美元的普通炮弹,往往比价值百万的导弹更管用。
炮兵有啥优势?
机动性强、成本低、杀伤范围广,这才是真正的战场杀手!
俄乌战场上,俄罗斯一个月要打光20万到60万发炮弹。
按照平均价格计算,一发炮弹大约500-1000美元,这就是每天几百万美元打水漂。
咱们来对比一下各国的产能:
美国,一年能生产100万发炮弹。
俄罗斯,据估计年产能约200-300万发。
中国,中国155毫米榴弹炮炮弹的日产能力可达15万发。
关键在于生产速度和规模。
以俄罗斯为例,在战争高峰期,他们的炮兵部队每天要消耗2万多发炮弹。
一个月的激烈战争,就可能把一个国家的年度生产储备耗光!
工业实力才是硬道理!
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将民用工厂转换为军工生产线,谁就能在持久战中占据优势。
就像二战时的美国。
可以在几个月内,将汽车制造厂转变为坦克和武器生产线。
如果中美真的发生大规模冲突,每月百万发炮弹的需求,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美国目前的生产能力,简直是杯水车薪。
两线作战?风险太大美国现在就像一个纸老虎,嘴上喊得凶,实际上底气不足。
两线作战?
风险太大。
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完美地暴露了美国的战略尴尬。
美国,选择了一种“隔岸观火”式的军事援助策略:
不直接参战;
不断提供军事装备;
但又不愿意承担真正的战争风险。
以色列的情况尤其戏剧性。
这个中东最强盟友,几乎用尽浑身解数想要拉美国下水,但美国依然保持距离。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降低风险和避免过度消耗。
美国炮弹产能,根本无法支撑两线甚至多线作战。
俄罗斯和中国都不是阿富汗、伊拉克。
面对这两个核大国,美国底气不足。
现代战争不是电影大片,不是靠吹牛能赢的。
真正的军事实力,是工业基础、后勤保障、士气,以及面对残酷现实的决心。
美国现在缺的,恰恰就是这些。
中国的地理优势从越战到海湾战争,再到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美国几乎是用战争写就了20世纪的地缘政治剧本。
但代价呢?
巨大!
仅是阿富汗战争,美国就烧掉了2.3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几个省GDP。
打了20年,最后还是灰溜溜地撤军,连个体面的下台阶都没有。
伊拉克战争同样如此。
打了近9年,不仅没找到传说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间接促成了ISIS的崛起。
中东就像一个无底洞,不管美国投入多少资源,局势始终混乱不堪。
俄乌战场上,美国虽然豪掷千金支持乌克兰,但实际上已经不想再直接对抗俄罗斯。
台海局势紧张,美国既担心中国,又忌惮俄罗斯可能的介入。
所以说,美国现在的战略就是能拖就拖,能和平解决就和平解决。
谁都不想真刀真枪地干一架,因为代价实在太高了。
这就是现实版的“纸老虎”:
看起来很凶,其实真干起来,精力不足。
据五角大楼的内部评估报告显示,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基地数量约为374个,这些基地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看起来很牛,但实际上兵力极其分散。
以亚太地区为例,美国需要同时应对多个潜在热点:
韩半岛的朝鲜问题,台湾海峡的潜在冲突;
南海的领土纠纷,日本和菲律宾的防务承诺。
相比之下,中国的军事部署具有极大的地理优势。
中国的军事资源可以高度集中,补给线短、反应速度快。
美军,想要在中国周边集结有效兵力,光是后勤就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美国在亚太常备军约10多万人,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兵力可以迅速超过30万。
美军每一次跨洋增援都需要数周。
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可以有效延缓美军增援。
美国还需要分散兵力应对中东、欧洲等其他地区的潜在冲突。
战略专家们甚至开始担心:
在一个真实的台海冲突中,美国是否真的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军事支持?
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说明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窘境。
在这场未打响的地缘政治博弈中。
后勤补给,就像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而美国正处于极其不利的位置。
美国需要跨越整个太平洋。
把军队、装备、弹药、燃料,甚至日常生活物资运送到中国周边。
每一公里,都是巨大挑战和天文数字的成本。
从夏威夷到台湾海峡的距离,约为5500公里。
福特级航母编队,每天的维持成本约为850万美元。
一个营级单位(约500人)的每日后勤补给成本约20万美元,跨洋补给的运输成本是本土作战的5-7倍。
中国的地理优势简直是作弊:
作战半径短,补给线集中。
物资调配迅速,本土作战,能量损耗小。
现代战争的节奏极其快速。
补给跟不上,战争的胜负就已经在运输线上决定了。
美国的每一艘运输船、每一架运输机,都可能成为中国精确制导武器的靶子。
所以说,这场潜在的冲突,很可能在后勤环节就已经凉凉了。
美国不是打不起来,而是打不起得起这个“后勤战”。
美国的“捣乱”路线图当直接对抗不可行时,大国最喜欢的就是“借刀杀人”。
美国现在玩的就是这套路数——在亚太地区制造局部紧张,通过代理人战争消耗中国的国力和精力。
看看美国的“捣乱”路线图:
朝鲜半岛:
不断挑动韩日美军事同盟,在半岛部署战略武器,制造军事对峙氛围。
南海问题:
大肆炒作中菲仁爱礁冲突,频繁进行所谓的“航行自由”。
鼓励菲律宾强硬。
向日本、台湾大量售卖先进武器;
在关岛、日本等地扩大军事存储;
构建针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圈。
美国的如意算盘很清楚:
制造一个类似俄乌冲突的持久战场,然后坐收渔利。
通过消耗中国的国力、国际声誉和经济资源,达到削弱中国的战略目标。
2022年,美国对外军售额超过519亿美元。
美国在亚太地区拥有大量军事基地,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关岛等地,基地数量约占其海外基地总数的40%。
这哪里是和平,分明是在精心策划一场持久的“代理人战争”!
美国曾经动辄以武力解决国际争端。
从越战到海湾战争,从阿富汗到伊拉克,哪一次不是说打就打?
但面对中国,突然变得如此谨慎。
美国的不敢动手。
无非是算准了,这场仗打起来谁也讨不了好。
越是这样周旋,越暴露了美国直接对抗的无力。
当一个大国只能依赖挑拨离间时,其实已经说明实力的边界和战略的极限。
这场冲突给美国上了深刻的一课:
世界已经不再是单极化的了。
美国的全球霸权,正在被多极化世界的现实无情地削弱。
就像历史上无数帝国的衰落一样,强权的没落往往是悄无声息的。
如果吹牛逼收税的话,你已经负🉑敌国![抠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