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7月20日,正在游说英、法等国支援中国抗战的胡适接到在巴黎接到了由纽约转来的一封加急电报:
蒋介石希望胡适能够接替即将卸任的王正廷,担任驻美大使。
蒋介石这份电令发出后,他原以为胡适会欣然应允。
因为早在淞沪会战后,胡适为了抗日便非正式使节的身份访问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法国等地宣讲中国抗战,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援助。
如今“老外交家”王正廷即将卸任,正在海外的非正式使节胡适转正接任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胡适却果断拒绝了。
在胡适看来,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争取国际支持和援助,自己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宣讲中国抗战,开展“国民外交”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
可是出任驻美大使,由非正式使节转正,那便成拿政府俸禄的官,开展正式外交又不能像开展“国民外交”,那样自由随意,必须承颜候色,仰人鼻息。
再者说,胡适从青年刚崭露头角的时候,就许诺,自己只专心学问,不直接参与政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ed1f210f68616f95ec9d1650a2b21e0.jpg)
觉醒年代|从青年开始胡适就专心于学术
虽然此前的访问抱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却是以自由学者的身份进行宣讲。
所以,让他担任驻美大使,就他来说,实在是万难接受。
面对胡适的断然拒绝,蒋介石并没有就此放弃——
他很清楚,当时的中国再没有人比胡适更易于代表新旧两派中国文化,更没有人比胡适更适于沟通中美两国。
1937年抗战爆发之初,在劝胡适访问欧美的时候,胡适的学生傅斯年也说:
要说我有先生的名望和地位,我就要去了。
胡适出访美国后,《纽约时报》等报刊,就此事给予了欢欣地报道:
凡是知道胡适都美国人,都会因为胡适的新使命而欢呼。
正是基于此,蒋介石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敦请胡适出任驻美大使。
他先后胡适的好友、驻法大使顾维钧、驻英大使郭祺泰、行政院长孔祥熙等人力劝胡适出任此职。孔祥熙发电报给胡适说:
介公及弟愿借重长才,大使一职,拟由吾兄见屈。
可是,胡适还是坚辞不受。
他说自己“二十余年,疏散已惯,绝不能任此外交要职”。
他的朋友们看到胡适的回电,纷纷批评他国难当头,却把自己的清名看的比国家利益还重,有再高的学问,又有什么热血值得尊敬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92aa9947ddb209f3697853f5f9f937d.jpg)
胡适
在这之后的一个多星期里,心情烦乱的胡适彻夜难眠。
直到一天半夜,他才决定,既然无法推辞,不如伸头一刀,接受致命。他说:
国家际此危难,有所驱策,我何敢辞。惟自审二十余年闲散已惯,又素无外交经验,深恐不能担负如此重任,贻误国家,故此犹豫至今,如敢决心受命。
同时,胡适还给自己的夫人江冬秀去信一封,江东秀一直不愿意他涉足官场。
如今自己却违背了夫人的意愿,担任官职,所以必须得解释清楚,胡适在信中说:
我这十几天,遇见了一件逼上梁山的事,我做了许多年的自由人,不做政府的官,何等自由?但现在国家到这种地步,调兵调到我,拉夫拉到我……我声明做到战事完结为止,战事一了,我就仍旧交我的书去。
之后他又对自己的学生傅斯年说,我自己受逼上梁山,但转念想,国家生死攸关,自己决不敢辞,只能勉力为之。
1938年9月17日,国民政府正式发布了对胡适的任命。
当夜,胡适在日记中说,今日起,为国家牺牲了。
此时,日军的铁蹄已经蹂躏了大半个中国,广州沦陷,武汉失守,中国的驻美人员士气不振。
胡适对他们说,国家越危急,越需要我们出力,国家太平,我们才能歇手。
随后,他便以中国驻美大使的身份到处演说,会见北美的知名人士,与他们交涉,向他们宣讲抗战,请求他们的支持。
1938年12月4日,胡适作“北美独立与中国抗日战争”的主题演讲,把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国的独立战争结合起来:
当初美国的胜利得益于法国的援助,今天中国的抗日战争同当年美国一样,也需要得到美国等友邦的支持和援助。
