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主要是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他追索人生苦难的终极原因,发现一切灾难归根结底都是来源于人类自身那无穷无尽的欲望。
因此,他希望在精神领域里使人类从苦难的深渊中走脱出来。庄子的人生哲学,是苦难时代结出的苦果,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伤苦涩的馈赠。
庄子的人生哲学,不是一种救世学说,而是一种救人的、寻求个人解脱的学说。
在庄子看来,“事之变,命之行”自有其客观必然性,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庄子不信上帝,不信鬼神,也不寄希望于明主圣王。在他的哲学词典里,是没有“英雄创造历史”这一词条的,他唯一崇拜的就是哲人(圣人、神人、至人)。
哲人,晚周时代名之曰“士”,即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手里拿着通向真理殿堂的钥匙,然而它不能决定社会的价值取向。这一点庄子看得清楚,他不仅看清了自己所处的时代,而且看清了身后几千年的时代。
从韩非、嵇康、王安石、李贽,一直到近代的“戊戌六君子”,都是庄周预言中的“菑人”,所以,庄周未曾赋予“圣人”、“至人”以重大的历史使命,所谓“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庄子的奢望,仅限于从天刑中解脱出来,他对社会的看法是悲观的,甚至是敌对的。
庄子认为,自有亲疏、贵贱、贫富、穷达的差别以来,人性就被扭曲了,所以他眷恋上古时代,眼睛则望着“至上”“至贵”“至富”“至愿”的未来。无论对奴隶主的统治,还是对地主阶级的统治,他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好感,如果说他的思想不自觉打上了阶级的印记,那么他也只能是士阶层的印记。
庄子出身贫困,像他那样的“士”,则是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是以知识为唯一的固定资本的,以知识为职业的知识分子。春秋战国时代,专门从事精神建设的士阶层,已经彻底从统治阶层分离出来,丧失了对物质财富的所有权。这种分离使得士阶层具有独立的品格,却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以致于不得不依附于贵族求生存。
战国时期“四君子”门下以及秦吕不韦门下的宾客,都具有依附的性质。但是也有像庄子这样游戏人生的士,他们俨然以精神上的百万富翁自居,不愿与权贵为伍,但实际上都是隐居草野的穷秀才。他们自视极高,却又不能像君王那样一言定天下,所以又不免有一种失落感。
庄子对社会的态度,便是既轻蔑又失望,他的人生哲学所反映的,正是丧失了物质领地而拥有文化的士阶层在乱世中如何保持自己独立人格、求生存的哲学。
作者:李子伟(天水民俗学者)
来源:原创作品,推荐交流!
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