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暨艳案,其实是孙权对江东大族的一次试探性整合

群众魏蜀吴史 2025-02-07 22:08:37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三国吴王黄武三年(224年),负责官员遴选的选曹尚书暨艳、选曹郎徐彪,被人告发徇私枉法,不因公理,二人因此被逼自裁。引荐暨艳入选曹的辅义中郎将张温也因此被弃置不用,竟终老山林。

暨艳游戏图

一、沙汰被诬

暨艳,字子休,吴郡(治吴县,即今江苏苏州)人。

暨艳最先被吴郡太守朱治征荐入官,后又经众官引荐,终经张温举荐为选曹郎,后官至选曹尚书。

朱治曾佐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算是孙家班的元老之一。而且,他还察孙权及其弟孙翊为孝廉,算是孙权兄弟的入官引路人。因此孙权即使为吴王后,朱治每次进见他都要亲自出迎(参见)。

张温则出自顾陆朱张吴郡四姓之张氏,先后被孙权任为议郎、选曹尚书、太子太傅。黄武三年(224年),张温出使蜀汉,圆满修复因孙权袭荆州杀关羽、刘备东征夷陵之败造成的双方裂痕(参见)。但在同年,暨艳案发。

说起来暨艳算是冤到姥姥家了。

他所在的选曹,主铨选官吏,相当于今天的中组部加人社部。他这人生性刚直,为人严厉,喜欢评论人物。他见郎署鱼龙混杂,大多官员不称职,就想借着身为选曹尚书的身份,区分贤愚,分别使用。

暨艳的这一想法,曾被侍御史朱据和当时尚未出仕的陆瑁(陆逊之弟)善意提醒。朱据出身吴郡朱氏,陆瑁出身吴郡陆氏,二人都算谦谦君子。他们提醒老乡暨艳的理由大致相同,就是目前天下尚未平定,人才遴选应以才为主,弃瑕录用,以功补过(参见)。

陆逊之弟陆瑁曾劝暨艳不可冒进

必须得说,世家大族之所以能长盛不衰,自有他们的生存之道。他们其实都是在委婉地提醒暨艳,若一时激进,恐怕会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

但耿介的暨艳听不进去,他开始大刀阔斧地对选官制度进行革新。他弹奏百官,参奏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将不合格者贬高就低,连降几级,能够留任原职的,十不居一。那些居官贪墨者,甚至被他贬为军中小吏。

那些被处理者怨声载道,于是对其诬毁谗言之声四起。他们控告暨艳和选曹郎徐彪徇私枉法,不因公理,二人因此被逼自裁。

这就是孙权朝引起轰动的暨艳案始末。但暨艳案造成的余波还远未平息。

二、张温受过

暨艳案发生后,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张温。

孙权不顾张温刚完成修复孙刘联盟使命的功劳,以他举荐暨艳,且与暨艳、徐彪常有书信往来为由,将其下狱。孙权还下令说,暨艳所作所为,都是受张温指示,他们互为表里,共为腹背,专挟异心,凶逆莫名。

但孙权说这些,他自己心里也虚,于是他又给张温加了许多莫名其妙的罪名。比如说,当年我对张温很好,甚至过于旧臣,但他不思报效,反而结党营私;我当时就觉得暨艳不好,用他只不过是想观察一下此人到底如何,不过他很快就露出了与张温共进退的嘴脸;我当年让张温董督三郡,他却懈怠军务,险些酿成大错;张温给人许诺官位,以国家恩典达成自己的私利等等。

末了孙权又说,按张温所作所为,本该斩首弃市,暴尸街头,但我不忍这样做,特将其发还本郡,给个小官,你谢恩退去吧。也就是说,他要将张温发还原籍,不再录用。

孙权弃张温不用,简直就是三国版的“莫须有”

看孙权的下令,那可真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可惜没有一条是实证。更奇怪的是,他这强给张温的加罪,吴郡四姓其他家族竟无一人站出来为张温说句公道话,只有偏将军骆统冒死进言,极力为张温辩驳,说张温之交暨艳,只是他措施失当,造成事与愿违,即使举荐失当,他前边还有朱治,张温实在是“卓跞冠群,炜晔曜世,世人未有及之者也”,希望孙权能够放过张温(参见)。

可惜孙权不听,张温竟被弃置不用,终老山林。

张温的两个兄弟张祗、张白一同被废职流放,张白甚至客死他乡。张温另有姐妹三人,也因张温之事受到牵连,已嫁者都被夺婚。

那么出身大族的张温,人际关系就这么差,以至于在他危难之时,其他家族就没一个人出来为他说句话吗?

当然不是。四大家族的其他三姓,这时噤若寒蝉,自有他们的理由。

三、敲山震虎

孙氏家族经孙策狂飙突进开拓江东,到孙权时代,实际与江东大族达成了共治共识。但孙权又不甘于大权旁落,于是对江东大族尤其是吴郡四姓,他是又用又防。

这时的孙氏朝堂,坐的都是些什么?对,就是这些江东大族的二代甚至三代。所以在暨艳淘汰不合格者时,孙权其实是乐见其成,故这时他不表态。但等到这些大族反扑围猎暨艳时,孙权为了朝局稳定,又不得不把暨艳舍弃,以此平息这些人的怒火。

暨艳,其实和晁错一样,成了君臣争斗的棋子和牺牲品。

孙权选张温下手,就是看准了张氏在四姓中最弱

但孙权帝心术,也趁机对江东大族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整合。他选择张温下手,就是看中张氏是四姓中最弱的一支。

打击张温,还是有一个用处,就是借机敲打一下其他家族。

张温的弟弟张白,娶了吴郡陆氏陆绩之女陆郁生。张白被流放致死,只有十三岁的陆郁生就成了寡妇,但她苦守妇节,终生未嫁。

张温二妹嫁吴郡顾氏之顾承(丞相顾雍之孙),她因张温之事被夺婚嫁予丁氏。此女亦刚烈,在成婚之日饮药自裁。

而吴郡朱氏始终在军界,无力染指朝政。但有意思的是,江东朱氏的另一支,也就是察举孙权为孝廉的朱治(后发展为沛国朱氏),在《三国志·诸葛瑾传》中有一句,说孙权后来对他“难自诘让,忿忿不解”。前边我们说了,孙权一生对朱治礼敬有加,他这“忿忿不解”,很可能与骆统说的朱治最初征荐暨艳有关。好在这一年朱治去世,所以他也算留了个全节。

孙权通过整治张氏家族,把其他三家也敲了下边鼓,所以他们在张温事件中只能选择沉默自保。

顾雍之孙娶了张温之妹

有意思的是,唯一为张温说话的骆统,显然对门阀世家的这种玩法不熟悉。他上奏孙权的这份表,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评价说,孙权既忌张温名盛,骆统反而更言其美,这不是火上浇油么?

阶层真的有壁垒啊。

而孙权通过这次模拟整合,摸清了大家族的底牌。所以后来他又亲儿子入局,以二宫之争这个更惨烈的手段,将江东大族打了个四分五裂。

伴君如伴虎,不是白说的。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

0 阅读:26