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是时间的框架,人们经常通过节日来设置时间。不过,节日不仅仅只是一个时间的框架那么简单。
它也是一个巨大的舞台,可以反映出社会群体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以及道德观念和行为观念。
反过来讲,通过观察不同时代的节日文化与节日生活,可以折射出时代的特色与差异。总的来说,节日是一个观察民族文化以及社会变迁的一个窗口。
唐朝则是我国节日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自唐取代隋后,经过李世民、李治以及武则天等几代君主的努力下。唐朝的综合实力变得特别雄厚,使封建社会发展来到了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大唐除了农业发达之外,工商业发展也极为迅速。相继出现了长安、洛阳等国际性的大都市。
扬州、广州、泉州也都是著名的商业,如此繁华的大唐,自然也吸引来诸多外国人前来进行商业活动。
大唐是个高度开放的国家,东西方的交流在这一时期被推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来唐朝进行贸易活动的外国商人,也将来自外国的文化带到了这里。
像南亚的音乐、美术以及语言学;中亚的舞蹈:西亚乃至西方世界的建筑艺术,以及宗教等源源不断的流转到唐。
在被文化输出的同时,唐自然也一直在对外进行文化输出。这其中,节日就是唐对外文化输出的一个关键点。
唐朝时期,节日数量是非常多的,活动也特别丰富。据资料统计,唐四种时令类书或者综合性类书的相关内容涉及的节日有二十多个。
包括:岁除、腊、冬至、重阳、中元、七夕、伏日、端午、四月八日、清明、寒食、上巳、社日、二月八日、中和节,晦日、上元、人日、元日等。
而除了以上20多个节日之外,唐其实还有一些占据人们生活一定位置的节日。像正月晦日、耗磨日、立春、立秋、腊月、小岁日等。
唐代节日的划分唐代节日众多,单一进行研究的话,会非常麻烦。为此,有学者将唐代的节日划分为三个类别的,即岁时节日、纪念性节日和宗教性节日。
岁时节日,指的是有明确的季节转变含义,但又与农事不太相关的一些节日。像元日、中秋、重阳和除夕就是如此。
纪念性节日,指的是有纪念性意义的节日。像端午、清明、乞巧节等等。
宗教性节日,大家应该能明白什么意思,就是和宗教沾边的。像上元节、降圣节都是如此。
唐代节日的特征前面曾提到过,唐代是中国节日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之后,中国的节日就逐渐趋于稳定。宋元之后的朝代,大体上也都沿袭唐代的节日,很少会有变化。
不过,真正要类比起来,你会发现,唐代的节日和其他朝代的节日还是有些许不同的。
首先,唐代的节日最大特点就是新旧并存。我国传统节日萌芽于先秦时期,在汉代的时候,随着《太初历》的颁布,许多节日就逐渐定型。
像元日、立春、上巳、寒食、端午、除夕等。伴随着汉朝覆灭,中国迎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段时期,我国也衍生了诸多节日。
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衍生以及定型的节日,在唐代,其实都能找到。而且,唐代也不仅仅是继承节日的名称而已,节日的习俗、传统以及一些活动也都被继承了下来。
而除了继承之外,唐代在节日方面自然也有一些创新。像中和节、道诞日、皇帝诞节等。
除了这方面的创新之外,唐代的节日创新还体现在对传统节日出现新的解释,以及在既有传统活动中加一些新的习俗活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元日悬幡。在唐代以前,历朝历代都没有过这样的活动。但在唐朝的时候,在元日悬幡的人特别多。
元日悬幡,在唐代的时候,有着“免灾”的作用。当时一个来自日本的僧人曾在长安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他在自己的笔记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记载。“会昌二年岁次壬戌正月一日,家家立竹竿悬幡子,新岁祈长命”。
除了元日悬幡之外,唐代还有许多传统节日的创新性活动。像寒食节时扫墓,也是在唐代时开始的。
寒食节扫墓,在唐代时是蔚然成风的。这主要也和唐代的统治者有关,玄宗李隆基曾经在颁发的敕文中提到过: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
具有浓烈的娱乐色彩新旧交替是唐代节日的的第一个特点,这第二个特点,就是唐代的节日都具有浓厚的娱乐型色彩。
这主要是因为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近百年来的修养生息,使唐经济出现空前的繁荣,文化也俞来俞昌盛。
在这些的情况之下,唐代的节日风俗也以极快的速度向娱乐性方向发展。在这之前,我国的节日节俗都充满着“禁忌、迷信”。但在唐代的时候,节日与节俗慢慢的具备娱乐功能,并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不过,并不是说唐代的时候节日与节俗才出现。早在先秦时期,节日就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每逢佳节的时候,人们都会聚到一起载歌载舞。
像除夕之夜的驱傩活动,再比如寒食与清明时节俄踏青与郊游。到了魏晋南北朝那个荒唐的年代,节日与节俗就变得更加欢快起来,许多娱乐性的活动也都被发明出来。
一直到了唐代,节日与节俗的娱乐性被彻底放大。原因除了上文提到的唐经历了近百年的盛世与繁荣之外,也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之前,虽然节日也都有一定的娱乐性,但大部分节日在人们心中还是充满封建迷信的。而到了唐代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变好了,所以慢慢的将节日都视为佳节,是用来欢乐的日子。
这从唐代诗人诗中频繁出现“佳节”、“乐”与“欢”等字眼就能看出。像重阳节、上巳节以及立春都曾被唐代诗人反复写过。
不仅如此,唐代的统治者的介入,也是使节日节俗变得娱乐性的原因之一。
像唐德宗时期,曾设立了一个中和节。在设立这个节日的时候,他是这样说得:或说镶除,虽因旧俗,与众宴乐,诚洽当时。
由此可见,唐德宗设立中和节,就是单纯为了增加可以娱乐的时间。德宗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寒食与上巳这两个节日太过于接近了,从而减少了作乐的机会。为了避免这样的遗憾,德宗就设立了中和节。
节日往往在户外进行无论什么时候提起唐代的节日,大家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特别兴盛的场面。近些年来,一些电视剧在拍摄唐代题材的时候,也或多或少的展示了类似的场面。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大多是因为唐代的节日一般都在户外进行的。首先,户外是公共空间,是开放性的。这个过程中进行节日活动的话,意味着活动及其参与者都是可视的。
而且,由于活动是开放性的,可参与的人也非常多。在同一时间里,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从封闭的空间走向了开放的空间,从后台走到了前台,成为了“表演者”。在这个过程里,肉既饱、酒既酣,十分热闹。
相比之下,如果节日在室内进行的话,肯定是不会有这样的效果的。
毕竟室内空间小,无法使更多的人一起到场,这样一来,节日的热闹性就会大打折扣。
不过,在户外进行节日活动,并不是唐代特有的。在唐代前后,有不少节日活动都是在户外进行的。
像先秦时期的河边祓禊、汉代时驱傩、南北朝端午节时在田野踏青以及明清时期元宵节时在户外观灯走桥等等。
再说回唐代的节日,其实在户内进行的也有。像悬幡、插桃枝、贴春书、画虎头等等。不过,更多唐人其实更愿意走出家门,走向大自然。
而唐人之所以更愿意出家门,也是因为户外的节日活动可以为自己提供社交的机会。唐代以前,节日的社交大多都是出自于血缘和地缘关系,认识的总是那几个人。
而到了唐代之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地缘性血缘性关系显的不再那么重要。
总结由于唐代的人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具有广博的胸襟,这使得唐代的节日在中国古代史上显得尤为灿烂与显眼,成为我国整个节日发展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