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时杜聿明曾一度认为华野和中野难以将其歼灭

史海撷英 2025-02-18 09:17:48

自从孟良崮战役之后,国军就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无论这个部队的装备有多好,战斗力有多强,只要这个军或者整编师被解放军整建制包围,都是很难有机会逃出生天的。从此之后,一个军或者整编师就不再单独行动了,而是把两个甚至三个整编师或者均变为一个兵团,集体行动。这样即使被包围了,解放军也吃不掉。

淮海战役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无论是黄百韬兵团还是黄维兵团,即便是他们已经被重重包围起来了,他们也并不是特别慌张,还是能够就地设置阵地,修筑防御工事,坚守待援。但最后的结果是,虽然外面有强大援军正在不断地攻击,努力增援,这两个兵团最后还是被吃掉了。

到了第三阶段,杜聿明率领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和孙元良兵团三个兵团,加上机关人员和学生,以及其他人员,共计约30万人逃离徐州,向蚌埠方向撤退。因为国军行动迟缓,加上内部各个部队之间矛盾重重,所以行军速度非常慢,到12月3日就已经被解放军追上了,12月6日就已经被华野部队完全包围了。

在被包围之后,如果杜聿明能够下定决心,全力突围,以当时华野部队的行动来说,其实杜聿明集团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突围出去。尤其是邱清泉集团下辖5个军,共计超过12万人,其中的第五军、70军和74军都是装备比较好,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但在这个关键时刻,孙元良兵团却因为突围而全军覆没,杜聿明集团士气受损。

从解放军方面来看,因为这时候黄维集团还没有被完全消灭,中野仅仅包围黄维兵团就已经非常吃力,所以在消灭黄百韬兵团之后,华野稍作调整,就赶紧派部队增援中野,以全力消灭黄维兵团。这时候华野能够抽调出来,用于包围杜聿明集团的兵力实际上也很紧张。这也是华野在淮海战役中经历最为紧张的一个时期。所以这时候如果杜聿明要强行突围,华野其实不一定能够拦得住。

杜聿明

要命的是,在说服南京同意放弃徐州向南撤退的时候,杜聿明就曾经反复强调,打就不能撤,撤就不能打。现在既然已经决心放弃徐州,那就要在离开徐州之后,全力向南撤退,撤退到黄淮河沿线之后,到蚌埠取得补给,然后再全力向北攻击解救黄维兵团。但就在杜聿明集团犹豫不决的时候,蒋介石却突然下令,要求杜聿明集团全力增援黄维兵团。

杜聿明见蒋介石措辞严厉,也不敢再做全力向南撤退的打算,只好调整兵力部署,从原定的突围方向改为向东南攻击,增援黄维兵团。但在增援黄维兵团的过程中,邱清泉又没有使出全力,而是试图保存实力。就这样拖拖拉拉地打了六七天,到12月16日,黄维兵团全军覆没,黄维被俘。

到这个时候,留给国军统帅部的选择就不多了。要么是按照杜聿明所说的,继续抽调部队全力增援,与解放军进行最后一搏,要么就是派部队接应杜聿明集团全力向南突围。国军统帅部这时候又犹豫不决,没有果断及时下令突围,一直拖到12月19日才下决心,要空军提供掩护,并且投放毒气弹,掩护杜聿明集团突围。结果又是从原定突围的12月19日开始,连续10天下大雪,空军无法出动,突围计划也泡了汤。

淮海战役形势图

但即便是到了这个时候,杜聿明还是认为,仅仅靠华野和中野,是吃不掉自己的,只有等到四野南下,他才会被吃掉。而这时候平津战役尚未结束,四野不可能置平津地区的傅作义集团于不顾就南下,所以杜聿明认为自己还是有能力坚守待援。因此,杜聿明并没有在下大雪期间组织突围,12月28日雪停了之后,他也没有马上就开始突围,而是继续和南京商讨突围方案。

等到平津战役结束之后,傅作义集团已经指望不上了,杜聿明所幻想的集中华中的白崇禧集团和西北的胡宗南集团,集中所有的国军精锐来解救自己,同时放手一搏,与解放军进行最后的战略决战,都已经不可行了。1月8日,杜聿明和南京终于商定,从1月10日开始突围。而这时候早已经人困马乏了,所以突围刚一开始,就直接全军崩溃了。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