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由315晚会想到了"头疼医头"》

夜色中,亿万双眼睛聚焦在315晚会的荧屏前,当劣质食品、数据窃取、消费陷阱被逐一曝光时,网络空间瞬间掀起惊涛骇浪。这场每年如约而至的"打假盛宴",既像一剂强心针,又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社会治理中"头疼医头"的困局。我们仿佛陷入了西西弗斯式的循环:巨石被推至山巅,又在来年滚落谷底。

一、曝光的狂欢与隐忧
当某知名食品企业用腐烂原料制作梅菜扣肉的画面被公之于众时,社交媒体上掀起"再也不吃预制菜"的声浪。这种情绪化的集体宣泄,恰似扁鹊为蔡桓公诊病时引发的恐慌。数据显示,近五年315晚会曝光的企业中,有63%在整改后市场份额不降反升,消费者记忆犹如金鱼,七秒过后便回归常态。
市场监管总局的年度报告显示,被曝光企业平均在24小时内启动危机公关,72小时内完成整改承诺,却在次年同期投诉量回升至曝光前水平。这种运动式治理如同华佗给曹操开出的"麻沸散",只能暂时麻痹痛觉,却无法根治病灶。
某共享单车企业在连续三年登上"黑榜"后彻底退出市场,这种极端案例反而印证了监管机制的脆弱性。就像《盐铁论》中记载的"治丝益棼",当社会治理沦为修补匠式的被动应对,公众信心终将在反复折腾中消磨殆尽。

二、监管机制的阿喀琉斯之踵
春秋时期扁鹊三兄弟的寓言至今发人深省:善治未病者无名,善治欲病者乡闻,善治已病者名扬天下。当下监管体系恰似只识扁鹊不识其兄,将主要精力投向事后的火场救援,却忽视了日常的防火巡查。统计显示,我国消费投诉处理周期平均为15个工作日,而欧盟同类案件平均处理仅需3.8天。
技术赋能为常态监管提供了新可能。杭州市场监管部门运用大数据监测系统,在2023年提前预警并制止了127起潜在食品安全事件,这种"治未病"的智慧监管,正是《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理念的现代回响。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溯源中的应用,让山东寿光的蔬菜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透明。
新加坡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值得镜鉴。其《环境公共卫生法》规定,每个熟食摊位每天接受两次随机检查,这种高频次的日常监管织就了密不透风的防护网。数据显示,新加坡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仅为我国的二十分之一。

三、破局之路:从运动治理到系统重构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北周时期的"市井图"描绘了古代市场监管场景:持秤官吏巡视坊市,行商坐贾明码标价。这种绵延千年的治理智慧启示我们,市场监管不应是突击检查的"雷霆行动",而应成为润物无声的日常功课。深圳试点的"网格化监管"模式,将每个社区划分为300米×300米的监管网格,实现了监管密度的指数级提升。

社会共治正在形成新生态。上海"啄木鸟"市民监督平台上线两年间,累计接收有效线索23万条,结案率达91%。这种全民参与的治理模式,恰如《周礼》记载的"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让市井百姓都成为市场秩序的守护者。
法律利剑需要持续淬火。《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新增的"举证责任倒置"条款,正在扭转消费者维权难的困局。某新能源汽车品牌因电池质量问题被集体诉讼,法院依据新规判决企业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这类判例正在重塑市场主体的敬畏之心。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从《唐律疏议》对度量衡的严格规定,到宋代"免行钱"改革的市场化探索,中华文明始终在追寻社会治理的平衡之道。当我们不再依赖315晚会的聚光灯,当日常监管化作空气般无处不在,市场经济的参天大树方能挣脱"年年修剪年年长"的怪圈,在法治阳光下舒展健康的枝桠。这或许就是老子所言"太上,下知有之"的治理境界——最好的监管,是让人感受不到监管的存在。

(说几句:今年的315晚会曝光的问题一大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连夜部署全面彻查,这虽是一个闻风而动之举,却刺痛了不少老百姓的心。假如不曝光,我们的有关职能部门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为什么每一次都要等到“病入膏肓”的时候再行“对症下药”呢?那些黑心企业或者经销商家所在地的有关部门,是不是存在严重失职渎职,或者懒政惰政行为?我不知道!年年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何时是个尽头?笔者以为,315曝光后,依法处理黑心企业与商家无疑,但也不能让“监管真空”或者说睁只眼闭只眼式的监管不作为溜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