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与女性在体格方面天生有很大的区别,然而如果将这种差别与不同民族群体的差别相比,则表现得不那么明显。从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这四个指标来对比回族、壮族(河池)及瑶族人群之间的体格差异,我们很容易发现,不同民族人群体格相差巨大,甚至大于同民族男女性之间的差距。

数据摘自《中华民族体质表型调查报告》
这些差别不仅与生活环境有关,还与民族长久以来保留的遗传基因有关。除了体格,各民族群体的不同还体现在面部特征、头部特征、生理指标等方面。研究人员将全国每个民族群体的特征通过具体的数据记录下来,形成《中华民族体质表型调查报告》,又将获得这些数据的具体方法汇总成为《中华民族体质表型调查方法》。
()
以下内容引自《中华民族体质表型调查方法》
我国人群资源丰富,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我国总人口14.4亿。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绝大多数民族的体质类型属亚洲蒙古利亚人种的范畴,其中以东亚人种成分占绝对优势,同时也含有不同程度的北亚和南亚人种成分;此外,居住在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也混杂着一部分高加索人种的体质性状,这些因素造就了我国人群体质特征的多样性。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无一个全面系统的国人体质数据库。
此外,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流动迁徙规模越来越大,不同族群间基因交流日益频繁,导致一些民族群体的体质特征正在或已经发生变化。尤其是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他们特有的民族体质特征正在减少或消失,或产生了新的民族体质特征。因此,为保留和拯救国人体质信息,全面系统地采集中国现代人群体质表型和生物标本,建立国人体质表型数据库和生物标本库的工作迫在眉睫。通过构建可共享的中国各民族人群体质表型数据库和生物标本库,可为基于体质人类学特征开展大数据研究和分子层面的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各民族体质人类学表型特征调查”,将布局采集我国56个民族人群的体质表型特征。这一基础性工作的开展将使我国率先在国际上启动人类表型组研究计划,系统布局人类表型组研究,全面调查中国自然人群的表型组特征,将精细解构表型-基因-环境的内在机制和网络互作,深入刻画健康和疾病人群的表型特征,阐明人类表型跨尺度关联的遗传机制和环境因素,创制先进技术标准,开拓原创前沿研究,引领生命科学的跨越式发展。这项工作将在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和国防科学领域的个体鉴别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为推动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和精准医学带来进步动力,并将支撑人口健康这一国家重大需求。

内容简介:
本书为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各民族体质人类学表型特征调查”的成果之一。全书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按照人口从多到少进行民族排序,共分为六章。每个民族列为一节,内容包括民族简介和民族的表型数据两部分。民族简介部分大多包括人口、分布、语言、测量地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样本量、样本量的年龄分布等内容;一般代表人群的民族表型数据包括头面部测量指标、体部测量指标、头面部观察指标、生理指标等内容,并采用表格的方式给出了中国各个民族体质表型数据初步统计的结果。
本书可供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人体工效学等研究者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为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各民族体质人类学表型特征调查”的成果之一,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多项体质人类学表型特征调查的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体质人类学表型调查时的现场选点和质量控制、遗传资源标本采集和运输储存的规范流程等相关内容,目的是制定一套规范的调查方法和技术流程标准,以供更多的科研团队开展相关科研调查参考。全书共10章,包括现场调查与标本采集、形态测量表型、形态观察表型、生理表型、生化表型、疾病相关表型(调查问卷)、语音表型、面部及体部特征图像、皮肤及附属器表型、牙齿表型。
本书可供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人体工效学等研究者参考。
END科学出版社赛医学(sci_med)
医药卫生分社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