演讲结束后,由于疲劳过度,加之情绪激动,胡适心脏病复发,险些丧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a7d7efc5a58c0e0e7b906c761b45ccc.jpg)
胡适
江冬秀知道以后,既担忧又害怕,于是又重提旧话,劝他辞去驻美大使一职。胡适回信说:
我是为国家的事来的,吃点苦不要紧,我屡次对你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国家就是青山,青山倒了,我们的子孙都得做奴隶。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刚上任不久并且自以为在为国家吃苦的胡适却遭到了蒋介石的不满。
蒋介石让胡适担任驻美大使,是想利用胡适在美国的影响力尤其是他跟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关系尽快促成美国贷款给中国,但是胡适去后关于贷款的事情,仍旧杳无音讯。
所以蒋介石就将这件事归咎于胡适,认为罗斯福的冷漠和无视,完全是因为他不知努力,甚至说胡适是毫无灵魂和常识的半人,一个彻头彻尾的文化买办。
随后,他便派遣宋子文去美国,做“太上大使”,并告诉他说:
“对外涉事,不必令适之参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043ca2e1dd13eb74ffd7aa18e2bc2e5.jpg)
影视形象|蒋介石
宋子文一到美国就假托“国民”的名义,用嘲讽的口吻对胡适说:
你别怪我直言,国内有很多人说你讲演太多,还不管事儿,你还是管管正事吧。
对于宋子文的指责,胡适早就已经想到,他曾经在日记中说:
政府若知道,我这四十多日的苦心,必定要大责怪我。
所以他毫不在意地对宋子文说:
弱国向强敌办外交,当然是吃力不讨好的事,身当其术的政治家,当然要准备为国家牺牲自己,大之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
其实,要不到贷款,并不是胡适不努力,相反他很努力,而且罗斯福也十分给他面子。
美国总统罗斯福是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的同学,凭着这层关系,再加上忽视个人的声望和魅力,罗斯福对他是十分另眼相待的。
当时有很多外交大使,都想见罗斯福而不能,但是只要胡适想见,罗斯福一定会抽空相见。
但是见面谈什么事,就不是忽视所能左右的。
出于美国的中立政策,加之日本也在使用外交手段麻痹美国,所以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罗斯福见胡适,交谈最多的不是贷款问题,而是“和议”。
一句话,胡适想让罗斯福贷款给中国,但罗斯福却想让中国和日本议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94315ab6e668366ce768ce459939643.jpg)
罗斯福(1882~1945)
话不投机,于是胡适只好到处演讲,宣讲的主题基本围绕“中国为什么要抗日”“中国抗日为什么能战”“中国抗日为什么能胜”。
不断向欧美各界知名人士揭露日本的暴行,并敦促他们发挥各自的影响力敦请本国政府对华进行支持和援助。
对于胡适的演讲和游说,日本人颇为惊恐,当时在日本的杨鸿烈,描述当时的情形说:
在日本人眼中,先生是他们“侵略主义”的大对头……先生在美国的一言一行,日本报纸都详为揭载。
日本人以为先生善于有组织的宣传,而同时政府又肯拨给巨万的宣传费,故使美国排日的空气甚为浓厚。
为了应对胡适在美国的抗日外交,日本迅速做出反应,急忙调整外交人员,派出鹤见祜辅、石井菊次郎和松冈洋右等日本当时的一流外交人才共同对付胡适。
虽然在贷款方面胡适和罗斯福话不投机,但他仍旧没有放弃敦促罗斯福贷款给中国的努力,只不过过程持久且艰难。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胡适和著名金融专家陈光甫的共同努力下,美国终于同意提供总款额2500万美元的桐油贷款给中国。
胡适之前,他的前任王正廷和陈光甫都曾经想方设法地与美国交涉,但都毫无结果。陈光甫对胡适说:
我办银行几十年,只有人求我,没有我求人,这次为了国家,天天仰面求人,头发都白了。
其实何止是陈光甫,为了得到美国的贷款,支援国内抗战,人到中年的胡适,月经有了白发,但他既然担任驻美大使,成了过河卒子,便只能拼命向前。
至1940年3月,经过胡适的外交努力,又促成滇锡贷款的签约。后来,他又和宋子文合作,促使美国向中国贷款1亿美元。
日本知道美国贷款给中国后,十分不满,但是由于还没有做好准备,又不能向美国开战,所以只能轰炸美国在华的租界和商埠进行宣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00ef1b3047afa8d1e6a81f4c4db9db9.jpg)
美国政府多次就日本的这种行径提出交涉和抗议,但是日本都置若罔闻,仍然横行无忌。
针对日本政府的嚣张行为,1941年11月26日,美国决定撤销原先的妥协方案,对日态度日益强硬。
不久后的12月7日,日本悍然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重要军事基地珍珠港。
而就在当天,罗斯福还在接见日本人,磋商谈判事宜。
日本人走后,罗斯福立即打电话给胡适让他来白宫,并说:
胡适,那两个家伙走了(野村、来栖),你可以马上告诉蒋,太平洋上随时可能有战事爆发。
次日,1941年12月8日,蓄谋已久的日本撕下了伪装,露出了狰狞面目,正式对英、美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6f83d8d2ec48ea0b9b12cb8a68d9a62.jpg)
太平洋战争
虽然美日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无疑是当时中国在外交上的胜利,胡适等人外交努力的成果。美国著名的反战人士查理说:
美日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罗斯福为了维护资本家在亚洲的利益,不幸上了那位颇为干练的中国大使胡适的圈套。
这个时候,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中的不少人也认为,这次胜利多亏了胡适的努力。
王世杰曾经回忆,他亲眼看到罗斯福在给蒋介石写的信上,有“于适之信赖备至”的话。
著名女物理学家吴建雄也说:当时华盛顿政府对胡适之推崇备至。
可与胡适同驻美国的“太上大使”,却我们不以为然,他多次电告蒋介石:
要想得到美国的切实援助,靠宣传和演说是不能奏效的。他甚至公开要求撤换胡适之。
对于宋子文一次又一次的电报弹劾,在和朋友谈话的时候,胡适笑着说,我曾经告诉他(宋子文),我不想干外交官的事,若有更动驻美使节的需要,我随时可以走。
其实不止是宋子文,当时很多人都反对胡适的演说,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人怀疑胡适那些热情的宣讲只是为表现自己的口才,为自己邀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5b0d67da750cf77be97a1cf37e50bfb.jpg)
胡适及其言论
这种看法显然是忽略了舆论的威力。
从美国的西海岸到东海岸,从北美的加拿大到法国的巴黎,只开展国民外交,出任非正式使节,胡适演讲百余次,凡所到之处,被留下抗战的声音,必留下中国能战,中国能战胜的声音。
1942年英国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到时候发现了一个现象:
中国在相当多的美国人心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商城也是如此。他还抱怨:美国竟然把中国看作同大英帝国相等的参战大国。
这固然是因为成千上万的人用血肉之躯坚强抵抗的成果,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战争的惨烈,自己知道此战必胜。
但是美国西海岸的普通民众和美国白宫里的一国总统,他们恐怕不会身临其境去看中国战士的顽强,而只能依靠听说。
听谁说呢?
不是宋子文,也不是蒋介石,而是胡适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6fb7e8815a23141d99f6559c1e296f6.jpg)
胡适
也许,现在回过头来看,胡适之只是动动三寸不烂之舌,而且在演讲的同时,人山人海,簇拥环抱,还得了几十个博士头衔,应该是不亦乐乎。然而,实际情况是:
在民国三十八年,我感到抬不起头,说不出话。我在国外这几年,正是国家倒霉的时候,我充满了悲痛的心情,更体验到青山正是我们的国家。这次出去我很苦痛,由于许多老朋友的失败心理,使我感到难于说话。
这个时候,只有替国家保留一些尊严,替国家保留一些人格。
1942年8月15日,国民政府免去了胡适的驻美大使,邀请他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我绝不要干此事,我是一个有病的人,只希望留此余生,做几件未了的学术工作,我不能做应付人,应付事的事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